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新增过万,杭州2所学校突发疫情停课:这一切更加说明了1件事…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3-13
手机版

  原标题:单日新增过万,杭州2所学校突发疫情停课:这一切更加说明了1件事…

  关注【全民悦读】带你品读中国

  来源丨王耳朵先生

  作者丨我是王耳朵

  01

  这两天杭州不少家长群里流传着一张通知截图。

  西湖区某小学一班级10个孩子检测出新冠阳性,全班停课4天。

  

  疫情,停课?新冠恢复乙类乙管之后,已经许久没听到这样的消息。

  几乎同一时间,又一则消息开始扩散:

  拱墅区某初中也有5个孩子新冠感染,已经暂行调整课程。

  据杭州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人说,两所学校的15个孩子,之前都没阳过,这次是首次感染。

  很多家长不免有些紧张:身边已经好一阵没听说有人感染了,新冠不是已经“消失”了吗,怎么还有病毒在传播。

  还有家长一口气给浙江日报记者发了好几条消息表示担忧:

  “是不是新一波新冠感染高峰要来了?”

  这1个多月来,大部分朋友估计都有这样的感觉:病毒好像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春节前后,该阳的人都阳过了,还有很多至今没阳过的好像也平稳度过高峰了。

  “阳过”“阳康”这些词,现在都没人提了。

  当初买的药已经蒙了灰,高价囤的抗原也不知道塞去了哪。

  而且,四处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恢复烟火气的饭店也大排长龙,很多地方也不强制要求带口罩了。

  都这样了,也没听说哪里出现聚集性疫情。

  现在突然又冒头,难道意味着第二次感染高峰即将到来?

  或许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新冠只是在心理层面上被我们淡忘了,但它从来没有“消失”。

  

  02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最近的三条新闻。

  这几天,中国乒乓球队正在北京进行德班世乒赛的选拔赛。

  国乒队的世乒选拔赛素有“地表最强赛事”之称,关注的人非常多。

  结果开赛几天,有球迷呼吁把比赛暂停。

  

  原因是开赛前一天,刚从国外参赛回来的选手林诗栋确诊了新冠,高烧退赛。

  之后好多运动员也出现了症状,到目前已经有6人因发烧被迫退赛。

  可想而知,应该都是被传染了。

  这些运动员们此前都是在世界各地参加过比赛的,未曾想现在却出现聚集性感染。

  另一边,上礼拜国家疾控中心发布了一则通报。

  “国内首次检测出XBB.1.5病毒”。

  中科院高福院士曾在访谈中提到,XBB.1.5已在美国成为流行占比不断增大的毒株。

  这个毒株有着明显的免疫逃逸。

  

  其实今年1月,上海在境外输入病例中检测出过这个毒株,但当时国内流行的还是BA.5.2和BF.7毒株,所以新毒株并未造成本土传播。

  但现在,本土病例出现。

  北京佑安医院李侗曾医生也说,随着我国出入境政策的放开,感染新毒株的本土病例恐怕会更多。

  还有一个消息也来自国家疾控中心的通报,其中有组全国核酸阳性报告数据。

  可以清晰地看到,2月以来,全国每天都有1万人上下检测出新冠阳性。

  以2月16日为例,有10720人。

  

  现在没有全民核酸,实际阳性人数肯定比统计得要多。

  当然了,就算每天有数万阳性,放在十几亿人口里,看起来也是少数。

  不过我们可以对照看一下:

  2020年2月16日,全国新增确诊是2048例。

  换句话说,现在每天感染的人,比3年前我们觉得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都要多太多。

  看完这三条新闻,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件事:

  其实病毒始终存在在我们身边,每天都还在影响着不少人。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仍有变异的可能。

  我们总觉得病毒从身边消失了,不过是一种幸福的错觉。

  

  03

  别的国家也一样。

  之前有国外网友根据加拿大的感染数据做了一张叫人啼笑皆非的图。

  

  每到情况变好了,大家就欢呼病毒终于滚蛋了,结果没过多久,又来一波。

  规律就是如此,病毒现在只是进入了低流行水平的状态。

  看下面这张图就能搞懂现在的情况。

  

  恢复乙类乙管前,我们都是还没感染的蓝色易感个体。

  病毒来到人群里,当然能迅速扩散,形成波峰。

  但随着人们都大面积感染、阳康,人群中对病毒有免疫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了。

  大量黄色的康复个体,会阻碍病毒向易感个体的传播。

  也就是说,“阳康”们成了未感染者的“免疫屏障”。

  病毒自然显得“传不动了”。

  

  不过有了免疫屏障,也不意味着病毒就闲着了。

  英国的数据就是,哪怕低谷期,仍有1-2%的阳性率。

  我们也是,哪怕自己身边已经很少有感染者出现了,但其实全国每天还是有不少阳性。

  而且从庞大的人群基数来看,少部分人也不是没有再次感染的可能。

  所以说国乒队和杭州中小学出现的疫情,属于正常现象。

  不过短时间内,我们应该不会再次经历感染高峰了。

  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永平教授所言,目前绝大多数人体内抗体水平是很高的,也存在部分毒株的交叉免疫,所以目前不必担心。

  但第二波高峰,可能还是会来。

  什么时候?

  之前有机构做出模型分析,预测将在3月初。

  也有医生说,我们的保护期有3-6个月。

  疫情影响因素太多,第二波高峰到底何时出现、范围会有多大,还是难以预判。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04

  这里值得提一下最近全国不少中小学出现的另外两波“疫情”。

  上周日,宁波某小学发布通报:

  同一班级陆续有15名学生发烧、咳嗽、咽痛,决定停课4天。

  

  到了周一,金华某学校发通知:

  出现病毒传播,决定提前放学。

  周二,上海青浦某学校又有4名学生发热,也是停课4天,改上网课。

  这些孩子感染的并非新冠,而是 甲型流感。

  另一方面,这些天,广东、浙江、宁夏、北京等地的疾控部门纷纷发出提醒:

  诺如病毒进入高发期。

  

  这两种病毒,也都相当厉害。

  甲型流感来势是很凶猛的,会让人突然发高烧,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也会使基础病加重。

  严重起来也会导致肺炎,肾功能衰竭,多器官损伤等,甚至致死。

  而诺如病毒不光让人发烧,浑身酸痛,还会导致上吐下泻。

  还有孩子感染后患上了急性心肌炎。

  而且这种病毒不仅传染性强,还很“顽强”。

  能耐受冷冻,60℃的高温下仍能存活,连普通的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也不能有效进行消毒。

  

  看,这些病毒哪怕放在新冠面前,也很“能打”。

  为什么最近大面积出现?

  还是因为,每年到春天,本就是这些病毒的高发期。

  而且现在生活、教学恢复常态,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自然就容易大面积感染。

  这正说明一个问题:

  很多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都是跟新冠一样的,有感染高峰,也有波谷。

  一波感染之后,它们会被“压”下去一阵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时也可能会再次兴风作浪。

  而且人类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将它们彻底消灭。

  考古学家也告诉我们,病毒存在了近50亿年,细菌有30亿年。

  而人类文明只有6000年左右。

  其实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和病毒反反复复作斗争的历史。

  但这不是说我们就无计可施,只能两手一摊了。

  既然新冠也像这些难以被彻底消灭的病毒一样,可能要与我们长期共存了。

  那我们也要向像面对流感一样,对它保持长期、时刻的警惕,做好反复应对它的准备。

  平时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给自己增强点免疫力。

  许久以来养成的洗手、消毒、通风这些好习惯,别丢了。

  人多的地方即便没有强制要求,必要的时候还是戴上口罩。

  这些个人健康,清洁、防护习惯,对抵御任何病菌传染都有益处。

  家里有老人、小孩、基础病患者的,平时备好所需药物、医疗器械等,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有备无患真的很重要。

  还有像学校、养老院、医院这样的特殊公共场所,也应该制定更完备的预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过往的一切,都应成为未来的教科书和错题集。

  既然已经和新冠交手这么长时间,往后,我们当打有准备之仗。

  我就知道你“在看”

  责任编辑:

上一篇:叩问时代:当下初中和高中的英语课程究竟该何去何从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上高中,读大学?献给正迷茫或奋斗的你(深度好文)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