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水稻课程:开展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如何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让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出力流汗,还能增长智慧和创造力,进而明确自己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通州湾分校在南通西北临海区域尝试开展耐盐水稻课程,向盐碱地要“产出”,努力发展儿童的劳动素养、科学精神、综合素质。

  ————————————————

  2011年之前,中国地图上没有通州湾,这几百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围海造田而成。通州湾成功试种了4500亩耐盐水稻,这是通州湾人家国情怀、时代担当、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体现。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通州湾分校依托区域独特资源,开发并实践耐盐水稻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并以此撬动全学科教与学的变革,打造鲜明的学校特色,重构“海边娃”的校园生活。

  耐盐水稻课程主要围绕两个目标展开设计:一是家国情怀,通州湾人以盐碱地为画布,以劳动为画笔,向“无”要“有”,创造了粮食生产的奇迹,他们理解的劳动不仅是出力流汗,也不仅是价值创造和智慧实践,更是作为公民的应有责任和担当;二是综合素质,课程从三个方面建构,基础性课程以劳动课程为阵地进行融合实施,拓展性课程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涵盖全学科,进阶性课程以校内外基地为载体开发物型课程,在规划设计、田间管理中培养劳动素养,在实验操作、技术运用中培养科学素养,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中培养综合能力。从单学科走向全学科,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知识本位”走向“做中学”,一系列实践促进了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实现了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变革。

  基础性课程:劳动课程的融合实施

  劳动课程脱胎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依托劳动课程的时空,建构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四大素养目标的10个任务群并分年级实施:以价值体认、责任担当为目标的任务群包括“种子到种子”“粮食与土地”“前世与今生”“节气与农事”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任务群包括“土壤改良”“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以创意物化为目标的任务群包括“食品加工”“手工制作”“策划设计”等。

  “种子到种子”任务群,学生观察种子、栽培种子,体验耐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完整生命历程,感受种子精神;“粮食与土地”任务群,搜集资料,以图表、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示全世界、全国、全通州湾的粮食和土地现状,培养全球视野;“前世与今生”任务群,梳理水稻作为物种的历史与发展,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培养历史眼光;“节气与农事”任务群,观察农作物在不同节气的生长情况和农事活动,思考节气与农事的内在关系,学习如何根据节气特点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土壤改良”任务群,分析盐碱地的改良原因,掌握改良的关键步骤和操作要领,撰写改良计划书;“选种育种”任务群,了解选种的必要性并进行选种实践,通过模拟育种过程,掌握育种的一般技术流程;“田间管理”任务群,尝试使用农具,掌握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简单劳作的方法;“食品加工”任务群,了解我国丰富的米制品,学习制作养生粥、饭团、炒饭、米粉等,掌握一些实用的烹饪技巧和饮食搭配原则,感受传统主食的独特魅力;“手工制作”任务群,通过稻谷创意贴画、稻谷创意摆件、草帽制作等形式,探索以水稻作为主材料的多元制作和运用,更直观地理解稻谷的特点,发展创意和想象能力;“策划设计”任务群,了解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将创造力转化为实际产品并尝试推销,感受生产劳动的全过程。

  基础性课程的开展紧密结合学校资源,让劳动课程有的放矢,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提供较为完整的耐盐水稻种植经验。这些体验与经验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实践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劳动素养与综合素质。

  拓展性课程:跨越学科的交互学习

  拓展性课程由各年级组策划实施,依托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耐盐水稻课程资源,运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科课程的张力,为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提供校本支持。

  学校主要从两个维度开展拓展型课程:一是单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比如,语文学科以“我为通州湾耐盐水稻代言”为主题,设计了探寻一片土地、探究一种植物、探索一种精神等系列活动任务,各小组实地观察通州湾的地貌特征,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耐盐水稻的特点和优势,通过采访对话感受科学家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品质;数学学科在问题解决、数据统计、图形测算等教学内容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比如绘制耐盐水稻种植园的平面图、计算耐盐水稻的种植面积、测量耐盐水稻的生长高度并运用图表分析展示数据的特点和规律等;体育学科将农事活动与体育动作相结合,师生共同创编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体操,比如以弯腰、伸展、跨步等动作模拟插秧的过程,以深蹲、摆臂、扭转等动作模拟收割、传递等相互协作的过程。

  二是多学科联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比如,“一粒米一世界”主题学习设计了4个活动项目:把米粒摄进相册、把米粒嵌入画作、把米粒写进文章、把米粒汇入旋律。活动涉及语文、艺术、劳动、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领域,学生为米粒设计拍摄场景,有的还用放大镜定格米粒的微观世界,用绘画与手工的方式创作米粒的立体作品,尝试让米粒发出各种声音,运用多种容器奏出一定的旋律,等等。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拓展性课程的开展加强了各年级组内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改变了各学科间相对封闭的现状。教师发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开始将这种联系融入课程设置,同时也意识到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进阶性课程:依托基地的实践活动

  学校设计建设了“三坊三基地”,“三坊”即酒坊、粥坊、创意坊,“三基地”为校内外种植基地和实验基地,为耐盐水稻进阶性课程提供物型资源,学校进而设计了三个子课程。

  紧扣关键时点的综合实践,主要以校外种植基地为支撑。插秧、抽穗、丰收三个关键时点,不仅是决定稻田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绝佳时机。在插秧阶段,学校组织学生在耐盐水稻校外基地进行大面积插秧,学习插秧的技能,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抽穗阶段,学校鼓励学生走进稻田,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用尺子测量稻穗长度和植株高度,用手感受水稻根须的深度,然后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让他们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丰收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收割、拾穗、脱粒、稻编等体验式项目,让学生亲历实践,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聚焦田间日常的科学种植,主要以校内种植基地和实验基地为支撑。耐盐水稻种植并非传统的“老农”式看天吃饭种植,学生通过pH试纸、水质测试仪等工具,测量土壤酸碱度和水质酸碱度,了解土地和水资源状况,从而根据土壤和水质情况选择适合的耐盐水稻品种,并通过种植具有典型性的10种耐盐水稻品种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适合通州湾气候、土壤等条件的耐盐水稻品种。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学生以实证为基础进行决策,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更好地理解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了科学素养和劳动精神。

  依托校内基地的社团活动,主要以酒坊、粥坊、创意坊为支撑。学校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结合,将耐盐水稻的酿酒工艺、食品制作、创意设计等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践机会,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在酿酒社团,学生参与耐盐水稻的酿酒过程,从原料选择、发酵时间、温度控制到最后的品质评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密的实验和观察;在粥坊社团,学生以米为主要食材加工丰富的食品,学习烹饪技巧和营养知识,品尝不同风味的粥品,制作饭团、米粉、米糕、米皮、米豆腐、米发糕、粉蒸肉等食物;在稻编社团,学生通过对耐盐水稻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各种富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制品,将科学与艺术结合到一起。

  进阶性课程依托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挑战与乐趣于一体的学习环境。每一次活动学生都全情投入,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同面对挑战,一起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耐盐水稻课程源起于学校对通州湾区域的考察探究,逐渐形成于师生的共同规划、共同活动、共同探索。学校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耐盐水稻课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责任担当的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和物化能力。这既是学校耐盐水稻课程的期望,也是学校对理想教育的执着追求。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通州湾分校,该项目为“2022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同为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25日第4版

  作者:吴鹏程

  举报/反馈

上一篇:澳洲美国研究生专业排名
下一篇:某职校近七百新生退学,数字化教学不应本末倒置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