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叙利亚文明特展”亮相山西博物院,195件(组)文物定格万年一瞬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4月18日,由山西博物院主办的“文明‘叙’语——古叙利亚文明特展”在该院一层临展厅盛大开展。展览汇聚了195件(组)叙利亚精品文物,完美呈现了与中华文明迥异的古代文明面貌。这是山西博物院2023年度引进的首个重磅展览,该展览因何重要?我们怎样欣赏这个展览呢?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9家博物馆馆藏精品远道而来
说到叙利亚,大家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新闻里,其实,古叙利亚是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多种族群、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代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曾冲刷出古老且丰饶的“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城邦在此建立,最早的文字在此刻下,天文星象、数学、律法、艺术、建筑……文明之光在两河流域之上激荡,影响和启发了人类的发展。
古叙利亚地处西亚地区,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该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促进了聚落文明;距今约5000年前,出现原始的城邦国家;距今2800年前,古叙利亚相继被亚述、新巴比伦、古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等政权统治,不同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留下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古叙利亚也是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和它分列亚洲东西两端,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万水千山,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交往和友谊跨越千年,历久不衰。
此次抵并参展的古叙利亚珍贵文物,可谓是跨越两河文明,汇聚了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霍姆斯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完美呈现了两河文明中不同的风采和独特的魅力。
四个单元带你认识古叙利亚
多元性、复杂性,是古叙利亚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以时间节点为线索,呈现这个文明古国留存下来的文化遗址和遗存。工作人员说:“或许你曾经了解过古叙利亚、看到过相应的文物图片,但是在展厅里,配合灯光和设计,仔细品读这些成千上万年前文物的质感和造型,那绝对是另一番震撼,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单元为“曙光:石器时代”。该单元从“远古印迹”和“文明萌芽”两方面,全方位呈现石器时代叙利亚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址和遗物。推荐大家一定要去看哈拉夫文化为代表的精美彩陶,与中国红色彩陶花纹罐不同,古叙利亚的彩陶在构图上充满了繁缛华丽,陶器表面光洁度也很高,被认为是古代西亚地区彩陶的巅峰之作。
第二单元为“变革:青铜时代”。你能想到古叙利亚的先民是最早使用青铜制作武器的民族吗?在距今5100年前左右,随着城邦国家的崛起、冶金术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的生活也发生较大变化,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日益丰富,远距离贸易促进了古叙利亚与周边地区间的交流与发展。在这里,展示了当时古叙利亚遗存下的珍稀材料、宝石、青铜等制品,可谓是琳琅满目。
第三单元为“碰撞:铁器时代”。古叙利亚因占据古代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既是重要商道,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自青铜时代起,相继受到多个实力强大王国的征服与占领。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铁器时代,依然难以逃脱相似的命运,东西方文明犹如从四面八方驶来的战车,纷纷驶入古叙利亚这片文明之地,并在此碰撞、交流、融合。所以在这个单元里,更多展示了距今3000多年前,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依次登场的历史。
第四单元为“融合: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自公元前333年始,古叙利亚相继被马其顿、罗马征服,进入希腊化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商贸繁荣,文化交流融合加快,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宗教、建筑、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多元融合,彰显了古叙利亚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公元7世纪,古叙利亚被阿拉伯征服,持续千年的希腊罗马时代结束,迈入伊斯兰文明。对于文物来说,它们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也让公众在参观之中,更加了解这段历史。
中外文明“连连看”找共同点
面对陌生的国外文化该怎么欣赏呢?不要怕,文明都是有共性的,“对比”中外文物,是我们认识这些外国文物最直接的一个办法。
与太阳相关的崇拜——珍珠贝母镶嵌画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是商周的太阳神鸟金饰纹样,可见人们对于太阳的崇拜真的是与生俱来。本次古叙利亚文物展中,很多文物上有太阳纹饰。
推荐大家欣赏珍珠贝母镶嵌画,该画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发现于马里古城遗址的沙玛什神庙。沙玛什,就是两河流域人们崇奉的太阳神。画面由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的贝壳、红石灰岩和片岩等拼接而成,黑色马赛克背景下,凸显出五个正在祭祀膜拜的人物形象。
萌萌哒大眼睛——“眼庙”遗址人偶
在展厅内,可以看到一些人偶造型的雕刻件。非常有趣的是,这些雕刻件都有着一双萌萌哒的大眼睛,仔细一看,还有点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
这些人偶雕刻件被发现于距今4900年前的“眼庙”遗址,这里出土了数千件雪花石膏制成的浮雕人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眼睛几乎占满了人像面部,有单眼、双眼、四眼等样式。关于其用途,目前仍有许多争论,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是护身符、祈愿物,或者是布拉克丘所崇拜之神的象征。但是为何会雕刻成大眼睛,目前还真是一个谜团。
展厅内,还有一件很特别的文物,距今有4000多年,名为“鸟形眼线膏容器”。这件容器是一个圆柱体模样,顶端有一只小鸟展翅欲飞。工作人员介绍,展厅内的一些女性造型文物中,女性眼睛是有修饰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眼膏了,画眼线是家常便饭。
亚述美男子——男性官员侧面像壁画
远古时代并没有“叙利亚”这个词,只有“亚述”这个词,当地人也因此被称为亚述人。这幅壁画,就展现了两名亚述官员的侧面像,发现于阿勒颇省的比特阿迪尼丘,如果画作修复完整,两名官员应该是站在一位倒地的战败王子身后,仿佛象征着胜利。壁画采用黑色、蓝色和红色颜料绘制在灰泥墙面上,这是少数被保存至今的亚述壁画,推测诞生于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39年。
这幅壁画中,两名男子的装扮也很突出。按理说,侧面像的眼睛不可能完全呈现,但是为了表现眼睛,创作者采用了正面创作的方式,完整展现了画着眼线的眼睛。
50万年前古人类的创造力——手斧
中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也会就地取材,用石头打造出不同的使用器物,古叙利亚也不例外。这把代表阿舍利文化的手斧,距今约50万年,它的主要用途是刨挖植物的根茎,或者是切割猎物。早期的石斧通常粗制,但这把石斧形状像一颗圆润饱满的泪滴,前后两面均进行了精细打制,石斧两刃的锋利程度自中心朝左右两边循序渐进。这把手斧的形状极为对称,说明打造者进行了有意识地规划,打制过程是有步骤的、可控的,也标志着古人类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最高技术水平了。
不同文明,各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通过这些精美的文物,我们不仅欣赏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交融、互动、结合与演替。虽历经时代变换、帝国更迭,但古叙利亚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本次展览展期至7月9日,大家可以通过山西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免费观赏,尽享我们身边的文化成果。
来源:山西晚报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
- 济南将碎片化经验总结提升,创新推出五项地方标准 让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标准”可
- 拓斯达:三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39%,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 “亚运薪火”与“宸星星火”同频共振 中学运动会迎来亚运冠军
- 多地清退编外人员,他们的“编外困局”:有人没资格报考所在岗位,有人因编外经历失去
- 民航局发布《活体动物航空运输工作指南》
- 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映月校区:借数字应用于课堂 创智慧引领于教学
- 促进家校共育 巴蜀蓝湖郡小学开展家校共话成长系列活动
- 云南电网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律师四个作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 汇聚邻里 共筑幸福丨合肥万科物业2023“朴里节”圆满落幕!
- 中拉跨越大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广东报名自考有什么条件?
- 山东东营:文明宣讲进乡村 勤俭节约树新风
- 初中女生体测时突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AED“救了命”!
- 李刚,进京任职
- 1-9月海口港海关共受理“加工增值”试点扩区企业内销报关单404票 合计货值1.
- 重逢雁栖湖畔,国科大校友回家啦!
- 好水才能养好蟹
- 这种“鱼骨线”能变道吗?答案是……
- 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机CIS传感器出货量20亿:同比下降14%
- 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自考相对容易专业都有哪些?
- 远程“扶智”让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
- 黄喜灿:能被瓜迪奥拉称赞非常荣幸,新绰号可以向大家多宣传韩国
- AI赋能教育智变
- 同题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