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适教育”育新人(组图)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2-12-11
手机版

  学校概况

  达州市通川区第一小学校始创于1907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四川省首批重点小学。学校占地近50亩,有主城老校和西城新校两个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班72个,学生4600多人,教职工143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特级教师2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员6人,省骨干教师7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5人,中学高级7人,小学高级65人,大学以上学历141人。

  近年来,达州通川区一小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在“知类通达,以修大成”办学理念引领下,突破和超越传统办学模式,把特色办学作为学校发展腾飞的内驱力,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适宜环境变化,适应时代变迁’的“三适”特色教育,固本求新,锻造学校品牌,使学校成为了巴蜀基础教育的窗口特色示范名校。

  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

  通川区一小以“高远、大气、宽松、求新”的学校文化作根基,以确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特色育人理念为核心,以建设一支以生为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突破,以创立覆盖全体学生的激励机制为手段,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

  该校立足校情、生情,几番探索和实践,将“知类通达,以修大成”作为新的育人追求!即把理、工、文、体、艺统筹起来,触类旁通,让学生们“学问求真,集知识之大成;做人求诚,集人品之大成;交往求德,集爱心之大成;行事求实,集规范技艺之大成。知识、人品、技艺、爱心”集于一身,为将来之“大成”奠基。

  学生们的天性不一,资质各异,唯有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生为本,才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略付诸实践,才能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特色教育。为此,该校通过举办“教师专业成长论坛”、“特色教学研究沙龙”和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形式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形成有特色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

  教育有呵护和服务受教育者的职责,绝对没有伤害他们的权利。为此,该校对学生们的表彰一改以往“优秀学生”只评少部分“尖子生”的惯例,因为以往的评价只是让少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忽略对大多数学生的激励,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现在,该校的学生表彰面高达100%,每一个学生都会因为他在某一个方面做得优秀而受到表彰。不把荣誉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使每一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让每一朵花朵都尽情绽放。

  适宜环境变化的特色教育

  要想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就需要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为此,通川区一小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变化的环境,“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感悟”,从而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求活求新的德育活动。根据新时期学生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该校创设了如下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谈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安全教育(主题有:安全常规教育、危险避让、呼救自救等);责任教育(主题有:除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学生等);主题班会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该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

  求实求细的科普活动。该校把每年 10月定为科技教育活动月,开展评比、竞赛、展示、表演四大类、十个项目的竞赛活动。评比类包括发明创新作品、科学小论文、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类包括国际数棋竞赛、电子模型制作竞赛、科学知识竞赛;展示类包括优秀科技作品展板、研究性学习成果展板;表演类包括机器人表演。活动前,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报科技小知识、科技信息等。科技辅导员举办“科技创新、科普知识讲座”活动。每次科学普及活动学校师生全员参加,做到有声势、有质量。

  求新求异的创新活动。该校成立了国际数棋、机器人、科学幻想画、科技手抄报、科普知识比拼、陶艺、科学DV、科学小实验、模型拼装等多个创新活动小组,科技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教给研究方法,参与研究活动。

  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和谐校园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全国教育科研示范校、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首批德育教育示范基地校,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适应时代变迁的特色教育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通川区一小通过构建使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

  开设科技校本课程。该校把青少年科技教育不仅仅作为一种课外活动,而且结合新课程改革,把科技教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教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开设机器人设计及操作校本课程和航模制作校本课程,成绩斐然。

  开设国际数棋校本课程。2008年,该校就将有“不用纸笔的四则运算”之美誉的“国际数棋”纳入学校课外活动课程管理,学生们通过参加“国际数棋”活动,既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开发了智力,又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开设诗文诵读校本课程。诵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征,采取课外诵读、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亲子阅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诵读诗文的内容为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应知应会的70首古诗文和相应诗人的名篇。在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诵读的信心。

  除此之外,该校还将艺术与语文课改结合,形成古诗词吟唱、戏剧表演等课程;把陶艺教学和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泥塑、面塑、雕塑、儿童画等教学相整合,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开展“音乐联想绘画”教学试验,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来描绘音乐,用音乐来解读画面,引起相关专家高度观注。

  如今,一个个“学习之星”、“艺体之星”、“进步之星”、“科技之星”、“劳动之星”“守纪之星”、“助人为乐星”、“爱心敬长星”、“团结友爱星”在该校健康成长,快乐绽放。目前,该校机器人项目连续2次在台湾获得“两岸三地机器人大赛”金奖,在全国机器人竞赛中,程大州、刘亦林等8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覃若耘同学远赴韩国竞技,获亚洲“小音乐家”殊荣;“在全国少年儿童国际数棋全国总决赛”中,该校获全国唯一“最佳智囊团奖”并连续两次获团体金奖,12人获全国一等奖;同学们制作的泥塑作品入选人教版美术教材;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刘畅同学创作的木刻版画获全国一等奖,其作品公开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展出;学生们制作的科学DV 3次获全国二等奖,科技作品获省一等奖及以上达120余人次。 冉东(通川区一小供图)

上一篇:十八届六中全会知识竞赛复习试题100道(含答案)(3)
下一篇:“汉语盘点2022”活动启动 将揭晓“年度字词”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