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一)教育基础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0-01-22
手机版

??1.小学教育的概念、任务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 至12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2. 小学教育发展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3.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

4. 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对待事业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5. 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6. 常见的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

7. 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8.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社会属性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独立性。

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11.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12.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13.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14.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5.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6.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7.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⑥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9.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010 年6 月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纲要》),这是21 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1.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22.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2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

24. 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 泰勒。斯腾豪斯在1975 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情境模式理论的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

25.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点击下方【了解更多】交流学习。

上一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考的几个心理学概念比较
下一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重点!重点!!点!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