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学之源:象山先生陆九渊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图文综合自网络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世人称存斋先生,曾在江西省鹰潭市下辖的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故又世称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其讲学场所象山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陆九渊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陆九渊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

  生平事迹:讲学弘道,政绩卓著

  

  陆九渊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他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著有 《象山全集》。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学术成就: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陆九渊乃公认之天才。四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远的心灵琢磨:“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权威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类似的问题,大概已而立了罢。

  然而陆九渊自然不会再走父辈传统的老路,有时候虚的可以决定实的,代表传统的父辈可以喝止后代,却不能阻止改变后代的思维。陆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激动道:“原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后王阳明也有类似与此之龙场悟道,可谓与陆“一脉相承”。

  

  这虽只是事实性判断,但亦隐然包含了在无穷中即无穷的大胆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如果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念地久天长深入人心的国度,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陆九渊晚年之时这样解释我心即宇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健的人生姿态,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采:“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事实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并非指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心中所思推知宇宙之理。这句话含意有三:

  其一,宇宙中存在着“理”,而学者就是要“明此理”。陆九渊说:“自形而上者言之谓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谓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 覆形载必有理。”认为天地变化有其“理”。

  其二,宇宙之“理”与人的本心中的“理”是相一致的,但只有圣人能够知晓。陆九渊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然而,“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只有圣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其三,要明理,就必须研究物之理,同时又要“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说:“塞宇宙一理耳。上古圣人先觉此理,故其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之所以能先觉宇宙之理,就在于其研究了物之理。

  所以,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既没有否定宇宙中存在着“理”,也没有否定要研究物之理,只是强调“先立乎其大者”,“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在此前提下,探讨物之理。这里的“物”虽然内容广泛,“凡动容周旋,应事接物,读书考古,或动或静,莫不在时。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也包括自然事物。

  

  鹅湖之会:独树一帜,创立学派

  陆九渊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

  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陆九渊心学是在与朱熹理学的争辩中形成自身特色的。而朱陆之争显示了陆九渊思想与朱熹理学的同异和分歧,也昭示了陆九渊心学立学的理论基点。

  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至于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

  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曾自称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语录》下),以为孔子之后其学“自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乃得其传者”(卷一《与李省干》)。

  陆九渊对于伊洛渊源,也不否认自己思想与他们的联系,他曾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当甚事?”(《语录》下)

  

  他以为“伊洛”虽得儒家正统,但二程子之学只是理学的草创阶段,有待于“我”来进一步发明。陆九渊的这些说法自然包含着理学的道统观念及自诩为承担道统的意识,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陆氏心学与孟子思想及伊洛渊源的关系。

  陆九渊思想是自得于孟子,但他是受孟子思想的启发,用孟子“先立乎其大”、“心之官则思”,以及“求放心”等命题,来阐发二程理学中“心性”的层面,而与道德践履的思想趋于逻辑上的统一的,这也就是陆九渊在理学中的理论贡献。

  陆九渊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展了其心学。江西抚州是象山学派的重镇,明代陈献章、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心学。

  

上一篇:天祝:高三师生开展“深入党史学习 赓续红色基因”学习教育
下一篇:处理好立法与改革的关系(五则)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