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烛之武退秦师来看春秋时小国生存之道,大国夹缝中生存不易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高中课文中都学过。秦穆公和晋文公一起围攻郑国,郑国面临亡国的险境。这个时候,老臣烛之武挺身而出,出城面见秦穆公,对其晓以利害,使得秦穆公答应停止对郑国的进攻,并帮助郑国进行防守。而晋文公因为接受过秦穆公的恩惠,不愿与其公开翻脸,于是也撤军了。

  烛之武退秦师不得不说,烛之武的说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烛之武设身处地,从秦穆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提出灭掉郑国,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晋国进一步坐大,进而威胁到秦国的利益。而秦国与晋国之间表面上是“秦晋之好”,事实上却只是塑料情谊,随时都能翻脸。与其这样,倒不如秦国与郑国建模,避免晋国因吞并郑国而变强。于是乎,烛之武巧妙利用秦国与晋国之间潜在的矛盾,使得郑国得以免于覆灭的危险。

  春秋时期,主要有四个大国,即晋国、楚国、齐国、秦国。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国与之并存。这些小国,国力弱小,一旦被某个大国全力进攻,便随时会有覆灭的危险。然而,大部分时候,大国真正关心的永远都不是某个小国。对于大国而言,小国只是他们与其他大国争霸的筹码。事实上,正因为大国不止一个,这才形成了相互制衡,没有一个大国,能够同时承受其他三个大国的群起而攻之。同时,各小国的存在也是大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春秋时期的大国只是为了争霸,尚不愿因为疆域的接壤直面其他大国。而这,便给小国的生存提供了机会。

  春秋形势图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的原因,一个是当初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另一个就是郑国在与晋国结盟的同时,与晋国的死敌楚国结盟。其实,对于郑国来说,之所以要和楚国结盟,也是迫不得已。郑国的北面是晋国,南面是楚国,都是他们得罪不起的两位大佬。所以,郑国必须同时和晋国、和楚国都搞好关系,这样才不会被灭国。而晋国和楚国是宿敌,与晋国搞好关系就会得罪楚国,与楚国搞好关系就会得罪晋国,这是一个无休止的死循环啊。郑国国君:我太难了。

  不过呢,围攻郑国的这两个理由,都是晋国的事,跟秦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出于盟约,秦穆公才出兵支援。而这,便成了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这,也是对大国之间相互制衡的一个灵活应用。

  秦穆公这便是小国求生存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一个国力弱小的小国,若要求生存,就得在大国之间不断地斡旋,不断地调节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关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小国永远都活得很卑微,活得很没存在感,也活得很屈辱,不得不去看大国的脸色。而且,一旦确定要走这条路了,小国就不能谋求发展,一旦有了要图强的苗头,势必会被其他大国给联手打压下去。就像宋国,原来一直与其他大国相安无事,结果宋康王一即位,野心膨胀了,开始肆意挥霍宋国的国力,同时攻打齐国、楚国、魏国三个大国,最后被这几个国家给联手灭了。同样,此后齐国独吞宋国,在背后捅了楚国和魏国一刀,更是惹来了五国攻齐,这也正是之前的大国之所以不灭掉身边的小国的顾虑所在。

  将这一生存之道发挥到极致的,毫无疑问便是卫国了。卫国在春秋时期,荒唐事就没少干,但自从到了战国以后,卫国善于处理与大国的外交关系,甚至于为了求个生存,自降爵位。最后,在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卫国还是没有覆灭,直到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才废除了卫国的封国。其实,横扫天下的大秦帝国,如果要把卫国给灭了,那是分分钟的事,但一方面是因为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卫国人,另一方面卫国一直都很低调,秦国不屑于去灭卫国。

  战国后期地图那么,当大国之间的均衡被打破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随着时间的推进,战国的兼并战争越来越残酷。一方面是秦国的一边倒,另一方面是其他诸侯国纷纷衰落。这种此消彼长的格局之下,诸侯国之间失去了制衡,小国的生存,再也无法在大国之间寻求一种均势了。于是,在秦统一六国的前夕,小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就连最低调的卫国,在秦统一天下以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灭。

  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也应当是如此。人们铭记的,永远都是某个曾经称霸的大国,曾经干过多么辉煌的事,却对那些小国置之不理。而对于一个小国,不思进取,只想通过大国之间的平衡来求生存,只能求得一时,但这种把生存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方式却不是长久之计。就像卫国那样,窝窝囊囊地延续着,就算寿命最长,那又如何?

  举报/反馈

上一篇:你大学4年进图书馆多少次?西南交大为毕业生定制“图书馆光阴”
下一篇:2021考研今日开考:377万人报名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