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受欢迎,可能因为你是这样的家长……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噗!噗!噗!”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座椅背部有情况,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小孩子在踢。可能是我有一点遮挡了他的视线,我小声地向坐在他身旁的父母示意抱歉说:“是我有挡着吧?我低下来一点。”完了继续观影。

  可没多久,椅子的后背又有的没的被踢了。“噗噗噗”,我的心就紧一下,不禁想:“孩子家长怎么就不管管的呢?” “嗨!算了算了!碰上这样的孩子,算我运气太好吧。”

  一位知乎网友曾说过,父母对他伤害最深的一件事,莫过于无原则包庇他的各种行为。以至于,他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屡屡碰壁,却完全不知道错在哪里。

  后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重新找回了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感。

  在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中,强调管教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态度便是:温和而坚定。

  我不觉得这个孩子指正小松大声说话有错,但是他的态度实在是没有温度,说话的口气也是咄咄逼人,我也不否认这个孩子心里有规则,但是他还没有学会心里有爱。

  孩子的这种行为和礼节完全是父母从小的时候任意放纵造成的,并不是到了幼儿园才产生的这种行为。父母的态度和意识处于不端正的状态中,所以,他们眼中的孩子,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均属于是正常的,并且是正确的。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说过一句话:“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那就是“家园共育”。

  生活道德行为教育,是我们做父母的从小的时候就应该做的首先工作。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孩子小的时候由保姆带到3岁,吃东西都是用手抓,只要孩子开心,保姆便顺从他。

  到了3岁,家人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索性就自己照顾孩子。可是,严重的“保姆综合症”已经深深的埋在了幼小的孩子道德行为中,家长越是阻止、打骂,孩子的问题就越严重。

  他们没有意识到一点,想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其最大的感染力就是“爱”和“包容”。

  这个孩子真的是十分热情、可爱,如果家庭教育能够由父母或者是祖父母正确的引导,相信她一定会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人。可是事与愿违,由于妈妈的缄默,祖父母的强势和娇宠,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却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

  是啊,碰上家里有三个牛高马大的儿子,无理要仗个势也是毫不费力的。何况有理,上医院、身体全套检查、休养半年、营养费……说的哥摊上事了一点也不为过。

  这件事还是过去了大半年,在过年的时候,邻居熟人大家围聚在一起吃饭、唠嗑,无意之间说出来的。我们做晚辈的在饭桌上默默听着、看着,心里就记着了。外婆的明理和低调,一直影响着她的子女、子孙。

  是的,父母说得再多,孩子也不明白;但是父母做了,孩子的心里就会感受到。

  辣妈金星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标准是:“有一天走向社会,我这三个娃不叫人讨厌就行。”孩子走入社会招人厌烦,是真正失败在起跑线上了。你的言谈让人舒服,是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第一步是谁教的,指望学校吗?我看够呛。

  周六难得一个人清闲,跑去看了正在上映的电影《叶问4》。新年的第一场电影,选了一个全场正中心的嘚瑟位置。

  “第七排,第七座”,我一丝不苟地数到了自己的座位,安静坐下观影了。

  

  01

  然而你知道的,作为一个身高不超过1.7米的女性,我对后排观众所造成的观影遮挡是完全在正常范围内的;另外,后排这个踢椅子的孩子,多半是没有买票,随着父母一起进来的,恰巧遇着父母旁边的这个位置没人;再者,如果他的爸爸或者妈妈跟他对调一下位置,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只是真辛苦了我,新年第一场电影,用葛优躺的姿势坐在这个得天独厚的座位上,还真有些难受。但是,还是不说但是了吧,总不能跟一个孩子去计较。

  

  还好电影精彩。只是后面那个孩子,要不在大家屏心静气看电影的时候,他大声地向父母提问,而他的父母也旁若无人地、音量不减半分地回复孩子的问题;要不就是要撒尿了,估计是他妈拿着一个刚喝完奶茶的杯子接着孩子尿尿,嘘嘘的声音清晰可辨;再不就是间歇性地踢我的椅背……

  终于,我旁边的,6号位置的一位大哥,猛然一回头:“你再闹下试试”。

  全场安静三秒。

  接着,孩子的妈妈,碎碎念叨了两句:“大惊小怪的真是有味啦!”“来,坐妈妈这,妈妈抱着你看”。

  孩子爸爸对小孩说的一句话更是奇葩:“怎么样,这回让你碰了个恶的吧!”

  ……感觉你俩是放孩子出来练摊的吗?

  我心里想:“孩子没教养,爹妈也不懂事,这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有得苦头吃。”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在孩子的不当行为面前,坚定地说“不”。

  记得有一次带小松去梅西书院买书。

  小松那阵子迷上了玩AR地球仪,对于地震、火山、岩浆、板块运动……有着迷之兴趣。我们到了百科知识区,小松兴奋地对我说:“妈妈,这儿有好多百科书啊!”我示意他小声一点说话,不要打搅到了别人。小松赶紧克制住了自己兴奋的情绪。

  这时,临柜台的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跟着父母在看展示在书店休息区的儿童学习桌椅。小孩子特别生气地对小松说:“你出去说话。这里不能大声说话知道吗?”

  

  02

  03

  我看着他傲娇、冰冷的表情,带着小松远离开了那个位置、那个小孩。因为他在批评小松的时候,声音是尤其大声的,而他的父母就在他左右,没有觉得有何不妥,一脸慈祥、欣慰赞同的笑容。

  我想这个孩子今天在书店里这样对待一个小弟弟,在学校和生活中,应该也少了一份宽容和爱,会这样对待身边的人,会这样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规矩可贵,也要引导孩子心里有爱。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问题往往出在家长的身上。

  3岁的唐豆在幼儿园,不遵守秩序,乱抢别人的东西,不是推别的小朋友,就是打人家一下,而且还总是先和老师告状。在整个幼儿园,没有人喜欢他。

  老师每天都和家长沟通,家长根本不在乎,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活泼、开朗,根本不算什么事。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这些事情,家长认为是老师不够尽职尽责造成的,其问题是来自于老师,我们花钱送孩子来上学,孩子就不归父母管了……

  这样的孩子,只有在发生重大的问题时,给自己和他人惹出了很大祸端,其父母才能正面的面对。

  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唐豆的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密切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配合老师一起做好“家园共育”。

  6岁的李宇,家里每次外出聚餐时,总是不洗手,伸手就抓着先尝尝,而且吃的时候还张口发出声音,有时候还流口水。而且还有一个更让人头疼的习惯,就是夹菜的时候总是用筷子在盘子里搅来搅去,让旁边的人无法入手……

  

  李宇父母在处理这种行为纠正的教育中,犯了忌讳中的大忌——带着对孩子急躁的情绪和对保姆的怨气来让孩子改正。

  父母在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时,只有管理好了自己的情绪,不积累怨气,才能让孩子有平稳的心态去面对改正自己的不足。而打骂与暴力,最大的恶果就是,让孩子的尊严如雨打风吹去。满地飘零,难以收拾。

  8岁的思思,性格活泼、外向,在外人的眼里,她是位非常热情的孩子。但是,由于她的过度热情,反而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反感。

  比如,有同学在做题时说:太难了。她马上就过去帮助别人,可是人家并没有让她过来帮忙。有个学生东西掉了,人家正准备自己捡起来,可是她看见了,直接过去做了别人应该做的事情。课堂上,老师在向某个同学提问问题,那个同学在思考的过程中,本来想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她看到了那个学生没有出声,马上张口而出,说出了答案。她的这种行为,令那位同学十分尴尬,也让老师十分不满意,因为她并没有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

  这样的孩子,她的本性并非这样,而是家里的祖父母长期娇宠孩子而造成今天的局面。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孩子的爸爸很少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妈妈在公婆面前又不敢阻止他们二老的行为。

  思思的妈妈可以把思思现在的情况向爸爸说说,由爸爸出面来和爷爷奶奶沟通:对孩子的娇宠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同时,爸爸和妈妈应该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来。而我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后果教育法。思思的过度热情,使其他人没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么爸爸妈妈也可以在思思力所能及且热情展现自己的时候,把这样的机会“剥夺”掉,引导孩子去思考别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多做这样共情的联系,有助于孩子纠正不受欢迎的行为。

  我的外婆今年90岁了,身子也还硬朗。外婆一个人住,有四个子女,轮流去看望她。听说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外婆一次出门买菜,被一台的士车不小心撞倒。当时看到的有家门口的邻居,他们帮忙揪住了的士司机。

  原来是一个刚开的士没多久的小伙子,因为没十足的经验,又赶着去接单,一着急在菜市场的拐角碰到了我外婆。

  外婆被大家扶起来,发现也没什么大碍,就对的士小伙子说:“我不碍事也没被伤着,你赶紧去做事,别耽误了时间。以后开车还是要小心!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外婆又转背对帮忙的家门口(邻居)说:“你们不要跟我的三个儿子说啊!我确实没有被伤着,没伤着、没有必要说。”

  

  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孩子遵守某种规则,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需要首先去做出表率,而不是孩子必须遵守、做到,而父母随心所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不叫人讨厌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么在此之前,愿我们能够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个世界。

  对此,您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欢迎点评?

上一篇:亲子阅读对孩子至关重要,父母做到5点,阅读效率升一半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成为义务消毒员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