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两首,前一首极富感染力,第二首语言浅显易懂、读来颇有深意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6-29
手机版

  清诗两首,前一首极富感染力,第二首语言浅显易懂、读来颇有深意。

  新堤妇

  毛国翰

  长风吹积阴,荒草蔓新堤。

  堤旁倚破屋,有妇掩面啼。

  诗人毛国翰在新堤旁听到一位妇人声泪俱下的哭诉,他动了恻隐之心,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悲愤和同情,于是提笔写下下了这首五言古诗《新堤妇》,全诗分为三部分,以上四句为第一部分,说的是谁在过后,汚阳一片衰败的景象,蔓生的荒草已经覆盖了新堤,新堤旁是一座破败不堪茅草屋,一名妇女在屋外掩面而泣,从中我们甚至她遭遇到了不幸。

  

  借问何所悲?欲语神惨凄:

  ‘河阳膏腴地,自昔形势卑,

  频年水为患,不得把锄犁。

  食贫妾有夫,力耕三岁饥,

  家具既尽卖,天寒无蒿黎。

  昨欲卖儿女,言发心魂痴。

  怀中七岁女,忍痛离母帏。

  女在儿难全,安能两相依?

  但得暂存活,犹胜死别离。’

  以上十八句为第二部分,也是诗的主体部分,见此情景,诗人忍不住上前询问,到底是因为啥会如此痛苦伤悲呢?这位妇女神情凄惨地说道:沔阳的土地极其肥沃,但由于地势低矮,所以每年都会受到水患的侵袭,致使大片土地不能耕种。正因为如此,丈夫虽然年年辛勤耕种,但也无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为了吃上饭,家里的家具已经变卖,到如今也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到了冬天,连烤火做饭的“蒿藜”都不剩了。

  

  即使如此,依旧不能渡过难关,为了让年幼的孩子活下去,昨天还想着将他们卖出去,这怎能不让做母亲的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呢?作为母亲,又有谁愿意母子分离呢?如今,“女在儿难全”,不能都照顾到,为了让她活下去,只能强忍心中的痛交给别人。这又能怎么样呢?只是暂时苟活在世上,生活依然显得十分渺茫,谁又敢保证洪水不会再次到来呢?

  嗟此俄殍骨,何处埋沙泥?

  最后两句是诗的第三部分,见此情景,诗人毛国翰忍不住感叹:亲耳听到灾民的哀号,亲眼见到饿殍满山,生活的悲剧就在眼前,是么时候百姓才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呢?此诗层次清晰,读来极富感染力。

  

  题 画

  汤贻汾

  此景不知何处,临溪万树梅花。

  不是扁舟能到,更谁知有人家。

  汤贻汾是江苏常熟人,清代书画家、诗人,太平军攻陷南京后,他阖门殉节。这首题画诗,使画面的意境更为丰冨,对人们体会绘画作品的思想情趣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称得上是诗画结合。首句劈头一问,美妙的景色不管它在塞北还是在江南,也不管山势险峻与否,只要有神清骨秀的梅花,与清澈的溪氷相映成趣,就能构成一个清幽超逸的意境。一叶扁舟停靠在溪边,他已经回到梅花丛中的小屋,若不是看到一叶扁舟,又有谁知道这是一个远离浊世的安居之地呢?诗人曾隐居南京,鼓琴赋诗作画,这首诗,便是他心境的真实表白,此诗语言浅显易懂,读来颇有深意。

  举报/反馈

上一篇:今日,她是中核热搜第一
下一篇:科学研究:相同刺激下,人为什么会感到不一样的疼痛?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