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认识杨浦这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其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教师团队、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低碳技术教师团队、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教师团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绿色印刷与包装教师团队榜上有名。

  一起来认识这些优秀团队吧!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教师团队

  玄妙奇诡的甲骨文字如何考释?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记载了怎样的奥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教师团队18名老、中、青成员接续奋斗,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用古文字拼出中华文明的绚烂图景。忘我研究、日积月累、不断学习是研究的常态,可能“用力多而收获少”,但团队中的众学者却乐在其中。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由我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权威裘锡圭先生于2005年率团队成立。如今,刘钊教授担任中心负责人。

  “在做学问这一点上,裘先生始终是我们的榜样,始终在教育和感染着我们。”刘钊表示,裘先生是团队的“学术核心”和“精神领袖”,“他树立的扎实求真的学风勉励着后继学人,指导着我们沿着不偏不倚的研究路数攻坚克难。”目前,年近九旬的裘先生虽然视力极度衰退,但仍在坚持学术研究工作,从未间断。

  跨越千年时空,要想做到对一个古文字的“完全考释”,是极难的事情。以甲骨文为例,共发现不重复单字近4000个,迄今已有五代学者前赴后继不断地进行研究,但仍剩下2000多个“硬骨头”啃不下来。为了研究一个字,学者们常常需要调用毕生所学,兼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综合知识背景,架起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更需要坐冷板凳、下大功夫。

  自国家启动“强基计划”以来,中心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完善课程设置,不仅新增十门本科课程,还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教学质量。中心教师集体编写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即将正式出版,这是全国第一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专业研究生教材。团队重大成果频出,先后承担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团队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26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项目和几十项各级各类项目。

  未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将继续发掘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蕴含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利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的具体实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贡献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

  1952年,以曹立瀛、席克正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的老一辈学者,放弃海外优裕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归祖国,创建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中第一批以财政学为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单位。前辈教师心系家国、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矢志学术、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成为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十年来,团队以中国财政史等为代表的特色方向一直传承不息。财政系黄天华教授立志皓首穷经,默默笔耕三十余年,独自撰写完成了500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财政制度史》。如今,财政与国家治理团队里中生代教师刘守刚教授著有《财政中国三千年》,新生代年轻老师也在迅速成长,继续致力于中国财政史研究,让这一冷门绝学弦歌不辍。在2023年,团队牵头建设的四门课程《财政学》《中国税制》《房地产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均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团队成员通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在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致力于将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与理念用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

  团队负责人范子英教授历时6年在经济学国际顶尖五大期刊之一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的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团队一大批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尖中文期刊,为推动中国财政和国家治理研究科学化进程贡献力量。此外,团队承担包括30余项国家级项目和逾百项省部级课题,每一个课题都力求瞄准财政和国家治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学科团队连续多年出版的《中国财政发展报告》《国际社会保障动态》等,记录了中国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发展成就和沧桑巨变。

  团队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预算法》研究,相关成果报送全国人大和财政部,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人大预工委的感谢信,为2014年《预算法》修正案做出了实质贡献。2016年团队继续开展《财政法》研究,历经多年的坚持不懈,推动《财政法》纳入未来的国家立法计划。团队成员在“营改增”、大减税、社会保障等领域也展开了丰富的政策研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30余项,打造形成了一支传帮带的参政议政团队,持续为国家财政和治理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低碳技术教师团队

  能源动力是国民经济命脉,其碳排放量占比达46%,是“双碳”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低碳技术”教师团队现有成员56名,老中青结合。团队按照国家“双碳战略”要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需要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

  团队负责人张华教授先后获国家科技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上海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上海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荣誉。团队成员有国家杰出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高被引科学家、中科院百人以及上海市各类人才,还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宝钢教育奖获得者,并有多人次(团队)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育才奖、五四青年奖章等重要荣誉。

  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一批批毕业生入伍、支边、支教,到西藏、云南、甘肃等艰苦地区建功立业。团队以全国优秀教师华泽钊、黄晨为楷模,以国家纪念章获得者张华、杨其国为团队引领,形成“本-硕-博”立体化师生共同体的育人体系,培养一批批爱国敬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注重将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组建产学研联合体,积极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团队与中国航天等单位合作,成功研发航天冰箱技术,多次搭载神舟飞船上天,在空间站获得应用;服务科技冬奥,研发人工造雪机,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张家口滑雪场。开展航空发动机和重型燃气轮机的“卡脖子”技术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两机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中国航发、中国重燃等20多个项目支持。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教师团队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教师团队共有核心教师45人,涵盖电气学科知名教授、电气专业中青年骨干,思政和党建领域专家。团队聚焦世界电力前沿科技,以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全国工人先锋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团队负责人符杨教授,任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是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1),省部一等奖5项。团队挖掘中国电力史和上海近代电力工业发展史,依托杨树浦发电厂博物馆等实体开展大思政情景教学,用电力行业历代英模的先进事迹激励师生传承弘扬电力精神。

  团队锚定国家能源转型方向,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优先布局新能源方向,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022年,团队牵头获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联合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油气类、水利类特色高校,创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实施低碳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成员牵头出版1本“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本“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6本教材入选首批全国电力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在团队的努力下,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

  团队教师策划并参与建设的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新校区微电网”是全国唯一建设在高校的“国家级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团队参与建成了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开发从0到1的进阶。近五年,团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50余项。

  团队立足长三角,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我国境外能源电力企业与当地国家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项目交流和实际落地等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专业保障。牵头制定的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在全国近30个省域电网得到广泛有效应用。研发首创的“网格化”配电网接线模式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团队积极落实上海市援疆任务,开展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的培训,为“一带一路”20多个国家提供高层次国际专业培训。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绿色印刷与包装教师团队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绿色印刷与包装教师团队由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顾萍教授领衔。团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牢记为包装印刷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科技支持的历史使命,依托包装印刷行业,引导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团队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关教学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国新闻出版教指委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等。

  在国家倡导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团队依托新闻出版部署“智能与绿色柔版印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绿色包装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现代印刷媒体技术”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致力于为包装印刷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以印刷包装质量检测、绿色包装认证服务为抓手,旨在从绿色包装产业相关的质量检测、研发试验、标准制订、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全行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提供支撑,积极推动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

  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基地为依托,团队开展高技能培训,累计培训达15000余人次。科技成果扶贫江西寻乌,为寻乌当地农产品提供性价比高的包装方案,并与江西寻乌建立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供给,精准落实教育帮扶工作,全力支持国家脱贫攻坚。援助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建立新专业,开展师资培训、课程 建设等全方位帮扶工作。利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培训(尤其疫情期间)培训4000人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技能+文化”培训,辐射学员达千余名。

  团队负责人顾萍是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骨干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带头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重点实验室新材料应用研究所所长,兼中国柔性版印刷分会秘书长。成员中硕博士比例达86.1%,中青年教师居多。团队为教师制定不同发展规划,建立传帮带机制,形成了一支素质高、凝聚力强、结构合理、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中先后有成员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上海市“东方学者”、新中国70周年印刷业时代先锋、全国技术能手奖等荣誉和称号,并获批工人先锋号、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

  来源:上海杨浦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年学费10万 击剑培训破圈
下一篇:“我们顶峰相见”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