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副教授说话惹争议,这话说得太不给中医药大学面子:中医药大学就是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1-23
手机版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WFME) 将中国的 8 所纯中医药大学从世界医学院校名录 (The World Directory ofMedical Schools, WDMS) 中已删除。

  8 所中医药大学名称: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贵阳中医药大学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4、辽宁中医药大学

  5、上海中医药大学

  6、山西中医药大学

  7、天津中医药大学

  8、云南中医药大学

  

  除名的根本,在于这几个学校只搞中药,但中药的作用机制根本说不清楚。

  好多人扯七扯八,还扯到阴谋论,国人自信什么的,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好不好,就看一个,中药治病能不能将机制精确到靶点。

  中药有效的确是有效,别说中药,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对某些疾病都有效,但就是不知道为啥有效。

  打个比方,猪油,菜油,葵花籽油这都能促进伤口愈合,但真说不清楚为啥,你可以说里面有不饱和脂肪酸,是细胞膜必需成分,也可以说起到保湿作用,营造酸性湿润创面微环境,但真没法儿证明,无法进行单因素考察。

  

  西医讲究靶向治疗,机制机理都很清楚,中医没法儿将精确到靶点(尽管提出了中药多靶点理论,但没法儿自圆其说),二者搞不到一起去的。

  就拿SCI来说吧,做中药也可以发SCI,但如果就拿中药方子去做文章,通常不会高于5,因为通常你去5分以上的杂志(很多3分的杂志只看方法是否完整,有一些只看效果),基本都不会看到混合物的身影,那中药不用说是一种典型混合物呀。

  为啥不能是混合物呢,比方说你用A B C三种物质来治病,正常就得分2的3次方组,也就是8组,因为ABC之前可能有交互作用的,互相影响的,那3种物质便这么麻烦了,中药你想想多少种物质?如果用于体内,相互作用之后代谢成其他产物怎么办?一种单体还好说,已经有人研究明白了,你多种物质合一起了,谁也研究不了,只能从含量来说,说百分之多少代谢成了什么什么。

  

  我的天,搞科学的人,怎么能这么算呢?微量元素的含量那才多少?作用有多大初中都普及了,所以不能这么搞个大概呀。

  所以现在有的搞中药的,通常研究单味药材有效成分,而不是有效部位,这二者啥区别呢?有效成分一般要精确到单体,什么人参皂苷RB1 RG1之类的,有效就是80%乙醇提取5小时的产物,那这里面成分多了去了,肯定就说不清楚了。更别说中药更多的是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这里面的成分就更加复杂了。所以说国际上对于中药有效成分还是很认可的。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新的单体,比方说青蒿素,照样可以发很高的SCI,同样可以上临床的。

  

  这也就搞清楚了划分临床医学和传统中医的界限,你要是天天还搞那些不清不楚的事儿,那临床医学就不认你,但你要是能把中药里面的一些问题说明白了,那咱们就一起造福百姓。

  这次除名,不受临床医学委员会管辖的中医药大学被踢开了,也就更加说明了中医和临床医学的矛盾,今后看看国家怎么抉择,是要加大力度,将中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呢(按照别人的科研体系是不可能承认中医及中药的)?

  还是向现代医学加大投入,继续追赶西方国家?或者偏向某一边?都有道理,但得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但中医要起来,有且只有一个点,就是西医治不好的,你中医中药就能治好,那才有说服力。

  但是中医,的确是有其擅长的领域,这对西医来说是比不了的,大家觉得,是更相信中医呢,还是更相信西医呢?

  

  现在,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候,要想赢得未来国际上的竞争,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发展基础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只有顶级科技人才,才能担负起从源头上赶超国外科技的重任,并且逐步取得领先优势。

  

  中国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认为,中国要成为领先世界的国家就一定要打好基础,最重要的就是科技,科技的成功一定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理论科学,然而,理论科学最关键的就是数学了,这跟任正非的观点不谋而合。

  丘成桐教授对于我国现在的数学教育也提出了质疑,表示这样的教育违背了数学的本质,要是按照这么发展下去,将会真正埋没数学人才,数学再这么教下去,要倒退至少二十年,虽说,丘成桐教授的话十分犀利,但却很有道理。

  

  现在的中小学生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填鸭式,缺少探索与研究数学的过程,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最多只会做一个数学题和应付数学考试,一直让孩子去刷题,搞题海战术,从而让孩子失去思维创造力以及对数学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可是,要改变这个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乐趣,让孩子认识到科学本身的价值,以及科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这一方面,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教育家刘薰宇,他是中国数学科普著作的开创者,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大师,杨振宁教授、华罗庚、陈景润、谷超豪等都曾称赞过刘薰宇先生的佳作,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杨振宇教授说过,刘薰宇是一名数学家,写了大量关于数学的有趣小故事。

  

  在刘薰宇先生创作的数学著作中,“数学三书”堪称是经典的数学科普之作,共涵盖了3本经典数学著作,分别是《马先生谈算学》、《数学趣味》和《数学的园地》。

  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如此评价这套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刘薰宇的《数学的园地》。它介绍的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本书循序渐进,从趣味数学开始,带您的孩子一步步建立对数学的兴趣,然后通过幽默的段子,讲解函数、方程式、变量、微积分等概念,以及相关的应用。

  经过作者巧妙的手法写出来,只要学过初等代数和几何的人,就会很轻松、毫不费力读完并掌握,因此,这套书也可以作为中小学生重要的自学书籍。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所有科目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MBA也可以“术业有专攻”
下一篇:一考试就焦虑?5个小妙招缓解考前焦虑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