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名画神还原:艺术素养从小培养,名画欣赏不能少的一门课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最近,一组小学生模仿名画的照片刷屏网络,直接上图:

  

  多了一点萌萌哒!

  

  这个神态,我给100分!

  

  这个烟斗没放嘴里吧?

  

  有种说不出的相似感。

  

  一样的侧颜杀,没错了!

  

  形似与神似兼具!

  这群孩子对名画的模仿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在模仿名画的过程中,孩子必须要仔细观察画中的光线、色彩、线条、动作、神态、表情、场景、布局,再将自己视觉捕捉到的形象,用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这过程非常考验孩子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而且,即使是同一副画,不同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呈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看下图:

  

  其实不管是大人、孩子,名画都充满了吸引力,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歌星张靓颖也曾经制作了一个很特别的MV,叫做《dust my shoulders off》,一首歌,让《夜游者》《自画像》《拾穗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十一幅世界名画活起来,使人大开眼界,创意十足。

  

  仿妆博主宇芽的《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仿妆,更是让人惊艳不已。

  

  

  哪边是名画?这简直一模一样

  经典的作品,总是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人们无限的灵感和启迪,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大放光彩。

  名画欣赏是孩子不能缺少的一门课。为什么呢?

  一、让孩子去发现美——视觉的训练

  台中师范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财贵认为:

  孩子在3周岁前,应该听尽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画。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能缺少视觉的训练,这是培养孩子审美的重要途径。

  当宝宝一生下来,他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光,他的视觉神经就在发育了,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线条,会刺激孩子的视觉神经的发育。

  而且,这种刺激越早越好,至少要在6岁之前。因为13岁之后,孩子的视觉神经发育成熟,这种刺激会极大减弱。

  

  有一期的《育儿大师》里,8岁的重庆女孩李欣蔓是学校里的“最强大脑”。节目组准备了30张几乎一模一样的脸谱图案,然后主持人从这些图片中随机抽出一张再放回原处,让欣蔓把抽出的那种找出来。

  几分钟以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这些毫无差别的图片中,她准确无误地将主持人抽出的图片找到了。欣蔓说,她是靠色差找出的图片。

  

  这些图片色差估计只有电脑可以分辨,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欣蔓的外婆从她3岁开始,就开始用闪卡帮助她练习观察力和对色彩的感知力,使她具有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和分辨力。

  这个例子也说明,视觉训练一定要在孩子6岁前开始。

  当孩子在早期经过了各种图片色彩的训练,他们眼中的世界将会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更加五光十色。

  

  《星空》

  其实,名画比一般图片更加适合作为训练图片,因为大师级的作品,在色彩和构图都都更加考究,从小让孩子欣赏世界名画,对他终身的审美素养都有很大意义。

  二、让孩子去感受美——情感的表达

  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

  1888年夏天,梵高知道高更要来阿尔,高兴极了,他盼望和高更一起住、一起画画、一起谈艺术。为了给高更一个优雅的住所,他到田野里摘了盛放的向日葵,带回家,插在陶罐里。

  

  《向日葵》

  他写信给高更,告诉他如何布置的房间,也告诉他,自己开始花向日葵。仿佛向日葵就是他与高更友谊的象征。向日葵画好后,他把画挂在高更的房间里,等待朋友的到来。

  为了迎接高更,梵高一连画了10多张《向日葵》。画中,有盛放的向日葵、有折断的向日葵,有干枯的向日葵,各种形态的向日葵,都散发着对生命和热情的向往。

  

  《割耳自画像》

  很可惜,高更在跟梵高相处了2个月后,落荒而逃。梵高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之后便有了《割耳自画像》。

  而高更更加传奇。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便是以高更为原型。小说中斯特里克兰本来是伦敦交易所的一名经纪人,有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可是,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跑到巴黎学画画,后来流落街头,一边画画,一边流浪。

  

  最后,他流落到南美洲一个叫做大溪地的岛上,死前留下了旷世绝作,却嘱托身边的人替他全部焚烧。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热爱,不惜燃烧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月亮。

  名画经久不衰的秘密,其实是隐藏在画作背后的情感力量。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了500年,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的侧身回首、似笑还嗔的回眸让人流连了300年。每一幅画作,都蕴涵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深厚人文气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在欣赏名画的时候,更要侧重于情感引导,让孩子去发现名画背后的故事,名画的作者和经历,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孩子对画作有更深的理解。家长可以向孩子传达一个欣赏理念,大部分优秀的画作实际上都只是载体,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画作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和情感。

  这就将孩子对名画表象的欣赏,引向更深层次,由表及里,加深孩子对绘画艺术的感知,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培养孩子的内在气质。

  三、让孩子去创造美——灵性的释放

  有研究表明,名画欣赏对开发孩子右脑非常有好处。

  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如第六感、念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

  

  右脑开发较好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像那些模仿名画的小学生,必然是加入了自己很多的创意,才实现了对名画独一无二的呈现。当孩子发现美、欣赏美之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自己的名画,从而释放孩子的灵性。

  那么,在欣赏名画中引导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毕业于著名的武藏野美术大学结城昌子女士认为,名画欣赏不能是单方面的将名画的魅力强加于孩子,而应该是和孩子一起站在名画之前,共同去思考、发掘和寻找名画的魅力和乐趣。

  27年前她出版了一套绘本,叫做《你好!艺术》,今年3月首次引入我国。这套绘本的创作理念是:“和艺术偶遇或相遇”。让名画与我们不再遥远,也不再刻意,而变成了一场自然而然的相遇。

  

  她的理念,启发我们,在与孩子一起欣赏名画的过程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几点:

  1.激发孩子兴趣,顺应孩子天性。让一切都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的灌输。

  

  《你好,艺术!》站在孩子的角度,有贴近儿童的观画视角和语言,充满场景感、对话性和互动性。如,在欣赏梵高的《星空》时,就配了一首童谣似的小诗:

  小镇的天空, 有好多旋涡在旋转。 转! 转! 转! 山顶上的月亮, 也像光环在打转。 转! 转! 转! 云朵转成了大大的旋涡, 贪心地想把天空吞下肚。 转! 转! 转! 连星星也跟着打转。 大地静悄悄的, 只有美丽的夜空, 伴着小镇沉沉入睡。

  朗朗上口,短短几句话,就抓住了画作的特点,表达出画作的气氛,孩子听上几遍可能就会不自觉地读出来。

  这本绘本为了激发孩子兴趣,还增进了亲子互动,设计创意游戏。书中的每一幅画都放出了一幅局部画,可以让小朋友去找一下这个局部画在整画的什么位置。

  如在卢梭的画中找植物,然后引导小朋友发挥想象力,画出这些植物。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事物之美。

  2.注重对孩子想象力的引导。

  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欣赏名画时,要注意向孩子提出问题,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画的是什么?

  这些有效的提问,会让孩子将问题迁移到生活经验中,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和表达,说中自己心中的想法,增强孩子的想象力。

  《你好!艺术》绘本中,也很注重提问。

  

  比如这幅毕加索的画,家长就可以问孩子几个小问题,

  “毕加索画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张脸?她到底在看前面,还是看左边,还是看右边?”

  “她好像是在看着船,又像是在看着花?到底在看什么呢?”

  不同的孩子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每个答案都没有正误之分,都是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想象。

  3.注重寓教于乐,知识增量。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融入知识也是很必要的。

  比如画家的生平、画作的创作、绘画艺术知识等等,《你好!艺术》这套名画绘本,对于小学生也是很好的读物,可以增长孩子深入理解画作,增长艺术知识,对绘画艺术发展产生兴趣。

  如,在介绍莫奈的《日出印象》时,指出了这就是“印象派”的来源,在欣赏名画中不知不觉增长孩子的知识。

上一篇:北京性教育教材引争议 有家长称是黄色漫画(图)
下一篇:一根绳 “跳”出8名全国冠军!余姚这所小学特色教育不简单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