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人生重要的只有两步,一是开始,二是继续坚持”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勉励新生树立明确目标,“志存高远不是一句空话,如果读大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就没有意思了,读书一定要有理想”。深耕经济学领域多年,一步步触摸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余淼杰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英国皇家经济学奖”的华人学者,他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成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关联?他这样回答:“只有时代的个人,没有个人的时代。一定要看准方向和趋势。”近日,余淼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谈到,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大学期间是否学到东西的重要标准。“4年后毕业时,大学带给你什么?希望带给你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渊博的学识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初心。”做学术不能“隔靴搔痒”“国家政策、地方经济政策是如何改变老百姓生活,又是如何为青年一代提供多种选择的?”成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广东潮州,余淼杰感受着广东经济的增速发展,也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1993年参加高考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山大学经济学专业。“高考就像打开世界窗户的一场考试。”余淼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自己看待问题的视野、格局都不一样了。经济学成了他理解、研究真实世界的一个窗口。他认为,不管选择哪一个学科,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研究真实的世界,“文章不做一句空,这是特别重要的”。很少有人知道,20多年前的余淼杰也曾面临着和当代青年同样的选择,“找一份工作还是考研?”不知道自己能否考取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他还是提前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要想纯粹地做学问,还是要一鼓作气。”最终,他选择读研。在北大,他经常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也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听讲座。多次听了包括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内众多“大咖”的讲座后,他觉得,“如果能像这些老师一样,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老百姓生活,报效国家,是能够实现理想的一种途径”。2000年,余淼杰赴美求学,5年后成为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在他看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只有两步,一是开始,二是继续坚持”。2005年,余淼杰在香港大学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果当时留在美国工作,就错过了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而那时的香港既可以观察内地经济,也可以观察世界经济”。“做学术不能‘隔靴搔痒’,隔着一层总是不能够真正感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时至今日,他依旧觉得,回国做学术是他作出的最正确的选择,“没有之一”。后来,在香港大学,他再次遇到了林毅夫。在林毅夫的邀请下,他回到北京大学工作。他认为,做学术既要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也要保持“远距离观察”,去伪存真,“这样看待问题才能全面准确”。余淼杰经常用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鼓励学生,他希望年轻人在面临选择时,首先要问问自己,这条路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每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并不知道这个选择到底是不是最佳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便几十年后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但这是自己喜欢的,就足够了。”“方向和趋势比速度与激情更为关键”余淼杰说,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好与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看空中国经济’的论调已经出现了三四十年,但中国经济哪一年真正崩溃过?实际上却是越来越好,尤其我们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路走来,感受更加深刻。”1年前,余淼杰任职辽宁大学校长。城市发展与青年息息相关,每座城市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产业和发展机会,进而提高城市对年轻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到辽宁大学工作以来,余淼杰感受最深的是“东北地区潜力无限”。“百闻不如一见。来到辽宁才发现这里的要素禀赋齐全,工业门类完整,产业规模集聚,尽管没有沿海城市发展迅速,但这里的营商环境确确实实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他看来,年轻人不一定选择北上广深,二线城市或准一线城市也是很好的选择,关键看这座城市是否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余淼杰也想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到振兴东北的发展浪潮中。“当然,年轻人最大的好处是拥有试错的机会,哪怕觉得一份工作、一座城市并不适合自己,也可以及时切换,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他提醒说,在面临重大选择时,还需要做好充分调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淼杰认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要在大学学会相应的本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格局和视野比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方向和趋势比速度与激情更为关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来源:中国青年报)举报/反馈

上一篇:江苏镇江:复垦复绿,生态“伤疤”变绿色“氧吧”
下一篇:成都川大金钟:重阳敬老,做健康生活的倡导者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