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作者:朱丽娥(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建设小学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①在我研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过程中,我认为首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投入大量精力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尽快地寻找出解决的方法,但限于个人时间、精力和水平,仅做如下的粗浅阐述。

  一、德育工作的部分缺失,未成年人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谁应负主要的责任?

  由于近百年来追求国家的富强,因此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商业社会中的利益至上,冷漠、虚假,以及过分的物质生活改善、官能刺激,越来越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加之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和口头的重视,追求价值中成了“现代人”的潜台词。目前

  一代,虽未发展至美国的恶劣程度(如里克纳(Thomas Lickona)在其名著《美式课堂》(Education for Character)一书中开首所列出的“(美国)青年人令人不安的道德趋势”的十种,我们周围的青少年在相当程度上都有类似的表现。该十种趋势是:“1、暴力与破坏行为2、偷窃3、作弊4、蔑视权威5、欺辱同学6、执迷顽固7、粗话8、性早熟和性虐待9、自我中心意识不断增强,公民责任感不断减弱10、自毁行为”②)但若再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谁又敢肯定我们周围的青少年不久后不会继而像美国的青少年一样呢?

  在“德育工作部分缺陷”这个问题上,有人说学校应负主要的责任:由于学校普遍重视行为规范教育,却又较少富有系统性的教育。甚至还有人写文章简单地认定:完整的道德教育应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训练;学校应从行为上规范,加强认知、情感方面的德育,改变传统的“记住”、“默写”等单一训练方式,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这是对的”,从而达到德育的真正效果。

  我对这样的观点不以为然。青少年对道德品行追求产生困惑,对“人不可无信”表示困惑与否定态度;对“诚实就意味着吃亏”部分认同;对“现在办事凭良心的人多不多”表示说不清;这些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思想价值取向出了问题。这恰恰是市场经济因素的导入、竞争机制的渗透,所导致功利主义、“实惠至上”逐渐抬头。这也与家庭的片面关注学习成绩,缺乏对子女道德品行的教育,甚至还灌输“老实人要吃亏”的错误观念产生的结果。在这样的结果面前,我们难道不能说“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都有责任”。

  谁都有责任,谁也就都没有责任,在讨论谁应负主要责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看看解决问题的关键。个人以为,这样的问题的解决应该放在家庭、学校、社会在德育上如何的互动上。学校有过失,可以认真自查自纠,家庭教育、社会风气有过失,应当如何改变?根本问题是在学校吗?我认为,这是我们缺少传统美德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所致,而这种教育恰好是目前家庭、社会、学校较忽略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科技人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这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就成了最薄弱的一环。

  二、家庭教育中缺少传统文化中思想品德教育会如何呢?

  现代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之间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家庭的伦理丧失,出现了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另外,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缺乏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了关照,在孩子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如今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去是“父母呼,应勿缓”,如今是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在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了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辞责备或处罚。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回家说起:“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而有之到学校向校长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

  不久前,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调查列出了包括“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否关心、关心的程度。

  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以致孩子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在未成年思想道教育的作用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实施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事实上,家庭应该成为未成年人安全幸福的港湾,良好品行锤炼的基础,它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社会也应当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的家庭教育,以“孝”、“悌”一类的纲常伦理为核心,即我们今天从培养未成年人孝敬父母、尊师敬老这些基本美德入手。以此为先导,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各种古代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和家规(如《弟子规》)、塾规中,常常要求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标准。饮食起居、行走坐卧要恭谨、持重、端雅、文静;要“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不睡懒觉,自幼勤朴等等。今天,我们的学校也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也十分的必要,但毕竟很难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不如在他们早期,在学校和家庭进行孝道等操作性强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传统美德教育,如果等他们进入高中、大学再进行“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等基本伦理规范教育,则为时已晚;待未成年人进入高年级阶段,再进行“天下为公”、“爱国爱民”等教育效果也就很好。因此,在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家庭、幼儿园、小学品德教育中应强化孝道等伦理规范教育,使孩子幼小心灵就明白父母抚育他们成长的艰辛,让他们从小知道,为父母尽一些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是他们应尽的责任。从长远观点看,这对于健全未成年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不愿为父母尽一点义务的人,想指望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牺牲是根本不可能的。孝敬父母是一个人了解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开始,是培养牺牲与奉献精神的开始,也是培育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的开始。

  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宗就有训诫 ,“满招损,谦受益”,傲慢、偏见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之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诸如课业、人际等方面的外来冲击,是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最后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这到底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结果呢?学校、老师、社会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扪心自问,谁说又不得不承认家庭、父母教育不是最初的发端呢?这一切,恐怕都要归咎于失去的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思想教育。

  圣明的父母,当为孩子的将来作长远的打算,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小心性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人格教育,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那就是害他。孩子小时候就像是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当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传统经典德行教育,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起很多先人的智慧和德行,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出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书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②T.Lickona(1991).Educating for Character,刘冰、董晓航等译(2001),《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海南出版社,页11-17。

  ③张晓华主编《东方道德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④罗国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4年5月18日

  举报/反馈

上一篇:教育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地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下一篇:这5年,基础教育谱新篇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