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皆是师生情!他们互做对方“眼睛”六旬教授眼疾严重仍坚持授课帮学生“开眼界”,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刘老师,这是我收集整理的康熙三年《扬州府志》挖补本,已放大复印,寄您选用。”教师节前夕,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刘建臻教授收到一份礼物,这是毕业学生寄来的古籍资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昨天采访获悉,年已六旬的刘建臻是我国知名的清史研究专家,因长期伏案研读古籍,患了严重眼疾,视力逐年下降,不能长时间见光,但依然坚守教学科研一线,拿放大镜阅览古籍,戴墨镜制作课件,课堂上流着眼泪板书教学。被感动的学生们或参与课件制作,或助力抄录古籍。老师帮学生开眼看世界,学生帮老师分辨光影,十多年来,互做对方的“眼睛”。

  “目中无人”完成千万字巨著

  泛黄的古卷、幽暗的灯光、堆积成山的著作……走进刘建臻教授的书斋,仿佛进入了一座博物馆。40余年来,他啃读大量历史典籍,累计完成了近千万字创作。

  《焦循全集》是刘建臻辛劳20年的力作,是一项汇集扬州学派核心人物焦循著述的艰巨工程。为了整理含有22个稿抄本、640余万字的作品,刘建臻跑了北京、上海、南京、长沙等地,收集整理散藏在各地图书馆的珍贵资料。最终,这部作品荣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华东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

  为吃透资料,刘建臻大半生时间都奔走在图书馆和档案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式电脑,屏幕还会一闪一闪的,很难分辨古籍上的文字。害怕出错,一本古籍我会反反复复对着电脑核对好几次。”经年累月盯着电脑屏幕,对他的眼睛造成了极大伤害。最近十多年,刘建臻的眼睛已经模糊到看不清对面走过来的人,待在强光下超过10分钟就会泪流不止。

  “我现在走路的时候经常低着头。”眼睛患病后,刘建臻生怕遇见路上和他打招呼的朋友和师生,担心被大家说成“目中无人”。

  三件宝:眼镜、墨镜、放大镜

  9月初刚开学,刘建臻的讲课已然开始。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和隶书,他常常一黑板一黑板地工整书写出来。因为独具魅力,他的课常常一座难求。

  “刘老师讲课动人心弦,关键处抑扬顿挫,平实处娓娓道来,有时笑容可掬,有时痛快淋漓,想走神都不行。”档案专业学生余扬帆告诉记者,刘老师授课虽然有课件,但他更多是对着课件扩展延伸、旁征博引。最常见的就是整面整面的黑板上写着关键词,画出示意图,一笔一画极为认真,字字见风骨。”

  近年来,随着年龄增长,刘建臻的眼睛问题越发严重,家人朋友都劝他离开讲台,可刘建臻舍不得。他的口袋里经常揣着眼镜、墨镜和放大镜“三件宝”,平时备着眼镜,用电脑时戴上墨镜,研读古籍时又拿起放大镜。

  虽然困难重重,但刘建臻的教学质量一直没有降低过。只要一到课堂,他便青春焕发、活力十足。疫情期间,大部分课程需要在线完成,患有眼疾的刘建臻要盯着屏幕看,异常痛苦,但他婉拒了学院“停课邀约”,坚持线上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屏幕看久了,他常常在课间的时候,用冰袋敷眼缓解痛苦,甚至在医院治疗眼疾期间,仍坚持审阅学生的论文并指导学生学业。

  抄录勘误,学生们成他“眼睛”

  “刘老师,这个课件我们给您插入图片。”“刘老师,我们把您的古籍图片放大复印了。”如今,刘建臻的身边总围绕着这样心疼老师的学生。很多学生劝他尽量在课上不用电子课件。但刘建臻认为,电子课件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吃亏”。

  刘建臻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同学,大家自发参与到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一开始,是他的研究生,后来是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大家就像刘建臻的“另一双眼睛”。不少古籍特别是缩印的文本,字迹很小,学生们会主动帮忙分辨、抄录,一一勘误。

  “整理材料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学习提升的过程。”学院老师陶金沙介绍说,更难得的是,不少毕业的学生会将工作中收集到的古籍资料寄给刘建臻。他们会惦记着寻找字迹放大、图片清晰的古籍材料,每每遇到就立刻寄送给老师。不久前,刘建臻正在整理的康熙三年《扬州府志》,有多个不同的挖补本就是由毕业生寄来的。

  “一届届的年轻人像一颗颗种子。未来他们将会是中坚力量。”刘建臻说,他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除了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外,就是努力让更多的古籍走入大众的视野。

  记者采访获悉,近十年来,有近300余名学生接力成为刘建臻的“眼睛”。刘建臻的抽屉里有个小本子,记录着每一个帮助过他的学生。现实中,老师帮学生开眼看世界,学生帮老师分辨光影,他们相互照亮,爱与被爱水乳交融。通讯员 张运 俊伟 怡雯 玉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上一篇:淮北市2023年“质量月”活动亮点纷呈
下一篇:东部:黄埔首付100万起 增城20多万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