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进士和现代的博士谁更牛?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曾有人把科举功名和今天的学位相比较,认为秀才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毕业生,举人相当于大学毕业生,进士则相当于博士。是不是这样呢?原则上从新旧教育制度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姑且咱们拿他们一比。

  首先说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的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自隋代实行以来,到清光绪年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有1300多年的时间。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取仕制度。考试基本分三个等级,每两年或三年举行一次。考中最低一级乡试者为“生员”,即“秀才”。考中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会试,竞争“举人”。通过会试成为举人后,方有资格参加殿试。只有成功通过这一系列全国考试的人,才能被授予“进士”学衔。

  每次乡试都有近200万童生参加,但只有3万人能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生员。这3万人中,仅有1500人能通过考试成为举人。而这些举人中,只有300人能获得最高的进士学衔。也就是说这200万人中只有1.5%的机会获得最低学衔。就算成为了生员,他通过会试的几率仅为5%。不过,一旦能成为举人,那获取进士的几率相对能大些,可也仅有20%。政府严格控制入仕的人数,无论在哪年参加考试,这200万人通过考试成为进士的可能也只有0.015%,竞争十分的激烈。

  一个资质上佳的学生若立志科考,便需要五岁习字,十一岁熟记四书五经,十二岁精通作诗并与之后开始学习八股文写作。如果能坚持不懈地严格遵守这个时间表,便能在十五岁首次参加乡试。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首次乡试都是落榜的。经过反复尝试,或许能在二十一岁光耀门楣(考试3年/次)。大多数人二十四岁才能通过乡试,平均三十一岁中举,三十六岁进士。

  普遍的考试试题,主要与文学和哲学有关,这些出自儒家经典的试题不仅需要应考者提前背诵,还需要用极难掌握的八股文作答。到了清朝初期,考试科目还包括了法律和行政管理。因此,后期的士大夫的文化水平都普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程度。

  在反过来看下当今的教育学位。以2018年数据为例,参加高考学生人数为940万人左右,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录取人数是370万人左右,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本科录取率在40%左右。如果加上专科录取人数480万。那大学录取率将达到90%以上。硕士研究生参加报考人数为238万,录取人数近100万人,录取率达40%以上。博士学位参考近几年数据,综合通过率在30%左右。网上公布的每年就有七八万人取得博士学位。尽管网上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数以万计应是少不了的。以参加高考的能取得博士的几率大体在0.5%以上。可以得出两者考取难度也不同。

  新式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医生,并不以培养官吏为目的。要当“官”,还得另外参加公务员考试,无论是学士、硕士、博士,录取后都得从科员做起。而进士相当于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秀才相当于考上了公务员了,可以到县级以下地税、公、检、法等部门当个科员。中举人就是县委副秘书长起步,基本转正就是镇长或副县长。中进士就是省级或部级科员,下放的话都是县长起步。三元及第中状元就是全国公务员考试第一名,基本都是留任中南海当秘书或助手。下去锻炼都是市长起步,相当于古代直接回乡当太守。

  也就是说,在现代教育体制及干部培养机制中,还没有哪一级学位,可以和进士相提并论。古代学历和就业完全挂钩,现在几乎不挂钩,没有可比性。不知大家怎么看的,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实用!合肥最全身份证、社保、居住证办理+入户攻略!
下一篇:黑龙江考研: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生赴考信息摸排工作的公告(一)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