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前言

  9月28日,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以视频方式发表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会议。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等代表获奖人员发言,钟秉林教授等在主论坛作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分论坛和青年论坛诸位专家学者作相关报告。专家的发言、报告引起了热烈反响。我们陆续推送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和报告文稿,敬请关注。

  

  9月29日,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分论坛“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在京召开。会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申培轩教授、南开大学王星教授作主旨报告,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徐晔博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孙芳芳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曹浩文博士、北京联合大学阮琳燕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作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鼓励多方发力,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发展目标。技能型社会是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社会样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技能型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我国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一致,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不可避免地要破除“唯学历”的社会现实,构建技能型社会。

  从技能型社会构建的视角来看,需要重新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对于技能形成的认识存在两种冲突观点。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认为技能形成主要在工作过程中,但是德国的实践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对劳动者技能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此外,存在企业普遍重研发轻生产的社会现象。经典的产业微笑曲线理论主张升级路径,逻辑上将产业创新视为一种线性模型,强调不同环节形成的单向流,产业链的高端是研发环节,生产则成为低端。但是,国际经验显示产业升级要求研发和生产的密切互动,在每个环节和领域都可以获得比较优势,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如果从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发展职业教育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应该具有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的一些认识一定程度上矮化了职业教育。

  但是,职业教育仅仅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主体之一。而技能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要敢于直面改革发展中的核心议题:一是明确技能供给的主体和形成过程的主导者。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技能供给,但是劳动者技能形成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要有更加深入的产教融合,如何设计利益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理论上每一种制度类型都有优势、使用范围和不足,选择哪种技能形成体系要根据本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要在宏观层面建立与社会市场治理模式相匹配的制度环境。二是明确技能形成的成本分担与社会保护。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场景选择存在矛盾,职业教育的定位尚不清晰,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与技能培训的关系尚未理清,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立,证书体系在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信号失灵。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过度重视高等教育、重视实验室、忽视生产和转化,要从理论上抛弃重研发轻生产的错误认知,在实践中搭建有效的社会保护,形成支撑我国技术技能积累的比较制度优势。三是要警惕文凭证书泛滥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技能社会与文凭社会相对应,要找到应对知识生产过度异化的出路。职业教育要增强对技能社会建设的贡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技能型社会建设。技能需求预测和研判至关重要,要完善技能需求预判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技能需求预判的机制,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和预测成果应用和转化。

  强化类型特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即要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既要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也要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

  纵向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策略和重要内容。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体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疏通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通道,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上升通道。学制体系上的贯通,还需要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内容、教材编写以及学生评价等配套内容形成连续体,丰富类型特色的内涵。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定位发生了变化,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要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坚持升学和就业两条腿走路。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体系建设的主体,要积极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在职业本科教育试点过程中,既要控制扩张速度,也要控制发展规模。在处理规模和质量的关系上,以质量为要;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以效益为要。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是单一学制层次、单一类型教育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横向融通即要处理好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关起门来办学,要加强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协调,使各类教育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支撑力。要与基础教育相融合,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教师互聘,相互渗透。与继续教育相衔接,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只有与各级各类教育相融通,才能架构灵活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充分释放职业教育潜力,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增强适应性。

  建立具有类型特征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完善体系、强化类型特色的主要抓手。但是,职教高考制度不同于“三校生”(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高考,也不应把它局限于技能高考。职教高考制度的核心是扩大中职生对本科教育选择的范围和自由度,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改变生源结构,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夯实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背景下,如何构建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众多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习惯于外部管理和评价,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急需基于学校发展的内生需求,建立自下而上的内部管理范式,从一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延展到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业生产和公共管理领域的质量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和以标准为基础的ISO9000管理思想对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标准ISO29990为 WTO 后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通用参考标准,其质量标准所包涵的理念与内涵代表了现代国际职业教育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建立科学的学业考评制度,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评价需要真正彰显“类型特征”。技能型社会强调应用和实践转化,证书越多不代表能力越大。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完善高职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业评价既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功利性要求,又要实现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教育性目的。职业技能考试针对职业技能标准或教学标准,考察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反映现有“技能标准”或“课程”的效度。而职业能力测评则是评价学生与特定工作相关的整体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针对职业认知能力发展状况,反映“职业的效度”,是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重点和难点。两者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职业能力测评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过程性诊断工具,能够帮助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上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和系统性偏差,从而找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未来职教高考改革方向,应当是关注职业认知能力与数理认知能力的可比性和等值性。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突出体现。在学校内涵建设上,实践教学是核心内容,基于实践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基础,实践教学要求在工作现场进行,激发学生内隐学习动机,营造用身体学习的环境,需要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场景的专业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增值赋能,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教学。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职业教师类型发展走向专业化实践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工作情景要求其接受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既要“去工厂”锻炼专业知识,也要参加专业教学法培训“补弱势”。因此需要学校建立多元协同的师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积极性,提高师资培训的有效性和价值感。

  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服务实践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指导、驱动和支撑作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机器算法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思维习惯,也不断解构和重构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增强服务教育实践能力,前瞻性地应对新时代带来的挑战,显得尤为迫切。

  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和跨界特征所带来的挑战,相较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一块短板。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职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收益回报率、中高本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权责分配等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这些问题不研究清楚,就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就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以及学校办学中的困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吸引力这些问题就可能成为长期的时代之问。面向未来,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扩大观察与思考的视野,深入研究、积极交流,加强职业教育理论、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推动知识创新,打造新的共识,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强的学理支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具体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同时,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研究体系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更好地发挥我国职业教育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执笔人:中国教科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聂伟、赵晶晶、王纾、杜云英

上一篇:教育培训机构实习简述(机构篇)
下一篇:卓训教育:浅谈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