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女生体测时突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AED“救了命”!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交汇点讯 日前,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学一名初三女生在体质测试时突发心跳骤停。当时,学生跑完800米,体育老师正在记成绩,突然发现有学生倒下来了,几位体育老师和校医紧急使用AED,做心肺复苏,合力抢救至救护车抵达。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今日从学校获悉,目前,学生已经恢复意识,能与人正常交流和进食,正在等待进一步检查结果。

  

  【监控视频记录】

  14时46分

  一名女生摔倒,不到30秒,体育老师李四龙就开始为女生做心肺复苏。接着,班主任张可歆跑向医疗室,去取“救命神器”AED(体外除颤仪)。同时,有学生去打了“120”。

  14时48分

  安全办主任李维进赶到现场,两位李老师配合,为女生做心肺复苏。

  14时49分

  张可歆老师赶到校医室,取出AED。

  14时51分

  AED送到现场,两位李老师根据AED提示,进行电击除颤操作。这时,女生倒地刚刚五分钟。做完AED后,孩子有心跳但没有意识,老师继续为她做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14时57分

  救护车赶到现场,女生被送往医院。

  当晚,班主任张可歆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后,得知孩子已经恢复意识,能与人正常交流和进食,正在等待进一步检查结果。

  原来,这名女生有遗传性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但为维护孩子自尊,家长一直没有告知老师。

  据江宁区湖熟中学校长陶洪才介绍,10月10日—14日,李老师刚参加了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安全素养实操培训。心肺复苏,是培训的重点科目之一。正因为学校老师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抢救及时,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陶校长说:“如果学生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也希望家长能提前跟班主任沟通一下。”

  

  今年3月,南京市中小学校“百千万”应急救护培训三年行动(2023—2025年)正式启动。这也是省内首个“中小学校‘百千万’应急救护培训”的行动计划。

  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表示:“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也就是‘黄金救命时间’,如果4分钟以内进行抢救,患者的存活概率有50%,10分钟以后患者存活率不到4%左右,每耽误1分钟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由于交通状况等原因,救护车往往很难在6分钟内到达现场;如果伤病者本人或第一目击者懂得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那么50%以上的生命就有可能挽回,否则医生也无能为力。”

  据了解,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南京市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制定《南京市中小学校“百千万”应急救护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培训计划涉及南京市所有中小学校专任教师以及直接接触学生的宿管和安保人员,总计达6万余人。在传授急救技术的同时,增加急救意识的教育培养。

  何为“百千万”?据卢普新介绍,“百”即通过培训,各区教育系统分别组建20人左右,总计200人以上的高素质、专业化的讲师团队,培育一批星级骨干培训师资。“千”即实现南京市每所中小学校均有1名应急救护师资,总计约1000名应急救护师资。“万”即让南京市中小学校教师、正式员工、聘用和进校服务人员中的宿管和安保人员,全部掌握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其中完成培训后持证人员5万人以上。此外,南京各区选择一所学校设置专门的应急救护培训周末课堂,支援社会培训。目前这项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此计划涉及学校面广人多、时间长、教师教学任务重,再加上全省甚至全国范围没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必须做好周密科学的筹划组织。”卢普新坦言,普及培训对象以中小学学生为主,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结合各学龄段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理念。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及救护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溺水、气道异物梗阻、创伤救护等自救互救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在踩踏事故、火灾、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中的自我保护和逃生技能,提高应变能力。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是省内唯一一所红十字会小学,一到三年级学生都是红十字会预备会员,从四年级开始成为正式会员。“从四年级开始我们正式普及各项应急救护技能,一学期至少要有10次跟应急救护相关的课程和实践,3—4次应急救护、防震减灾的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们珍惜、爱护和敬畏生命。”该校校长汪天玉也表示,“其实救护除了是一种技能的掌握,更是一种勇气,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主动作为。”

  【8步学会心肺复苏】

  1.注意安全

  施救前应该环顾四周,评估现场环境,灾害现场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危险,例如车祸、塌方、地震和火灾等。确认周边环境安全也是为双方提供安全保障。

  2.判断意识

  轻拍伤员的肩部,高声呼唤:“喂!你怎么了?能听到吗?”如果对轻拍、呼唤无反应,即可判断该伤病员无意识。

  3.判断呼吸

  救助人员看伤病员胸部或腋部是否有起伏,口鼻有无气流,如果没有,应马上进行以下步骤。

  4.高声呼救

  “快来人呀!这里需要帮忙,快帮我拨打‘120’,有会救护的请和帮忙一起施救。”

  5.将伤病员放至复苏体位

  即仰卧位,置于硬质平面之上,伤病员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6.给予胸外按压

  双肘关节伸直依靠施救者的体重给予30次胸外按压,按压速率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成年人一般为5—6厘米。

  7.打开气道

  进行胸外按压后,需施救人员打开伤病员气道,清理其口腔异物。

  8.人工呼吸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伤病员的鼻子,口对口吹气两次。

  特别注意

  提供心肺复苏时以30比2的比例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连续做5个周期后,重新评估伤病员意识和呼吸体征,如果没有,继续实施心肺复苏。

  一般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建议进行人工通气,因为有效且不过度的人工通气实施起来需要一定技巧,其次公共场所口对口人工呼吸隔离措施无法到位,增加传染疾病风险。

  【心脏复苏有效指征】

  √自主呼吸恢复。

  √大动脉搏动恢复。

  √面色、口唇由青紫、苍白转为红润。

  √眼球活动,手足抽动,呻吟。

  √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存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

上一篇:李刚,进京任职
下一篇:山东东营:文明宣讲进乡村 勤俭节约树新风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