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读期间,她共发表9篇SCI论文,她有这些感悟和经验分享!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2019年上财研究生“学术之星”获奖者

  吕吴俊

  个人简介

  吕吴俊,上财数学学院应用概率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随机(偏)微分方程的适定性研究及其一些应用,指导教师:何萍教授。

  博士在读期间,总共发表(含接收)SCI论文9篇,其中独立作者与第一作者论文6篇。2017-2018学年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身份赴美国西北大学深造,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与一等学业奖学金,又斩获“学术之星”荣誉称号。

  感恩母校 蜕变成长

  我要感谢上财给我了一流的科研平台和机会,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与互动交流,这开拓了我们学生的学术视野。

  再加上上财的老师个个科研造诣颇深,我们从这些老师身上可以学到科学研究的精髓,能做到不出校门,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际水准的学术资源。

  感谢我的导师何萍老师,没有恩师,就没有今天的我。感谢她将我纳入门墙,正因为她的接纳,才使我从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向一个科学的探索者的蜕变。

  导师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严肃的科学态度深深地令我折服。也正是受她影响,让我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走出迷茫 砥砺前行

  刚读博时,我也经历过迷茫,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由于我的硕士方向与博士方向不大一样,所以光修专业课就比同届的同学付出更多精力,翻看导师的论文更是崩溃。

  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在上财与复旦旁听了5门课,每周都在讨论班上报告泛函分析,概率理论与例子这两本书,并且每周都去复旦的同学那里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

  随着你知识的不断积累,我逐渐找到了一个能结合我硕士和博士所学知识的领域,可当时上财没有做这个方向的老师,这又让我进入了另一个困境,到底是换方向呢?还是去找外校合作?我选择了后者。

  2017-2018学年,我通过CSC(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去了美国西北大学联合培养,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看着身边同是来联合培养的同学,她们在国内已经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杂志,来美国是追求发篇Nature, Science级别的顶刊,并且由这个出国经历,加大了她们留校的概率。而当时的我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不好,对自己失望透顶,在之前的国内学习中,我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现在跟身边同学的差距,让我开始质疑自己。

  那段灰暗的时光我每天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白天不断地旁听课程,听Seminar,晚上不断地读文献,保证每天高效率的10h工作量。也经历过跟老师交流需要全程带着录音笔,生怕落下了一些没听明白的重要内容,等回去后再反复听录音,把它摘出来。

  没过多久,我完成了博士期间的第一篇文章初稿,主动找老师聊我写的文章,可老师还没看内容,一看我的英语写作又被打回来了,反反复复,转眼差不多半年过去了。

  从文章初稿完成到最后的投稿差不多花了10个月,但由于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所有都是第一次尝试。文章终于投出去了,等的过程又非常煎熬,期间我每天早上的任务就是查邮箱,查期刊主页上文章动态,我经历过拒稿时的难过和低落,同时也经历过了接收时的满足和欣喜。

  在美国的这一年,我受益颇多,旁听10门课程,阅读100多篇文献,完成2篇论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人脉得到积累和提升,这些是受益终生的。

  SUFER

  主动交流 拓宽视野

  综上所述,我觉得做研究首先要有主动性,多参加会议,主动跟老师,同学们多交流课题,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次,一定要多看书,多旁听课,不要仅限于自己学科,这些课程看似用不到,在你之后研究中使你的思维更加开阔,就像我现在的研究仍用到了硕士学的实分析,偏微分方程,流体力学等等内容。

  再次,学术要做的好,一定要提高英语,不仅可以加快你日常阅读文献的速度,而且还能让你的学术与国际接轨,与更多国外学者进行交流,不要让英语成为你的发展瓶颈。

  最后,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平常心,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结果的差强人意,拒稿等等,还是要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

  导师寄语

  何萍教授:在求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文 | 吕吴俊

  举报/反馈

上一篇:答记者问|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山东公务员将享受到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报考权利
下一篇:教育有料:怀进鹏任教育部部长 北京“双减”措施正式出台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