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陌生人打招呼,7岁女孩吓得发抖,妈妈讲出原因让人心疼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我认识一个叫莹莹的小女孩,今年7岁,与我儿子在同一所小学读书,我们又同住一个小区,每天放学上学都能遇见,算是很熟悉的人了,可莹莹从来没主动和我、我儿子打过招呼,我们主动和她打招呼,她也从来不说话,而且面无表情。每次孩子的奶奶都会对莹莹说:“阿姨跟你打招呼,你怎么不说话啊?”不管怎么说,孩子都没有任何反应。

  有一次,莹莹的妈妈带着她来家里,想借几本图书给孩子看,老公很热情地将我儿子的图书拿出来摆在桌子上,让莹莹自己选择,我洗好水果,递给莹莹,莹莹都躲在妈妈的身后,一动不动,身体僵硬。

  老公见状,便拿起一本书,走近一些,想给莹莹介绍一下,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莹莹竟然害怕地瑟瑟发抖,搞得我和老公都不知所措。

  莹莹的妈妈叹息地说,“她就这样,见到陌生人和她说话,就吓得发抖。”平时我接孩子的时候比较多,所以,莹莹与我见面的次数比较多,而对我老公却很陌生,没想到老公热情的举动,让莹莹有如此大的反应。

  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连最基本的社会交往都不会呢?听莹莹的妈妈讲,莹莹出生没多久,她就将孩子托付给了公婆照顾,与老公一起去了外地工作,就是这个决定,让她后悔不已。

  莹莹的爷爷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奶奶既要照顾老伴,又要照顾莹莹,为了做到两者兼顾,在3岁之前,莹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陪着爷爷奶奶度过的,奶奶爷爷很少带她去户外活动。

  莹莹三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莹莹的爸爸妈妈结束了异地工作,回到了家乡,却发现莹莹内向、胆小、怕生,带她出去玩,她总是害怕地躲在身后,幼儿园勉强上了两个月,就因为无法适应而退学。

  

  见到莹莹如此这般,她的妈妈心疼不已,辞掉了工作,专心带孩子,教她认字、做算术,还报了不少的兴趣班,学习拉丁舞、书法、英语等,从孩子三岁到上小学阶段的时间里,莹莹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她的生活中只有家人,没有同伴。

  等孩子上了小学,父母却发现孩子的问题大了,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对人的态度十分冷漠,没有朋友,可当她看到小伙伴们都在一起玩耍时,内心又十分向往,可她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只能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莹莹是一个典型的缺少童年、缺少友谊的孩子,虽然她学习的东西可能要比同龄孩子多,比同龄孩子优秀,但她孤僻的性格若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就会影响到她未来的人际关系。

  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幼儿潜能开发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音乐智能、运动智能、语言智能、社会交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自知智能和自然智能),其中社会交往智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交往智能是一种察觉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它意味着理解、认识他人,从而与人更好地合作。社会交往智能高的人都拥有好人缘,更能理解别人,也能让别人更理解自己。

  童年是培养孩子社交活动的重要时期,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知活动的机会,并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消除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儿童的自尊心,为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特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友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

  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一起玩。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互相帮助,但还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从此时开始,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互相帮助。但这一阶段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它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由于择友更加严格,所以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友谊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友谊都是从童年时期开始建立的。可是,在童年时期,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如果老人身体欠佳,往往很难满足孩子户外运动的需求,所以,不得已只能将孩子圈养在家里,很少带孩子去户外运动,却接触同龄的孩子。

  也有的父母秉持“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很早就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孩子每天过得比上班族都忙,像赶场一样,在路上啃着煎饼赶往下一个培训班。

  我认识一个宝妈,她家孩子9岁,这个暑假报了七个培训班,我见她做了一个课程表,课程安排得满满的,有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只相隔20分钟。

  “这么多兴趣班,孩子不累吗?”我疑惑地问,“他累我也累,但没办法啊!你不学,别人会学,现在不学,将来就落在了别人的后边,他会怪我的,以后他会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的。”

  有时我们总是拿“为了孩子好”当借口,让孩子学这学那,占用了孩子原本应该快乐与小伙伴一同玩耍的时间,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他的成长需要经历春夏秋冬,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都他的将来,而与同伴玩耍,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理论家周贝隆先生曾经说过:“足够的闲暇、玩耍,不但是青少年享有美好童年和青春的天赋权利,也是现代教育的特点。”我们应该纠正一种错误的认知:与小伙伴尽情玩耍的孩子并不是没有出息的,并非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书也是有意义的事。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每个孩子都渴望与人交往,在宝宝吃奶的时候,他就会边吃边与妈妈用眼神交流,露出满足的笑容,带八九个月的宝宝外出时,见到和他同龄的孩子,宝宝就会兴奋地尖叫、拍手,伸手去抓对方。

  所以说,儿童社交并不需要刻意的去培养,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与小伙伴玩耍交流的环境就够了,相反,若是认为给孩子制造“社交圈子”,反而会适得其反。

  有一位宝妈为了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提前教孩子如何与小伙伴玩耍,每天都拉着孩子,叫孩子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孩子站着不对,她就会催促孩子,“过去啊,去和小伙伴打个招呼!”“你怎么不说话啊?”“快点,跟小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

  这种刻意为之的做法反而让孩子感到紧张焦虑,与人交往原本是一种正常不过的需求,一种令人愉快的事情,却被这位宝妈搞得气氛紧张。其实,只要我们经常地孩子外出,去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不用大人过多的干涉,孩子们就会慢慢熟悉,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父母无法代替孩子成长,无法代替他交朋友,我们只要给他创造一个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机会,远远地站在一边看着就好。

  

上一篇:四川高坪:东观幼儿园多措并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
下一篇:宝宝开始“话唠”,别怕!掌握这些轻松度过“话唠”期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