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纵容孩子,等于放弃孩子,同时在告诉他:你是没有价值的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2-20
手机版

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了父母对孩子的两种溺爱:包办和纵容。

如果说,包办型的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而不自觉地代替孩子做事和做决定,为孩子搞定一切,容易养出严重依赖和不劳而获的孩子。那么,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就是缺爱的和懦弱的。

许多父母放任孩子,是出于渴望自己被孩子爱,或害怕与孩子发生冲突。他们的内心是软弱无力的。所以,无论孩子的要求与行为有多不合理,他们都会拿出全部的力气去满足。

这种父母很容易养出自我中心和为所欲为的孩子。

关于包办型溺爱,已在昨天的文章做了较多篇幅的阐述,今天主要来说说纵容型溺爱。


纵容型的父母,是因为他们从小得到的爱太少,无法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他们内心缺乏底气,没有拒绝和约束孩子的能力。

所以,面对孩子无理的举动与要求,他们无力管教和拒绝,甚至为了息事宁人,常常对孩子做出让步。

昨天我们说过,溺爱其实满足的是父母自己心中内在小孩的需求,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内在小孩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这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成为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

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这是我们对自己的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很多父母小时候得不到充足的爱,内在小孩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内心的成长就会停留在那里,等待着那份迟到的爱的满足。

然而他们的内在父母又在告诉自己,爱自己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只好把爱投射到孩子身上。

比如,一些父母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想要好点的玩具、想吃很多好吃的,但无法得到满足。当他们有了孩子,就会拼命给孩子买各种高级玩具和美味零食,看着孩子玩和吃,自己的内心就得到了满足。

一位准妈妈说,她曾经无数次憧憬过,要是她有个女儿,一定会经常带她去糖果店、糕点店……让她吃遍自己喜欢吃的所有糕点,而自己看着她吃就非常满意了。

这其实就是她在让自己的内在小孩感到满意。


同样的道理,当孩子提出一些过度的要求,纵容型溺爱的父母也会竭尽全力去满足。

这样的溺爱,实际上满足的是父母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这样就会很容易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需要。

可这种溺爱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让人无可指责。这种危害的可怕之处,往往就在这里。

在孩子3岁以前,尤其是1岁前的婴儿期,父母对他们的尽力满足和及时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再大一些,孩子需要独立的探索,也需要在自然生活中体验真实的挫折,来建立构建自己健全的内心世界与人格塑造。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建立基本的规则道德意识。

但纵容型的父母依然像1-2岁前那样对待孩子,害怕孩子受委屈,不忍拒绝。渐渐地,他们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教和满足。

3岁期间,对孩子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满足。

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父母渐渐变得无法满足,子女就会陷入深深的挫折感中,对父母产生不满和愤怒。

很多社会新闻中都有这样的事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还有一些孩子日常遇到挫折,父母已没有办法帮他们解决时,他们只好躲在幻想和白日梦中。他们会幻想一个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期望他能满足自己,就像原来的父母在小时候满足自己一样。

一些狂热追星族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现实父母的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子女的需求了,他们就幻想出一个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


纵容孩子的本质是偷懒和放弃责任。

如果说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是害怕子女独立离开自己,那么纵容型父母就是害怕子女不爱自己,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子女为了自己而活。

所以,很多时候,这两种溺爱会同时发生于同一个父母的身上。这两者的亲子关系其实都是责任不清,界限模糊的一种共生关系。

而一个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是边界清晰的,既相互联结又能相互独立。既能够满足孩子真正的成长需求,又能对孩子不妥当的行为与要求做出适当的限制和拒绝。

超级育儿师兰海曾说:“没有拒绝的人生是危险的。”

父母纵容孩子的本质,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塑造自我所必需的界限,置孩子于危险不顾。

首先,一个缺乏边界和规则感的孩子,常常会陷入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因为,失去界限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不可控。这种不可控,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孩子只有在找到界限之后,才能摆脱这种焦虑。

因此,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他的边界在哪里,帮助孩子找到并明确自己的言行边界。

否则,孩子找不到边界感,就会不断地降低自己的行为底线来探索边界,直到自己遭遇重大威胁或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要为此付出生命。

比如,孩子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很可能遭遇车祸等意外,任由孩子乱吃一切东西,孩子很可能吃坏脾胃或食物中毒。

其次,一个没有边界的人是失控的,也是不安全的。他在侵犯别人权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别人的抵触与侵害。

第三,放任孩子,等于剥夺了孩子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和认可的机会,让他沦为一个孤立和自我中心的人。

这样一个自私的孩子,将来在社会是不受欢迎的,他会失去得到赏识与帮助的机会,他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因此,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尊重并帮助孩子树立边界感和规则感,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而不是对孩子过度满足和疏于管教。

如果家长自己图省心省事,也等于在告诉孩子,他是没有价值的人。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轻视,伴随着强烈的内疚感,会跟随孩子一生。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肯定会把事情搞砸,并且因此会表现出无能的一面,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应受谴责的人,好让父母放弃他。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经过两年多努力,素质教育观察打包了这份教育类青云计划文章清单

上一篇:101教育洞察|素质教育会降低教育质量吗?
下一篇:即兴评述:你眼中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什么样子?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