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出门不打招呼、不和别人玩怎么办?家长是社交的引领者!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断言:一个人之所以能取得事业成功,30%取决于才能,而70%则取决于其交往能力的大小,即能否与人、与人群进行十分妥善的协调。许多成年人不善于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

  对“伙伴”的需求,是人的本能,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需求会自然表露出来,但与之相应的交际能力和技巧是需要学习和锻炼的。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0~1岁:营造和谐范围,家长是“示范者”

  阶段特征: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越来越喜欢与他人互动,你对着他微笑,他也会毫不吝啬地把微笑献给你;家人张开双臂,他会开心地伸出小手投入怀抱;虽然他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但能用表情和动作来跟人打招呼。但要注意的是,在此阶段中,孩子有一段时间会出现“认生”现象,如果家长合理地引导,可以顺利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时期。他会主动跟人咿咿呀呀地“说”,特别喜欢听大人给他的指令,希望得到赞许,也开始对其他宝宝感兴趣,但更多的是把其他宝宝当成活的玩具。

  他以后性格的塑造与社会交往行为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要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孩子从中获得的信任有助于他更好地扩大其社会交往圈,也是界定和其他人关系模式的基础,孩子会认为“别人也是友善的”、“我和你一起玩,你不会伤害我”、“我把玩具给你玩,你会还给我”

  交往方式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多跟孩子进行多感官刺激的互动,这是孩子一生中最早的社交行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应该做很好的“示范者”。相信如果家长平时总是微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成人的举动,和熟悉的阿姨叔叔们打招呼、热情地道别。

  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到人群里去进行交往,最好是几个妈妈带着宝宝聚在一起,家长营造出来的友善社交氛围会感染孩子。

  1~2岁:学习简单社交技巧,家长是“引导者”

  阶段特征

  孩子开始对更大的社交圈感兴趣,不再只是满足于家人。孩子会有分享和安慰的行为表现,但和其他孩子的互动还是以平行游戏为主,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还是更喜欢独自一个人玩,但他有时会从远处观察或者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行为。

  交往方式

  在这个年龄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朋友圈,并且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如:告诉孩子小伙伴的名字,在见面时可以通过说“你好”、拉拉手和交换玩具等方式来表示友好。

  语言能力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标志之一,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来提升他的社交能力。

  如在外出活动时,可以给孩子买一些食物,让他学习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食物,但孩子不一定知道如何去表达,家长可以告诉他具体如何去说,如“xx,给你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所以在活动中往往不愿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甚至出现争抢行为,这都是正常的,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这样的状况。

  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家长讲道理他一般是听不进去的,所以需要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带离现场等方式来平复他的情绪。

  家长要教给孩子的原则应当是:属于自己的玩具愿不愿意分享自己做决定;遵守公众场所玩游戏的规则,如等待、轮流,或是先到先玩,慢慢形成秩序感。

  在此阶段,孩子的规则意识较弱,且关注的只是当下“玩具是否被自己拿到了”,不会自律性地去遵守规则,所以需要家长来维持秩序,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成为重要的 “引导者”,如孩子玩滑梯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排队;有孩子争抢玩具时,家长要参与一起解决问题,并再次强化规则。

  家长切忌逼迫孩子一定要去分享他的所有物,否则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感,也可能造成孩子易受欺负的性格或产生反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分清楚东西的所有权,不要让孩子认为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如爸爸的抽屉里放的是爸爸的东西,打开前先要征求爸爸的同意等等。

  2~3岁:同伴交往引关注,家长是“观察者”

  阶段特征

  2岁多的孩子开始寻求同伴的交往,只要是对他友好的人,孩子都会很喜欢,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多了些互动行为。孩子和同伴交往的时间越来越长,一般喜欢与稍大的孩子在一起玩,由于渴望跟别人交流,孩子会通过语言、动作,甚至用破坏性的行为来引起关注。

  交往方式

  在这个阶段,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打人、抓人、抢夺玩具,这都是由于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造成的。孩子高兴了会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有的孩子扔东西,有的孩子拍打其他宝宝,只要不是带有恶意的,还是很好引导的。如扔东西,家长要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告诉他,扔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在人多的时候扔东西也是很危险的行为,要给孩子示范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妈妈高兴的时候是拍拍手或者是用语言表达。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礼仪,让他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可以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可以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感受他人的想法、意愿和情绪;有时候也可以放手让孩子去跟小伙伴自由交往,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去商议妥协和交流。

  家长要逐渐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游戏的参与者、引导者逐渐变为“观察者”。

  当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时,家长可以先观察情况,不要急着去帮忙解决,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切忌将“孩子间的冲突”升级为“家长们的争吵”。但如果孩子之间的冲突涉及到身体伤害,家长就有必要及时制止了,因为孩子的手底下不知轻重,即便是无心为之也难免造成伤害。

  注:以上图文来自网络

上一篇: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教育学专业简介及就业解析
下一篇:安幼教育集团:欢送新疆挂职园长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