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2-09
手机版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人文学科,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崇高道德品质与良好人文修养的核心课程。面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高校应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着力革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构建大学语文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大学语文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内部原因

  导致大学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教学目标缺位。大学语文所设置的教育目标,侧重点在于学生累积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与综合能力重视度不足。且语文教学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并未积极与其他学科交融。大学语文作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与良好人文修养的课程体系,其作用不仅是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但当前所设置的教育目标并未充分体现这一点。其二,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关键,直接作用于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凸显时代性、实用性,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现与时俱进。但十分遗憾的是当前的教材仍十分落后,主要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导,虽然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却与时代发展相脱节,难以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学欣赏取向。另外,这些文学作品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即便认真学习,但深度理解和接受仍不理想。加之这部分文学作品占据语文教材大部分内容,令凸显现代社会和生活的优秀作品的空间被不断挤压,教材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

  

  (二)外部原因

  一方面,高校顺应市场发展时,人才市场的要求导致目标短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就业率始终受到高校重视,是衡量办学的重要指标,关乎学生满意度和发展。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与压力下,高校为获得生存和发展,通常迎合市场短期需求,使得人才培养功利性明显,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大学语文这类人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受到重理轻文的大社会背景的影响,认为理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对文科秉持漠视态度,导致忽视语文教学,使高等教育失去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认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合理设置课程目标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与道德问题逐渐凸显,要求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佳阵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型,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大学语文课程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课程,高校需提升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度。第一,基于制度层面着手,为语文课程划出充足课时量和学分,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高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规划中,充分体现大学语文的教育地位和重要性。第二,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经费支持力度,特别是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方法,推进大学语文教育走出当前困境,实现深化改革与发展目标。第三,对语文教师进行分型,根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语文教师分别负责古代、现代、外国作品的讲解,三位教师协同配合开展语文教育工作,降低教师备课任务量,使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文知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而且高校应赋予语文教师自主教学的权利,即教师可结合教学设计,合理规划上课人数、时间和方式等,调动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为提升语文课程教学效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合理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由于大学语文课程与语言应用类、文学类课程之间具有相对明显的差别,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换言之,设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时,应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主导,促进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展。

  

  (二)结合学科与学生特点,加强语文教材建设

  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材体系。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始终被置于核心位置,语文教材不应局限于文化和文学内容,应不断拓展,为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与思维习惯,理论强调够用适度为主,重点放在实训层面。教材建设中凸显课程人文性特点,并关联学生个性思维培育,满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需要,保证语文教材与课程的契合性。具体操作中,应注重语文教材建设契合语文学科特点、当代大学生特点及实际学习诉求,使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形成健全人格与心理品质。因此,教材中可保留传统篇目,并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如现代优秀作家作品,培育学生现代思维模式与生存理念。长期以来,大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接受度低、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时代感匮乏。所以,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择,需立足于时代发展,以具有时代责任、人文精神、励志精神等内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正确“三观”与良好职业道德品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教材内容建设的侧重点,应在于培育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可以选择文学鉴赏、口语训练等教材作为辅助,且必要时增设大学语文选修课程,如口语交际、影视艺术欣赏、外国文学、演讲与口才等,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形成有益补充,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热情不足,与其长期不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因此,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直接关乎大学语文教学的成效。在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应综合考察学生的特点与知识学习、接受能力。大学生经过系统化的初高中语文教育,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应避免过度的理论输出,倾向于拓展知识深度、广度,彰显语文知识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理解文本知识,并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当代大学生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其个性特点鲜明。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多样且具有趣味性,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认知问题,以生动化的知识呈现和趣味性讲解,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度,实现伦理、道德、现代科学、文学艺术的融合贯通,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增强语文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对学生智慧和思维形成启发。

  

  一方面,淡化课堂中语文教师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课堂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保留充足自主学习和探究时间,对课堂教学情境与环节精心设计,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交流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掌握语文知识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整合多样化语文学习资料,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标记疑惑,课堂中深化讲解、促进吸收,课后复习巩固、掌握重点与难点。此外,也可利用构建群组,加强与学生的线上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与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语文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建设专业性师资队伍,提高语文教师能力

  大学是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面临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传授者,也承担培育学生情感、人格和精神的重要使命。所以,大学教师的思想素质水平与专业能力,不仅关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也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学语文作为核心课程,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突破当前教育困境,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大学语文教师招聘与遴选时,需保证其具备专业背景,选择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高质量人才,重点考察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将其纳入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为语文课程教育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同时,高校方面需注重现有大学语文教师的在职培训,定期组织课堂观摩、讲座、座谈会等专题活动,选择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教授,为大学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和经验,切实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利用教学之余,加强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学习,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以及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等,不断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新思路。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幼儿园因疫情退费通知
下一篇:2016年江苏高考数学真题,很多学生不会做,2种方法轻松搞定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