军区大院的干部子女在沈阳八一二校与张老师保持了58年的师生情谊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军区大院的干部子女在沈阳八一二校与张老师保持58年的师生情谊

  ——原沈阳军区八一二校64届二班张淑贤老师的得意门生们

  有些人可能早已经忘记,当年教他(她)的小学老师是谁?有的老师也许不曾记得,他(她)教过的学生都有谁?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师生关系,有谁还能一生相守,几十年不变?一直保持着情同母子般的亲密关系?

  在一般人的眼中,多少事情早已经是过眼烟云,忽略不计,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身边人事。总会有人诠释这样的道理:“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话到底是否经典?在我看来,应该打一个很大的折扣和问号?这句话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对的;但对另一部分人和事,可能就变成了一句妄加评论的空谈,这不是现实,它会被58年不变的师生情谊打败的五服投地。这年头,真有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一样的人群真实地存在?

  原沈阳军区八一二校64届二班的师生,就存在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师生关系,相依相存,已经固守了58年,一直保持着牢不可破的师生情谊。

  

  原沈阳军区八一小学校友会旗帜

  

  原沈阳军区八一二校64届二班师生合影

  年轻漂亮的张老师脑后闪着两条粗壮的大辫子 这是58年前的记忆,有一群在幼儿园初出茅庐,一年级的小豆包,开始上学了。他们是原沈阳军区机关大院的孩子们,从上学即日起,便来到了军区的八一二校。这群孩子,都是军区首长和政治部机关的干部子女。虽说他们的父辈们身居要职,各个都是经历过战争年代,部队打仗的将士。但孩子们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影响下,还是性格开朗,朴实无华,以平等的人生态度,在大院里和谐共处。在学校,孩子们与老师也结下了深厚的牢不可破的固守情义。1964年的9月1日,新学期开始了,在一年级的二班,年轻漂亮的张淑贤老师,迎来了30多名刚刚入学的新生。这批新生看到张老师以后,便有一种天然自觉的亲切感,老师太漂亮了!虽然那时候不以貌取人,但这种亲切的印象令同学们久久不忘。

  当年的张老师,是一位刚刚20出头的年轻姑娘,58年过去了,同学们依然不会忘记见到老师的第一印象。纤细而中等身材,椭圆形的脸庞,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浓密的眉毛,慈祥的面容,一双又黑又粗的大辫甩在脑后。这位年轻漂亮的张老师,对同学们和蔼可亲,总是带着慈祥与关爱的笑容,不久便与同学们结成了慈母般的师生关系。

  

  原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二幼儿园64届毕业班合影

  善于助人的张老师教书育人有一颗淳朴干净之心

  20世纪60年代,人讲的是思想觉悟。同学们说:“张老师特别善于帮助学生”。班里的同学有什么困难?不用找张老师说,都能被细心的张老师发现,并主动帮助。无论是高级干部的孩子?还是普通干部的子女?她都会一视同仁,不搞偏爱,更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下菜碟。谁爸爸的官大?谁家有什么势力?谁家有用?进行选择性地帮助。在同学们的眼中,张老师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她爱学生,视如己出,没有半点的不良动机和自己的私心杂念。

  当年,张老师年轻漂亮,刚刚结婚,她与爱人是两地生活。她在沈阳市内的八一二校教书;她爱人是位军人,在距离市区十几里地的一所部队院校工作。班里学生的家长,有军区首长的孩子,有军区政治部领导的孩子,还有军区干部部门的子女。但凡她有一点私心杂念,找哪位学生的家长说句话,谁都能帮助她,把她的爱人从郊区调进军区机关或市内的部队工作。

  但张老师没有这样做,也没有向任何学生的家长开口求办事。她的爱人一直在远离市区的部队院校工作,一直到转业回地方工作,从来没有找过任何一位学生的家长。她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在学校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教育管理好自己的每一位学生。

  班里有一名学生,父亲在军区干部部工作,只要张老师开口说句话,他的爱人百分之百能调进市内的部队上班。张老师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主动帮助这名学生进行补课。这名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放学之后,张老师把学生单独领到自己的家里,不厌其烦,专门辅导这名学生,提高她的数学成绩。

  那时候老师给学生补课,是教师份内的责任和义务,分文不取,这是那时候老师教书育人的思想境界。后来,这名学生成为部队的军官,是辽宁省毛泽东书法学会、辽宁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北京市丰台区书法研究会等会员,书法作品11次在省内参展、获奖、选入书法集锦书刊。

  

  沈阳八一二校64届2班师生庆祝51周年合影

  

  沈阳八一二校64届2班师生2016年合影

  她用自己的爱去帮助每一位需要关注的学生

  在八一小学,给部队的孩子当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孩子的家庭。部队工作的特点,不管是首长?还是机关干部?外出执行任务和工作的时间多,有下部队的,也有在外地工作的。一年365天,有的很少在家,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在家。

  有位军区首长,因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好几年都不在家,没有时间在家庭关照孩子。这样的学生往往是一个人上学,或者是住校学习生活。

  晓林同学,父母被派往国外做外交工作,家里只有14岁的她和一个9岁的弟弟,由一位阿姨照顾生活。在学校,张老师便把晓林同学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备至。从学习到生活,还关注着她在成长期间的思想进步。

  晓林同学说:“父母不在身边好几年,在张老师的关照下,我没有感觉到自己缺失父母的关爱,反而感到很温暖,老师在学习、生活、心理、教育上都做到了关心体贴”。

  由于 晓林同学得到了张老师的关爱,也为她的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外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是中国外交工作做得最为出色和友好的国家之一,毛主席曾高度赞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她父亲不仅是军队优秀的将帅之才,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大使。

  黄丽丽同学,小时候在八一二校上学,爸爸远在科尔沁腹地的基地工作,妈妈在北京工作,她像一只“漂流瓶”,独自在沈阳上学。张老师不仅管丽丽同学的学习,还管着她的生活,她缺什么?老师帮助什么?张老师在她的身上也是操碎了心,甚至连学习考试用的钢笔,都提前给她准备好。

  王瑾同学家离八一二校比较远,学校在和平区,她家住在大东区,她在学校住校学习。每周一上学,礼拜六放学坐电车回家。母亲每次上学给她两毛钱坐车用,上学时她的车费用完了。在学校一个星期,连玩带跑,不知道那一毛钱回家的车费就丢到哪里去了?每到周六,张老师看到她不回家?仍然在操场上玩的时候,就问她:“是不是没有车费了?”然后,从自己兜里掏出钱来,让王瑾同学赶快回家。有一年,军区的八一二校与地方学校合并,取名126中学,学校从小学一下变成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学校。由于两校合并,学校班级重组,打破部队孩子与地方子女的界限,重新分配班级。重新分班,有的班级老师挑挑拣拣,学习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有的老师就抢着要。有的学生淘气不好管,其它班级的老师就不爱要。

  张老师对校长说:“谁不要的学生我都要”。后来,别的班级不要的学生,有的老师认为不听话的学生,分到了张老师的班级,在张老师的调教下,不但听话,学习还有很大的进步。很多老师纳闷?张淑贤老师是怎么管的?我们管不了的学生?到她那里,怎么都听话了呢?

  

  沈阳军区八一二校64届二班学生看望张淑贤老师留念前左二为张老师

  

  沈阳军区原八一二校 现在是沈阳第126中学

  同情弱者张老师循循善诱教育部队的孩子不搞歧视

  张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是比较全面的教育管理。八一二校与地方学校合并以后,班里分来一批地方职工的家庭子女。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一点,有的家庭比较贫困。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不好的。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张老师都是一视同仁地关心他们。

  地方家庭的学生刚进张老师的班级,由于师生关系生疏,与部队家庭的同学相比较,有一些失落感。而部队家庭的孩子,天生有一种父辈们的荣誉带来的优越感,并且比较单纯,无忧无虑,头脑简单。

  面对班里新的学生成分,为做好刚进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张老师逐一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带动班级同学之间的团结。

  班里有位工人的孩子叫曹立新,学习很好,但与部队的孩子相比较,有些自卑心理,平时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走路。

  为了融洽部队子女与地方孩子的同学关系,张老师在进行家访的时候,有意识地带着部队家庭的学生,与她一道进行家访,并利用家访的机会,教育部队的孩子,要同情弱者,帮助同学,建立团结,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都过去多少年了,每当谈起张老师的教育方式, 晓林、郑利、刘莉、王瑾、黄丽丽等同学,仍然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有的同学说,至今我们能同情弱者,融洽师生关系,与张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同学们回忆,到地方同学的家庭一看,心灵确实受到了深刻的震撼。有的同学家庭困难,真的难以想象?同学的父亲上班,母亲有病,常年卧床。她们不但上学,回家后还要帮助母亲做饭,洗衣做家务。有的家庭人口多,拥挤在筒子楼一间阴暗的小屋里,真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学习好的同学,张老师关心,品行不受大家欢迎的同学,张老师也不嫌弃,照样与其他同学一样看待,处以善心,进行家访,关爱成长。

  张老师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不要谁看不起谁?不要谁排斥谁?不要谁欺负谁?做人,要学会一视同仁;处事,要学会一碗水端平;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经过她的传帮带,班里的风气很正,不管是部队的孩子?还是地方的子女?不管谁的家庭地位有多高?不管谁的家庭经济条件怎么样?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张淑贤老师和她的学生

  烈士的女儿父母支边西藏的孩子都是张老师身边的宠儿

  有位烈士的子女叫郑利,50年前,她父亲因为参加一次国防科研的武器试验,因突发事件而不幸壮烈牺牲。当时,郑力同学仅有13岁。少年便痛失爸爸的心情可想而知?她已经懂事了,有些事情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记忆尤为深刻。失去了父亲,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郑利同学成为烈士的子女。

  面对父亲的牺牲,郑利同学每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情异常沉重,整日地哭泣。郑利同学说:“听到父亲牺牲的噩耗,我悲痛万分,心绪不宁,思想无助,不知所措”?张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帮助郑力同学尽快走出失去父亲的心理阴影,她带着王剑虹、李立文、曹军等班干部,几次到郑利同学的家里,看望她,安抚她。给她讲道理,劝慰郑利同学要有坚强的毅力,好好学习,长大要向父亲那样,做国家的有用之才。

  张老师说:“你爸爸是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他很光荣,比泰山还重”。郑利同学慢慢走出了阴影,化悲痛为力量,懂得了父亲牺牲的光荣。她以父亲为榜样,参军以后,积极进步,成为解放军某医学科学院生物医药信息中心的主任。

  父母不在身边的部队子女,张老师没少帮助过。孙乃贤同学的父母,都是援藏的部队军医,他们去条件十分艰苦的西藏支边,孙乃贤同学只能自己住校学习和生活。对这样的同学,张老师逢年过节,担心学生孤独,便把她们请到自己家里,与自己的家人共度佳节。

  

  2021年同学们利用春节看望张老师 张老师宴请自己的学生

  淘气大王成为“王牌军”钢刀连的连长和指导员

  男孩子小时候,谁都避免不了淘气的天性。但有的淘得比较大,有的是蔫淘,这与性格有关。丁杨同学在张老师这个班算是比较淘气的一位,但他敢做敢为,班里的男同学都称他为“大王”和“司令”。

  小时候同学们在一起玩球,球掉到井里谁都不敢下去捞,他自告奋勇跳下去捞球,结果球被上面的同学拿走玩去了,不管井下的丁杨。等同学们想起他时,已经是下午时分了。几位同学用绳子把井下的丁杨拽了上来,只见丁杨手里拿着一颗部队训练用的纸手榴弹,同学们吓得立刻四处逃散。

  有一回,丁杨同学还把一位同学手里的雷管拉响了,剧烈的爆炸声,把正在午休的军区首长从床上震到地上,把政治部家属院的玻璃都震碎了,他爸爸无奈,只好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挨家挨户地给重新安装玻璃。

  这样一位孩子在张老师的调教下,变得听话,知道进步和努力。毕业后下过乡,当过兵,并且在我军号称“王牌部队”的39集团军116师347团的钢铁7连当连长。

  这是一支英雄的连队,在战争年代立过战功的连队。事情也巧了,当年在这支英雄连队任连长的是丁杨同学,任指导员的卢威同学也是张老师的“爱将”学生。同学加战友,同在一支英雄的部队,一支光荣的连队。

  丁杨同学在部队进步很快,最后晋升为副师职大校军官,这是张老师引为自豪的一件事情。

  当年受过张老师教育和恩宠的学生,多少年以后,都不忘他们在八一二校上学时的张淑贤老师。他们长大以后,虽然都参加了工作,在社会上和军内外,已经有了好多朋友和战友,但对张老师的恩情一天也没有忘记,并对张老师的教育非常感激。他们评价张老师:“是爱学生如子”,管张老师叫“老师妈妈”。在张老师这个班级,军区干部子女的学生长大以后,都很成气候。有军队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像 晓林、郑利等同学;有部队的高中级军官,丁杨、马学文;有双学科博士王剑虹;有大学的教授老师王玲、高丽丽;有省医院的科技人才尖子,像刘放同学,是辽宁肿瘤医院的一把刀,号称“刘一刀”;有大学的宣传部长彭沁;有商业精英李立文、孙乃贤、张黎丽、孙力伟;有文人编辑,卢威、王瑾、黄河、罗维维;有知识分子邹军军、律师王元元、中国医科大学的营养师潘荣荣、北京某医院的医师黄丽丽;有国有大企业党办主任李伟;政府部门、事业企业单位的处长张毅、曹军、李欣、葛鲁宁等等(如有拉下的同学请原谅,排名不分先后)。

  凡此同学,这些当年张老师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对她感恩戴德的。说起张老师,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同学们进入成年以后,又经历了种种不同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但谁也没有忘记这位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陪伴教育他们的张淑贤老师。

  

  张老师的学生丁杨曾任39集团军116师347团钢刀7连连长

  

  张老师的得意门生 钢七连连长丁杨(右)指导员卢威(左)

  

  钢七连阅兵队伍

  张老师像一面镜子将门之女是华夏传统美德继承人

  同学们在一起提到张老师,对她的评价非常高。说她是多才多艺,虽然是教语文的老师,但文体活动也很在行。

  教语文,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学生们识字,还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去琢磨这个字的结构和含义?王瑾同学说:“老师在教我们大蒜的蒜字怎么写时,就启发我们总结蒜字的顺口溜”。有的同学受到启发便说:“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同学们都记住了大蒜的“蒜”字。在讲解攀登的“攀”时,用同样的办法启发学生,有的同学便动脑筋说:“用一只大手努力向上攀登,遇到了一片密密麻麻森林”,大手,上面的林字,非常形象生动。

  在张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这个班级出现了好几位文字能力强的学生。像郑利同学,是解放军某医学科学院生物药物信息中心主任,主编《SARS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等,后来,还担任过《医师报》总编职务。专著有《SARS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一书,是国内第一部从情报学的角度全面研究由SARS引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的专著。卢威同学,曾经担任过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的编辑职务,也有专著;王瑾同学,参加工作以后,在沈阳城市金融学会做编辑工作,退休以后,仍然坚持为社会传播正能量,是《雄狮劲旅子弟兵》网刊的编辑;罗维维同学,曾经是《沈阳日报》社的专栏编辑。

  张老师不仅教书育人,在班级的文体工作也尽力培养学生。她以自己的才艺,在班级排练舞蹈《小红军》获得学校的奖励;学校召开体育竞赛运动会,他们班在同年级组也都是名列前茅。

  张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对家庭比较优越的学生,不放松每一次教育的机会。当年在教育上提倡学工、学农、学军,学校有时候会安排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与贫下中农在一起生活,她利用这些机会对同学们进行德育和思想品质教育。

  晓林同学的父母不在身边,在国外工作。家里的阿姨不让她参加乡下的生活和劳动锻炼。张老师便亲自到晓林同学的家里,反复做阿姨的思想工作,给她讲下乡对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最终做通了阿姨的思想工作。下乡期间,张老师特意安排年龄大一点的同学和晓林一起住在老乡家里,相互照顾,相互帮助,使晓林同学得到了锻炼机会。

  我与晓林同学有过接触,感受极深。她思想正派,为人谦逊,行事低调,生活朴素,不摆阔气。虽然出身将门之家,但没有一点架子。自己是军内知名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人才。但她平易近人,说话和气,衣着简洁,身上没有一件高级名牌的服饰,和普通人是一样一样的,甚至比普通人还简朴。在她身上,折射出家庭教养的美德和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子。她既是国防现代化的科技人才,又是华夏传统美德的继承人,十分令人敬佩。

  郑利同学说,张老师不仅对我们进行文化教育,还注重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经常利用寒暑假带学生们到农村去,参加劳动,接受农村的艰苦教育,让同学们体验农村的劳动生活,适应社会劳动与工作需要,同情和关心命运不同人的生活疾苦。

  1975年,张老师班级的同学们毕业了,大部分同学相应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学们打起背包,有的去了内蒙插队;有的去了盘锦种地;还有的在附近的农村下乡劳动,成为那个时代的下乡知识青年。

  同学们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并且干的很出色。一位军区首长的孩子叫 成兵,下乡第三年,便被当地农村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她的学生,没有一个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贪图安逸的,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她关心学生,言传身教,让同学们在德、智、体、勤、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长此以往,张老师在同学们眼中,就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永远都是熠熠发光,照亮同学们的理想前程。

  

  如今张老师已经86岁 她的学生也已经60多岁了 她们依然保持非常好的师生关系

  

  张老师培养的学生德智体勤劳全面发展

  

  张老师教的学生擅长文体

  

  至今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

  86岁的张老师身边围绕着她当年教育过的学生们当年张老师教过的学生,都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相继退休离开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张老师也已经86岁。但张老师的精神与身体一直不错,老师与同学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来往与联系。

  每年她们都利用春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和老师的生日,看望并陪伴这位当年他们共同爱戴的张老师。张老师也不辞辛苦,经常在自己的家里,宴请自己培养教育出来的好学生。

  在沈阳的同学和老师不离不弃,远在外地的同学也与老师联系不断。在外地的给张老师邮寄礼物,有的利用假期回来探望,远在大连的同学高丽丽,还专门邀请老师和同学们去大连旅游聚会。

  在国外工作的同学也是如此,王剑虹、王青青、罗维维、黄河,只要她们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回到沈阳,必定要看望张老师。

  在沈阳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邹军军、白森林、孙洪刚、李欣、孙立伟、顾锦生、张黎丽等同学,逢年必到。

  2022年的春季到来,张老师像母亲一样,再次把沈阳的同学们请到自己的家做客。师生共叙将近60年不变的友情。同学们说:“我们小时候上学,老师对我们那么好,我们是不会忘记的”。张老师也动情地说:“我得感谢同学们,这些年有你们的照顾和陪伴,我才能高高兴兴地长寿,没有你们,我也可能没有今天”。

  张老师说的也是实话,老师晚年之时,也遇到了一些家庭变故。爱人患肺癌,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的 晓林同学给予医疗上的指导治疗;爱人去世以后,高丽丽同学专程从大连赶来,日夜陪伴黯然伤心的张老师;丁杨、李伟、张毅等同学帮助老师料理后事;这些感人的画面如何不让张老师感激而动情?

  俗话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好人有好报”。当年张老师每一个小小的举动,体现着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善举和善意,极大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她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学生终生受益。老师的善举,学生们懂得感恩与回报。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张老师虽然不是“家长”,但她的作为和影响,在这批同学们的眼中,就像自己的“家长”。这就是张老师和自己的学生,超半个多世纪牢不可破的师生情谊,当年原沈阳军区八一二校64届二班溢满固守58年的师生之情。

  

  86岁的张老师

  

  沈阳126中学校址

  

  2014年7月同学们与张老师在一起

  

  八一二校64届2班的师生永远在一起

  

  同学与张老师保持了58年永恒不变的师生情谊

  

  祝愿张老师身体健康

  

  沈阳军区八一二校的干部子女们与张淑贤老师

  感谢刘晓林、郑利、王瑾、黄海霞等同学提供素材和照片,由于篇幅有限,没有提到同学的人和事儿敬请海涵和原谅,你们仍然是好同学。

  

上一篇:潭门镇中心学校组织队员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读书活动
下一篇:“合肥八中&淮南二中”名校联盟信息化教学管理校际交流智慧共生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