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教育已深入人心,其实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早就存在了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在中国,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是基础教育。就目前基础教育的现况而言,应试的杠杆作用,使本应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却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学生管束过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及学生自主性不强等情况,这会严重束缚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扭转此种现状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贯彻“尊重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等。其实,如果把目光投向我国古代教育思想集大成者——孔老夫子的身上,就会发现大行其道的“尊重的教育”早已生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中,而且孔子教育思想中“尊重的教育”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一、“有教无类”,是“爱”人,更是“尊重”人

“尊重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尊重人的前提,有爱才会有尊重。给一切想受教育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尊重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这样才会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爱”可谓是孔子教育思想之“本”。孔子开春秋时期私人办学之先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只要交一点菲薄的进见之礼,便来者不拒,悉心教导,“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有三千弟子,七十贤人,可谓盛矣。他的教育对象,既不受地位贵贱所限,也没有地域南北之分。即使是“难与言”的互乡童子,孔子也是接见的,“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鼓励其进步,宽厚以待人,给每一个人以进步、提高的机会。

二、因材施教,熟知教育对象,是最为根本的尊重人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这句话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这一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没有“成才”,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施教时没有很好地“因材”。实施这一原则,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更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理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极致。若想用之得法、施之有效,就必须对学生思想、个性、才能、知识储备等方面有透彻的了解,这是因材施教得以施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最为根本的“尊重的教育”。

《论语·公冶长》及《论语·先进》中都记载了孔子和学生一起谈论志向之事,通过交流,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也把自己的主张传授给学生,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有了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才会有共患难共生死的师生情谊,“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天丧予!天丧予!”声声呼唤,哀情可见。

三、尊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权利和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着眼点正是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教学过程中,嘉许子贡闻一知二,独立思考的精神,“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之所以称赞颜回不愚笨,是因为颜回回去之后,独立研究,不仅理解深刻,而且还善于发挥。“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学生的见解对自己有了启发之后,则发出由衷的赞叹:“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孔子批评颜回道:“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无所不悦而不质疑问难,这对喜欢教学相长,希望从学生的辩难诘问中得到启发、增智进益的孔子来说,未免是件憾事。

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交流探讨,更会激发学生质疑、辨疑、思疑的积极性。养成与学生交流和对话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而不是促进轻信,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实现“使人作为人成为人”的终极目标。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体现

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只有真正尊重你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对象进行平等的对话、交往,才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论语·阳货》中记载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孔子到学生子游做行政长官的武城县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子游听罢马上辩解道:“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面对学生的反诘,孔子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内心嘉许子游以礼乐教化百姓,又惜子游不得尽其才。子游一时没有弄清孔子的意思,便进行辩解,而孔子此时也只好用开玩笑自解,可见孔子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面对子路的误会,孔子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事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师生之间关系之密切、融洽。

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又对冉有说:“闻斯行之。” 同一问题回答不同,是因为冉有平日做事退缩,而子路的胆量有两个人大。诸如“问孝”、“问政”“问仁”等问题,也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施教,以补其不足。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扬长避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正如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教育家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该首先全面的了解人”。“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了解弟子所长,划分专业,分类教育,效果自然显著。因材施教之后,自然也就塑造出社会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五、长善救失,是对人的最好尊重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虽没有以仁人自许,但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是非分明,不做好好先生,“乡愿,德之贼也。”《学记》有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是爱,“扬恶”并“救失”则更是爱,也是对人的另一种尊重。

颜回安贫乐道,孔子称赞道:“贤哉,回也!”看到闵子骞的孝行,孔子赞美道:“孝哉,闵子骞!”宰我违背三年之丧之礼,孔子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予之不仁也!”看到冉求知难而退,批评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勉励他奋力向前。而当冉求为季氏聚敛钱财、为虎作伥时,孔子则“出离愤怒”了:“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大张挞伐,声势可谓盛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取“尊重的教育”“一瓢饮”,用之于教学,可也!

上一篇:孩子学琴中的“七是”与“七不是”,琴童家长必知
下一篇:全国700余教育学者齐聚即墨?观摩28中“和谐教育”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