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我为什么还是教不好书?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硕士毕业却选择成为一名幼儿园一线教师,这在10年前应该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她带着领导、同事的期待进入职场,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应付局面。灰溜溜地退出教师阵线,摸爬滚打多年后再次回归,她究竟能否找到那个意气风发、胸有成竹的自己?

  今天,我们走近《教师月刊》封面教师许婷,看看那些年她的故事……

  

  本科毕业后十年里,我感觉自己一直在飘……

  

  最开始的一往无前

  十年前,我从经济管理系毕业后,跨省、跨专业来到湖南师范大学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当时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到幼儿园见习,更没有在幼儿园实习的经历。因此,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孩子和学前教育应有的样子,基本没有关心、关注现实教育的视角。

  有时候讨论起幼儿园的现状,多是以批判的眼光,习惯于找问题:他们怎么这样、他们应该怎么样……殊不知,过度的理想主义、更多批判的眼光,为日后真正接触现实教育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我的导师郑三元教授特别关注儿童生存境况,他鼓励我们多读书,常组织我们讨论,引发我们思考儿童的真实样貌、理想的学前教育的样子。受郑老师的影响,毕业那年,他带的五名学生中,包括我在内,有四人选择到一线做教师。

  我不顾他人的眼光,不顾家人的劝阻,也不考虑所谓前程,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将我往幼儿园拉扯。也许有自知没有一线教学经验便没有资格去培养幼儿教师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想作出改变,去“掀起”教育改革、改变儿童的生存境况——有点舍生取义的意味。

  

  跌入万丈深渊

  当时,研究生进幼儿园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当地学前教育圈不小的震动,媒体采访了我并作了专门的报道——“某幼儿园引进研究生乃全市甚至全省首创”云云。

  无论如何,因为我们的特殊性,所以一进幼儿园就备受瞩目,领导充满期待(为提高影响力、提升品牌效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等),一些同事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我们能给予业务方面的帮助,更多的是持“看好戏”的态度,看看这些研究生到底有什么本事,会做出什么成绩。

  总之,顶着光芒,满怀热忱,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进入到现实的儿童世界、现实的教育情境中。

  但管不住孩子什么也不是。

  刚入职场有诸多不适是必然的,但我还是没有想到,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孩子不只是天使,更多时候是“魔鬼”,他们不仅不听指挥,而且还飞扬跋扈挑战权威。

  三位教师负责几十个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配比严重失衡, 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方方面面的照顾。可以想象的是,“管”住孩子是幼儿教师第一个也是最重要、 最基础的技能, 管不住孩子,出了安全事故, 什么都别谈。

  我是插班进来带的中班。那段时间,当我热情地面对有些许分离焦虑的孩子时,无论用什么方法,他们就是不肯让我亲近,我知道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是我还未和他们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但是,手足无措地站在家长面前,我还是感到尴尬、无能。

  课堂上,我温和地组织孩子们一起学习,他们却自顾自地说话,自顾自地玩游戏,完全不理会我说什么,班级常常吵成一锅粥,一会儿这边有两个孩子打架,一会儿那边又有孩子因为想妈妈而哭,一会儿又有小朋友过来告状等等。那时候,我觉得孩子是脆弱的,他们需要耐心的劝导、需要温柔的对待,不应该对他们“凶”。

  “凶”是一种语言暴力,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我绝对不能凶。但是,不“凶”,孩子根本不听,有时候真的受不了了,会加重语气甚至对他们“吼”,这种时候虽然对孩子有所震慑,但是效果持续时间并不长,关键是我心里还充满愧疚——怎么可以这样对他们?这是给孩子好的教育吗?

  虽然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自我反思,但是当时我的心理落差极大。我曾经向老教师请教,也偷偷地看他们怎么管教,可是一方面老教师的方法我并不认可,另一方面自己又没有摸索出好的方法,因此,我常常感到害怕。

  害怕走进班级,害怕孩子,害怕家长,害怕和其他教师谈教育:连孩子都“管不住”还谈什么“管得好”,还谈什么带同事们一起做教研,帮助他们提升教育水平?

  虽然当时我和领导谈过这些问题,他们也都鼓励我:你的底子比他们好, 会成长得很快的。可是,大家“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不是要“潜力股”的我,而是能马上“上手”提供“好教育”的我。

  

  我到底能做什么

  我能力不突出、不太善于表现,又缺少必要的勇气,在现实生活和教育理想间一直摇摆不定。

  于是,在七年时间里,我不断地逃离,经历了数次工作变动:从湘潭回到长沙后,先后到长沙两所公办幼儿园当一线教师、部门主任,还曾到两家教育咨询公司短暂谋职—— 一个做课程开发专员,另一个做课程顾问——其中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忙于结婚、生孩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想逃离?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因为扎不下根意味着浮于表层、不深刻,说明我在挫折面前只会退缩,做事没有恒心……

  最重要的是,数次逃离也把我的热情一点点磨灭,把我直面现实、直面挑战的信心一点点磨掉。

  时间到了二○一七年,经历了数次漂泊不定的工作,我已经厌倦了不安稳的日子, 决定进入体制内找一个“铁饭碗”。机缘巧合, 我考上编制,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我以为,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心会跟着安定下来,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

  可是,春天并没有来。成为一名配班教师的我几乎又从零开始,过往在一线的恐惧感不但挥之不去,反而与日俱增。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

  我是跨专业读研,缺少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因此诸如弹钢琴、画画、跳舞这些技能都要从头学起,各领域的内在逻辑、核心经验、活动流程等也需要一一去了解,别人备课十分钟,我可能需要一个小时。

  白天要完成各项工作,晚上还有很多文字材料的工作要完成,周末经常要加班准备备课材料、环境创设、做年级组的相关工作(我还是年级组长),要平衡孩子、家庭、工作的关系……

  最难受的还是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新环境的适应,大家对作为研究生的我的期待,对实际教学不熟悉导致上课质量不高,回家后没时间陪孩子让自己有了负罪感,等等。我常常感到非常疲惫、非常累。而且,再一次返回一线的我,已不再年轻。

  总之,我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有了编制不等于得到了幸福。我常问自己,幸福到底在哪里?我只有慢慢体悟生活,并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

  

  自由,教育的根本与魅力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过上美好生活、通向幸福之路。

  审视先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工作经历,我总想:每个人的一生总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是什么力量能让人在挫折面前愈战愈勇?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在《富兰克林自传》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在我眼里,富兰克林的成功之处,不是最终成为“美国精神的代表”,而是他的美好品德充满了魅力,给人以力量与鼓舞。

  十三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富兰克林成了一名印刷厂学徒,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早早进入底层生活。虽然不能说底层生活一定不好,但是底层生活的一些不良习气对还缺乏一定辨识力的年轻人的影响常常是巨大的。

  爱读书的富兰克林早早无师自通地明白,拥有节制、勤勉、友善等良好品质才可能走上幸福之路,获得成功之后,他仍然葆有这些品质。

  于是,我想,我找不到幸福,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勤勉、节制?是不是对人还不够和善、真诚?如果是这样,那就作出改变。在教育生活中,我是否把教导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品德放在比让他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呢?如果没有,那就行动起来吧。

  挫折感乃教师职业的“家常饭”。有幸读到王木春老师的《身为教师—— 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他在书中温和、真诚而又沉痛地述说自己的教育经历,给了我许多启发,让我明白挫折并不可怕,连特级教师都认为挫折感是“家常饭”,甚至“教学十八年”仍会有挫折感,何况是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呢?

  我释然了:缺少教学技能不可怕,谦虚学习,慢慢积累经验,就会不断成长;应对家长不可怕,只要真诚以待,假以时日,他们会看到我的好;领导、同事的高期望不可怕,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足的地方一点一点改进。

  作为新时代幼儿教师的我,最重要的任务是扎实回归日常的教育生活,重视每位儿童的一日生活,帮助幼儿培养良好品质,不断从阅读中吸取能量,不断审视自己,创新教育方法,勇敢地接受挑战。

  本文来源:《教师月刊》2019年10月刊

  《教师月刊》

  邮发代号:82-326

  

  话唠老师

  本期话题:

  读完许婷老师的文字其实感触颇深,这些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相信很多初入职场的老师都感同身受。有些老师选择战胜自己、有些老师选择与环境和解……当然不同的选择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各位老师,下文留言聊一聊您刚刚毕业踏入教师岗位的心路历程吧,您的迷茫和困惑其实并不孤单。

  灵魂答客们,下文留言说出你的想法,我们将选取3位老师送上《教师月刊》2019年10月刊哦

  

  ? end ?

  大夏书系阅读热线:010-82275571

  官方网站:www.dxjy.com

  

上一篇:市教育局:即日起青岛所有幼儿园、培训机构停课
下一篇:合肥将如何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官方:合理布局让幼儿“就近入园”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