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为守护莫高窟,深居大漠57年, 81岁获2000万奖金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1-04-30
手机版

在如今的世界从不缺乏功成名就的人,但是更令人为之敬佩的是那些为了祖国事业默默坚守的人。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四面八方,一生也许只在一个地方只做一件事 那是何等的孤苦寂寞,悄然燃烧自己只为祖国的腾飞。

有一句话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便是他们真实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一位老人,两鬓白发,步履蹒跚,在大漠中央一待就是了57年,只是因为她对敦煌莫高窟爱得深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痴迷。这位从大漠中走来的老人便是——樊锦诗。

偶因获奖 被人熟知

樊锦诗,2019年“吕志和奖”的获得者,在获得这个奖之前,她和她的故事鲜为人知,仿佛隐没于敦煌的漫天黄沙之中。

“吕志和”奖是2015年由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出资捐助设立的,每年只评选一个人,获得者便能获得2000万港元,也就是相当于1800万人民币,几乎是诺贝尔奖的两倍。

袁隆平是第一届“吕志和”奖的得主,以后也依次有美国的前总统卡特,全球可再生能源鼻祖汉斯.约瑟夫.费尔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名人和重要的国际组织。

而樊锦诗老人用她一辈子的年华,放弃名利的追求,留守在敦煌,坚守着莫高窟。终于,有朝一日,因为“吕志和奖”,关于她的报道铺天盖地的袭来,人们才开始了解这位81岁的老人。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源于十六国的前秦天王苻坚时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胜地。光绪二十六年莫高窟神秘的面纱第一次被人揭开,世人都为之惊叹。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下,刚出世不久的敦煌莫高窟也未能幸免于难,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别被英、法、俄、日等众多公私收藏机构占有,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劫难。

敦煌莫高窟现如今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这其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守护,前赴后继赶往大漠中央,他们堪称是敦煌的守护神,而樊锦诗老人就是其中之一。这57年的守护历程中,又埋藏着怎样的心酸,又有哪些动人温情的故事呢?

投身敦煌 一生挚爱

樊锦诗1938年生于北平,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可能是受到父亲的教育影响,对历史十分感兴趣,最终高考结束后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冷门”的考古系学习。她人生中第一次来到敦煌,是因为学校派他们去敦煌实习。

她曾回忆道:初见敦煌,惊艳无比。也许是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那份广袤是她以前未曾领略的美,但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洞外的黄沙……

这里的一切都使她惊呆,她也曾在心里打过退堂鼓,但是却始终放不下心中的那份热爱。别人能坚持一定也可以,她暗暗为自己打气。

樊锦诗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仍然选择坚持,但是后期由于水土不服,身体严重不适,提前结束了实习返回了学校,便草草的结束了这一次的敦煌之旅。

她原本以为她再也无缘敦煌,殊不知她的一生与敦煌生死相伴。当她毕业的时候,却意外地收到了敦煌研究所的来信,希望她能去敦煌工作。

然而这一消息被樊锦诗老人的父亲得知,每一个父亲毕竟是心疼孩子的,尤其这个女儿他更是视为掌上明珠,怎舍得让她只身一人去往千里之外。

于是樊老先生便写了一封信,希望学校可以重新为女儿分配工作,但是这封信却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她满眼坚定地对父亲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就去。

这一去,山高水长,告别了北京上的繁华,离别了家人的怀抱,也舍弃了她真挚的恋人。

那年九月,樊锦诗便去往了敦煌研究所,而她的恋人被分配到了武汉大学,两个人都开始了新的人生征途,从此她和她的恋人彭金章相隔千里,但是异地并没有阻隔这对恋人的相爱,相反他们的爱浓烈而真诚,一封封信件往来于敦煌与武汉的时空。

正如有一首诗所写: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便是樊锦诗老人的爱情故事。四年后两人举行了简易的婚礼便又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而对于婚后养育的两个孩子,樊锦诗根本无暇顾及,彭金章只好带回武汉,一个男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艰辛他从未向樊锦诗抱怨过半分。

追随爱妻 此生无憾

在一个家庭中,为了很好维持家庭关系,总有一方得做出一定的放弃与退让。最终,年近50岁的彭金章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他前半生的成就,一切归零,来到敦煌全身心地支持妻子一生的热爱

这对于中国男人来说,这得是多大的牺牲,追随妻子的脚步,也许这才是正真的爱。

来到敦煌后,彭金章也没放弃对文化的探索,开始接触他以前从未涉猎过的考古研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莫高窟有编号的洞窟翻倍增长,还发掘了景教十字架,回鹘文木活字,波斯银币等瑰宝,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凡响的。

樊锦诗老人和她的先生实实在在地为敦煌“做事情”,从不计较回报。突然想起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牺牲的小战士陈祥榕的一句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而樊锦诗老两口可以说是清澈的爱,只为敦煌的保护事业,不掺杂任何的私心和利益,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样让人为之动容

为了让敦煌文化永生,她用高清数字化技术向全世界介绍敦煌之美,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当2016年的“数字敦煌”公布于世的时候,樊锦诗已经78岁了,她也许没有年轻时风华美貌,但是她身上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耐人寻味。

2017年,樊锦诗的丈夫去世了享年81岁,也被人们称为“敦煌女婿”,一生以敦煌为家,敦煌也馈赠了他们无限的爱。这两位老人一生相伴,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献身,也用行动践行了他们一生对彼此爱的誓言。

敦煌莫高窟在风雨的侵蚀后仍然熠熠生辉,而两位老人的爱在历经岁月沧桑后仍然刻骨铭心。

我认为,樊锦诗老人的一生是幸福的,并不如很多人看到的在大漠中的孤苦,风沙的肆虐一般,樊锦诗老人有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有相濡以沫、柴米油盐一辈子的爱人,也便是值得的。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我想后面应该有一句话一事而力行,这个世界你真的来过,也认真地享受过。

上一篇:第52个“世界地球日”:扬州学子手绘海报呼吁珍爱地球
下一篇:21万补数学孩子考了59分!培训机构负责人报警:遭家长威胁……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