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持续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2-05
手机版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之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六要”标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原则,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几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首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确保师资队伍增“量”保“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全校之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建设。2017年至今,学院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含卓百博士后)33人、教授4人。学校严格执行公正严谨的招聘程序,以确保在增“量”的基础上保“质”。目前,思政课专任教师达到48人(含卓百博士后)。

  在质量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共计10余人次入选国家“万人”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

  加强政治学习,建立思政课教师特色培训体系

  学校以“教职工学习日”等机制为依托,建立了“两层次一结合”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第一层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教师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等报刊杂志,采购人民日报数据库,制作“时事简报”,明确学习要求;第二层次:依托每两周一次的“学习日”制度,专题深入学习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问题和党中央最新重要精神,统一举办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测试。

  “一结合”是指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北航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相结合,组织教师学习北航校史和北航精神,将空天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特色获推广,授课教师先后两次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航天精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北航经验”被人民网、求是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

  教师培养上实行“因材施教”,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在教师培养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教师专业特长和具体需求,实行“针对性服务”和“差异化培养”,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具体措施上,学校以内部培育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构建“北京市+学校+学院”的三级培训体系;持续推进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定期研判、研讨、研究思政课教学问题,将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评价作为教师日常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为入职3年内的青年教师配备一位“教学导师”,一对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近三年来,学校青年教师主持获批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北京高校本科优质课程1门,1人次入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8人次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人数和级别在北京高校名列前茅。

  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地科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和重点教学主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地科研”。第一,围绕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北航思政课教师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走进中国共产党》系列丛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面向海内外发行,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并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第二,围绕重点教学主题进行理论攻关。学院先后编写出版本科生专题化教学改革丛书和研究生专题教学丛书两套共7本,基本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部思政必修课。

  第三,以学校、学院、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为指引,助力培育科研领军人才、“新世纪”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全国高校思政影响力人物,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实施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以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建设。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1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63篇,其中CSSCI论文91篇,比例居全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首。

  (文/本报记者 邓丽;来源:现代教育报)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大教授席鹏:发明线粒体DNA跟踪法,攻克癌症的“照明灯”
下一篇: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读引领课教案2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