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如何从家庭关系的角度思考名校的分校哲学?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李希贵

  小新说

  名校办分校的逻辑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用这样的比喻给出了答案:就像儿子18岁前是你的你的儿子,18岁后是你的兄弟,结婚了以后就是你的朋友。

  名校办分校其实最终的关系也应该这样。当接收一个薄弱学校时,第一步是把它变成一个分校,然后慢慢变成了一个盟校,最后让它成为独立法人的学校。而具体如何变成独立学校,要从结构、课程和教师这三个要素来提升和建设。

  

  (李希贵校长在论坛现场)

  2016年11月5日,以“创新促进公平”为主题的“WISE-LIFE中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次登陆中国,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携手举办的论坛。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进行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现场演讲:

  昨天我山东老家来了一位朋友,他的孩子都在北京工作。现在他做了爷爷,退休后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到北京不时照看孩子。但当他们从过去原来的家走进孩子新家时,遇到了新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好家庭关系。

  我之前也看到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写与儿子的故事。由于工作关系,龙应台与14岁的大儿子分别4年后,她发现已经18岁的儿子与自己的关系变得不再如从前,那个一直甜甜地喊妈妈的儿子变了。她需要的是重新进入一个18岁青年的世界。

  这是一个母亲的敏感察觉,其实也让我们看到,儿子18岁前是你的儿子,18岁后可能就是你的兄弟,结婚了以后就是你的朋友。龙应台和儿子的故事,以及刚才我说的朋友的例子,引发了我对十一学校办分校的思考。

  (北京十一学校操场)

  因为若干原因,十一学校也和很多学校一样办了几所分校,但是我们办分校的时候初衷是不去制约、挪用这些分校,不成为分校的婆婆。

  所以当我们接收一个薄弱学校时,我们第一步是把它变成一个分校,然后慢慢变成了我们一个盟校,最后是独立法人的学校。

  这三个阶段大概各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希望通过重点学校办分校来促进教育的均衡,保持多样化的生态,促进教育的公平。

  当你接受一个薄弱学校的时候,这所学校薄弱的原因可能又很多,但当我们接收它、改造和提升这所学校时,却不能对应着前面提到的三个要素做,而是应转换一个角度,从结构、课程和教师这三个要素来提升学校的质量。包括用多元的治理主体,扁平的组织结构,聘任分配机制,为课程消费的产品要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可选择性。教师队伍也应该从素质结构、需求层次考虑,建构一个优化的机制。

  无论这三个要素怎么去做,最终结果必须指向学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举办分校的过程中,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必须给龙头学校足够的支配权,包括聘任校长的权利,调整教师分配、优化教师队伍的权利,开发课程的权利等等,应给这些学校足够的支撑。大约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个学校的治理结构、课程和教师这三个要素会得到很好的建设。

  

  (北京十一学校博物馆)

  于是这所学校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即盟校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希望借助联盟的大优势来铺垫这些小学校的进一步成长。在这个学校联盟里我们希望每一个学校都是独立的法人,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同时要建立契约关系,要有有限的目标。

  但据我观察,现在很多学校办分校的时候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拥有7所分校的学校,8个学校一起举行开学典礼,一起进行运动会,为了这样的活动,孩子很早就要起床,坐大巴到共同的一个地方参加无效的活动,这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怎样理清联盟校之间有限的目标?只做单个学校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情,这个非常重要。

  

  (北京十一学校“十一钥匙”雕塑)

  在联盟里待3—5年时间,他们在原来的三要素结构、课程和教师里会产生三个虚的要素: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实现路径,不同学习方式。

  这三个要素是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方式因需求而多样,服务内容因成长而多变,评价机制因方向而多元。

  这其中还有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系统,包括自主与合作,风格与主张,素养与技能等。当这三个虚的要素在他们三个实现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下,生长起来之后这所学校基本上就变得健康而安全了,应该就是一个独立的学校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跟它分家了,让它自己过日子了。而这个时候接收它的重点学校就失去了意义,它的责任已经过期了。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我们所有的办法有的是沿革,有的是变革,都是为了呵护时代的需要达到治理的目标。学校办分校不是目标,不是为了让我们形成一个一个的教育集团,一个个的学区,根本上是为了帮助这些学校成为健康、安全的学校,是为了追求教育的公平。

  怎么样,看完李希贵校长的演讲是不是很震撼,很受启发?你以为这样就算完了?小新还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托马斯·R.霍尔的《成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中的精彩内容呢!相信今天的文章会让你对我们的教育有着更深的思考。

  

  为了100%而努力,会把学校变成监狱

  几年以前,在一个校长研讨会上,一个周五下午报告的主题是“我如何释放生活中的压力”,正像你可以想象得到的那样,整个房间里人坐得满满的。

  我和其他几位校长在一个小组中讨论。我们需要做的是交流我们在减轻工作压力方面的策略。一些想法被不同的人提了出来,从参加体育、娱乐、休闲活动到执教毕业班等。在讨论临近尾声的时候,最后一个小组成员,来自高中的一位校长,开始发表意见。

  他用很低沉的声音说道:“我能够调控我的压力,是因为我明白在出色与完美之间存在着差异。”他停顿了一下,整个房间突然活跃起来。每一个人都坐直了,眼睛注视着发言的人。(我与他有同感,并且想到:“好小子,真庆幸我不是在他后面发言!”)

  他继续说,“我认为,在我的学生用餐完毕以后,清理餐桌,把餐盘放回原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此时,有一些人流露出吃惊的表情,有一些人面露微笑,还有一两个人哄堂大笑。“不要笑了,”他有些气愤地说,“我是非常认真的。”整个房间又肃静下来。

  “也许你认为这是吹毛求疵或者根本微不足道,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认为,教会学生承担责任也许是我们能够给他们提供的最重要的课程。而且,我的学生普遍来自上等收入的家庭,而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则多数是少数民族。如果他们用完餐以后留下餐盘就走开,让别人为他们收拾清理的话,这会向他们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

  到这个时候,他已经再次吸引了所有听众的注意力,“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努力去解决它,我已经做到了我们96%的学生自觉在餐后收拾他们的餐盘。这很好,不,很出色,但是,还没有达到完美!我希望100%的学生都能够做到。”他继续说着,他的声音提高了。

  “但是我也已经认识到,”他继续说,“为了100%而努力,为了追求完美,我把学校变成了监狱。学生,教职员,全体员工都感到别扭,餐厅也不再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的地方。这样做给我自己带来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压力,更不要说我周围的每一个人。所以我懂得了,要为出色感到满足。你们要知道,96%的人自觉放回餐盘已经做到很出色。这就已经很好了。”

  房间里出现了几分钟的寂静。当然,这个问题本身绝不只是把餐盘放回原处那么简单。

  想一想在我们自己的学校里那些拼命追求完美、那些已经很精彩但还认为不够的情境,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都迷失在对完美的盲目崇拜中,我可以确信,就像这位校长一样,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过分追求完美要付出的代价,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时候值得一定要去超越精彩,追求完美。

  星期一我回到学校的时候,召集我的行政人员,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同样对他们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我们开始讨论一些相关的论题,正是这些论题让我们陷入“出色与完美的对立”之圈套,沉浸在为了100%而努力,会把学校变成监狱永无休止的进一步努力之后,总想去探求完美的解决办法。哎,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我也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的教职员工,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花一点时间去思考,自己何时越过了界限,从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我在许许多多不同的情境中已经多次与别人分享这个关于出色与完美的对立的故事。它不仅适用于学校,也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组织,甚至是人际关系。

  但是在考虑多元智能学校的演讲时,我发现这一故事尤其表现出很强的适用性。因为不存在一个惟一正确的实施多元智能的方式,无论我们已经做了什么,都还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可以做得更有效率,也可以做得既好又有效率!这样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且,从定义来看,完美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达到。

  因此,挫折和压力将永远伴随着多元智能的旅途。毕竟,把所有的餐盘放回原处是可能做到的,但在实施多元智能的过程中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完美。

  探索多元智能的旅途是没有尽头的。当我们构想将多元智能用于帮助学生学习的多种方式时,我们需要清醒地记得,不存在一个完美的终结,我们所能够期望的最好的结果,就是一个出色的过程。

  (本文编辑:汪子玮、刘义)

上一篇:党委书记要当好班长带好队伍
下一篇:动态丨南京市小营小学:承红色基因 做时代少年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