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届高考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①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临近山川、河流、湖泊、国家、交通线、城市等)

  ②绝对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热量带)、板块位置等

  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①分布均匀状况 ②分布总体趋势(**多**少;由**向**递增/递减)

  ③分布规律(沿河、沿海、沿交通线等) ④数值范围与极值状况(**区域为极大/极小区域)

  3.影响航天器发射与降落地选址的因素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④地质条件好 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4.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地形以**地形为主(最多写出2种) ②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及延伸方向

  ③地势**高**低 ④起伏大小(地势落差)

  ⑤海岸线曲折/平直/漫长;(特殊地貌描述:如喀斯特地貌)

  5.影响(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天气:阴雨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晴朗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②大气:洁净、稀薄、干燥的大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反之则较少

  ③纬度: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路径越短,能量集中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④下垫面:颜色越浅的下垫面(如冰雪),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6.气温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最热月气温(>28℃为炎热,22-28℃为高温,10-22℃为凉爽)

  ②最冷月气温(<0℃为寒冷,0-10℃为低温,10-22℃为温暖)

  ③年较差(>15℃,年较差大,大陆性强;<10℃,年较差小,海洋性强)

  ④年均温(寒带、亚寒带、热带地区需描述;区域年均温有明显差异时需描述)

  7.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丰富,400-800mm为多雨,200-400mm为少雨,200mm以下为稀少)

  ②最大/最小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为丰富,100-50mm为多雨,50-10mm为少雨,10mm以下为稀少)

  ③降水季节变化

  ④雨季长短(大于100mm持续的月份)

  8.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奠定全球气温格局):影响太阳高度(继而影响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度与大气削弱路径)、昼长

  ②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气压带与风带

  ③地形:当地地形:阴坡、阳坡与海拔;周围地形:高大山脉、低缓山地、盆地、平原等

  ④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差异

  ⑤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⑥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云雨削弱太阳辐

  ⑦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⑧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9.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降水形成的条件:水汽、降温、凝结核)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④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⑤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⑥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10.河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多出现于春季,多与分布于山区于寒温带、亚寒带、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②永久性积雪与冰川融水:多出现于夏季,多分布于高山、高原、高纬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③雨水:多出现于雨季,水量补给较大

  ④地下水: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较小,稳定

  ⑤湖泊水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稳定

  1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描述方法

  ①水量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②汛期(是否有汛期;汛期时间;汛期长短;是否有凌汛)

  ③结冰期(是否有结冰期;结冰期长短)

  ④含沙量(大/小)

  ⑤流速与水能(快/慢;丰富/贫乏)

  12.河流水系特征及其描述方法

  ①流程与流向(长/短;自**向**流)

  ②水系形态(扇形、树枝状、羽毛状、向心状、放射状等)

  ③流域面积(大/小)

  ④河道形态(宽/窄;曲/直;深/浅)

  ⑤河网密度与支流数量(大/小;多/少)

  13.影响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水量大,水位高且季节变化小 ②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 ③含沙量小 ④流速慢 ⑤流程长

  ⑥流域面积宽阔,支流众多 ⑦河面宽阔,河道平直

  (2)社会经济条件

  ①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②河流流向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

  ③支流与人工运河交织成网

  14.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

  (1)来水量

  ①河流补给量(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雨水)

  ②支流补给 ③调入水源

  (2)去水量

  ①蒸发(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强、气候干旱、液体表面积大,蒸发较旺盛)

  ②下渗(土质疏松,无地下冻土,下渗较快)

  ③径流(地形平坦,径流排水较慢;地形起伏大,径流排水较快)

  ④为人引水(生活、生产用水)

  15.影响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冲刷地表严重 ②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作用弱 ④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土壤易被侵蚀

  ⑤支流众多,来沙量大

  (1)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工程建设、开矿活动等

  16.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①海陆位置与分布:离海远,河流无法入海;陆地面积广阔

  ②地形:受地形阻挡,河流无法入海 ③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

  ④土壤:土质疏松,河流下渗量大 ⑤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用水)

  17.渔场形成的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②上升流海区: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③河流入海口:河流带来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④浅海大陆架:大陆架海区,光照充足,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18.海雾形成的洋流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多雾:暖流提供充足水汽,寒流带来降温条件

  ②中高纬暖流多雾:暖流流经带来充足水汽,中高纬海区气温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③中低纬寒流多雾:中低纬海区纬度低,水汽充足,寒流流经使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19.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成土母质(分残积母质与运积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与质地

  ②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界速度快;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强,土壤多呈酸性,且土壤肥力较低。

  ③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壤厚度小,有机质含量高;阳坡土壤温度条件好,阴坡土壤水分条件好。

  ④生物:动植物残体、动物粪便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动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孔隙度;草原土较森林土肥沃

  20.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好)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好,光照充足等

  ②自然条件多样:东西、南北、海拔跨度大

  (2)人为原因

  ①地处偏僻,人类活动影响小 ②人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人文地理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人类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②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

  ③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出现的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最主要的因素):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

  (4)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宗教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②不利影响: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问题等。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

  ②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

  ①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方便,且利于节省建筑投资而成为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区

  ③河流:提供水源

  (2)经济地理区位因素

  ①交通:交通便利处、交通线沿线、交通枢纽位置以及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兴衰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自然资源:靠近矿产资源产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

  ③其他:商品农业基地、边境通商口岸处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因素

  政策、宗教、旅游、科技等

  4.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措施

  (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城市环境趋于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

  ②人口密集,交通拥堵

  ③地价、房租昂贵

  ④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2)解决措施

  ①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治理城市环境

  ②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③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④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⑤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⑥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5.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园艺业、林业与畜牧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③水源:水质、水量

  ④土地: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壤肥力、酸碱性、透气性、保水性等)

  ⑤病虫害:炎热湿润地区病虫害较多

  ⑥自然灾害

  (2)技术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劳动力素质与经验

  ②种植方式:单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③耕作制度:又称熟制

  ④技术装备: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⑤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

  (3)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数量、价格

  ②市场: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的远近、市场的规模等

  ③政策

  ④交通

  6.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地与特点

  

  7.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原料:数量、质量、远近、价格

  ②燃料 ③水源 ④土地:面积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集聚、技术、资金、工农业(经济)基础、配套产业、基础设施

  (3)环境因素

  ①工业对环境的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区域

  ②工业污染程度:无工业污染的企业,可有组织地布局在市区;有中轻度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郊区;有重度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远郊

  ③工业污染种类: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远离河流或者布局在河流下游;有固废污染的企业,应远离农田与居民区。

  8.工业集聚的好处

  ①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成本

  ②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③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9.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其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好,连续性差,适宜短途运输

  ②铁路运输:运速快,运量大,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的货物

  ③航空运输:运速快,运费高,运量小,适宜长途运送“轻贵急”的货物

  ④海运: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时效性要求低的货物

  ⑤河运: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时效性要求低的货物

  ⑥管道运输:连续性好,受自然影响小,适宜运送气态、液态的货物

  10.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

  

  11.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12.交通线修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4.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影响

  (1)对转入地的影响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③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设计、营销

  ④(短时间内)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2)对转出地的影响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加重区域环境污染

  ③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的加工

  ④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压力缓解

  15.湿地的成因以及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1)湿地的成因

  ①来水多:雨水(积雪、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补给量大;河网密布、支流众多

  ②去水少:下渗、蒸发较少,排泄能力较弱

  (2)湿地的价值

  ①生态价值: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经济价值:航运、灌溉、提供农副产品

  16.森林的生态价值

  ①净化空气 ②调节气候 ③维护生物多样性 ④涵养水源 ⑤保持水土 ⑥防风固沙 ⑦美化环境

  17.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1)沙漠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降水稀少,光照强烈,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频繁,风蚀强烈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②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条件,推广节水农业;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封沙育草、植树造林等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

  d.禁樵禁采,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e.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2)石漠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地表物质疏松,植被稀少,山石裸露,石多土少,土层很薄;地形破碎,旱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b.人为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增加对土地的压力,导致滥垦坡地、滥伐森林和超载放牧等

  ②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

  (3)盐碱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土质疏松,水分易蒸发

  b.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量施用化肥等。

  ②防治措施

  发展节水灌溉:喷灌、滴灌;排灌结合;井灌井排;引淡洗盐;农田覆盖(减少蒸发);植树造林等。

  18.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生态可持续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

  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如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③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④采用保护性的耕作方式,如免耕、休耕、限耕等

  ⑤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用地,如采用轮作等方式

  ⑥完善交通、加强宣传、打造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⑦完善保护政策,加强监督执法

  (3)社会可持续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19.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④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

  ⑤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⑥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

  20.鲁尔区早期兴起的原因与衰落以及重振的原因

  (1)早期兴起的原因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较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利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②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③生产结构单一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

  (3)重振的原因

  ①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合并钢铁、煤炭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④调整工业布局;美化环境 ⑤发展交通

  21.梯级开发的综合效益

  防洪、灌溉、发电、旅游、航运

  22.影响大坝选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河流水量丰富 ②河流地势落差大,流速快

  ③地质稳定 ④峡谷地形或口袋形地形

  (2)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库区移民、政策等

  23.某人类活动的意义、作用、好处、效益、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类答题方法

  ①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化进程

  ②社会: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安定;促进城市化进程

  ③生态:减轻环境问题:促进资源合理、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等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入学MBA/EMBA优秀学生选拔面试流程及时间
下一篇:大专毕业入伍,想退伍以后,报考军队文职人员,其实留队更好!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