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诗句或词句(精选5篇)
端午节的诗句或词句范文第1篇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前言】
《踏莎行·润玉笼绡》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是一首端午节怀人感梦之作。词的上阕写梦境,句句写梦,却始终没有点破是梦。下阕写醒后的情思和愁闷,前两句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片末两句词笔再转,由梦中回到眼前,借写所见夜雨景致,暗抒从午梦初醒至夜雨洒落、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幽思和哀愁。
【注释】
踏莎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润玉:指肌肤。
笼绡:簿纱衣服。
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绣圈:绣花圈饰。
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
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札岁时记》。
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
香瘢:指手腕斑痕。
红丝腕:民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在腕了以驱鬼祛邪。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见《风俗通》。
菰: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翻译】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赏析】
这是首感梦词,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象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换头两句刚写到梦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把词笔重又拉回到梦境,回想和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如实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灵状态和感情状态。在这片刻,对作者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却仍留在梦中。梦中,他还分明见到其人依端午习俗盘系着采丝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印痕。
端午节的诗句或词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两宋;端午诗;续命缕;公共写作;个体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4-0183-10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民俗事象多姿多彩,诸如赛龙舟、吃粽子、采艾草、饮蒲酒、佩灵符之类,无不充满生活情趣,同时它们也是一些历史悠久之民间信仰的载体,颇具人文价值。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至中唐后,题材的日常生活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不少诗人的生花妙笔,开始重点关注各种民俗活动。近些年来,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据笔者浅陋所见,也可算是五彩缤纷了,无论唐诗宋词,都有学人检讨它们和民俗之间的关系。①不过,总体看来,研究者还是宏观观照较多,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对较少。有鉴于此,笔者拟择取两宋端午诗一个小小的意象――“续命缕”来做些解析,谨请诸位方家批评赐正。
一、两宋端午诗“续命缕”之表现诸相
“续命缕”,也称“续命丝”、“长命丝”、“五色丝”、“长生缕”、“五色缕”等,说法虽异,所指实一,皆主要是五月端午节上所系之织物,多缠在臂上或佩之于身。①有趣的是:此种意象在唐五代端午诗中出现的次数,可谓屈指可数,比较重要的有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之“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1〕、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之“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2〕、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之“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3〕、和凝《宫词百首》(九五)之“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4〕等数例。
但两宋时期端午诗的写作,有两个新的变化:一者从形式看,出现了大量的组诗,特别是端午帖子词;二者无论是单篇诗作或端午帖子词之类的组诗,与“续命缕”同义的同型意象十分常见,简直到了俯拾皆是的地步。
所谓帖子词(“帖”又作“贴”),是北宋前期出现的一种新式实用性文体,②多由翰林学士以五七言绝句的形式撰出,主要目的在于庆贺立春与端午,一般用布帛书写,在宫廷诸阁张挂。其中,用于立春者有春端帖子、立春帖子、宜春帖子、春帖子、春帖、宫中春词等称呼,用于端午者则叫做端午帖子或五日帖子。所帖之阁,依据身份的不同,有帝(御)阁、后阁、太上皇阁、太皇太后阁、皇太后阁、皇太妃阁、淑妃阁、贵妃阁、夫人阁、太子阁、郡王阁等,作者多为名家高手,如夏竦、晏殊、胡宿、宋庠、宋祁、苏颂、欧阳修、苏轼、苏辙、司马光、周必大等人,无一不是当时的大手笔。另外,帖子词的数量也不小,动辄十几首甚至几十首,可知需求旺盛。北宋张公庠《宫词》(其一)云:“北斗回杓欲建寅,宫嫔排备立春时。镌花贴子留题处,只待金銮学士诗。”〔5〕此诗反映出立春帖子词深受宫中嫔妃喜爱的情形;岳珂《宫词一百首》(其八)又谓:“端辰帖子缕黄金,词苑题来禁深。共道万方欣解愠,南风已奏舜鸣琴。”〔6〕此乃端午帖子流行宫中之写照。
为清眉目,兹先择要列举两宋著名文人之端午帖子词中含有“续命缕”之同型意象者如次(大致以作者生年先后为序):
我们在前一节列举了宋代端午诗的两大类型:一是以端午帖子词为代表的公共写作,二是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个体写作。前者运用“续命缕”等意象时,多符合端午民俗之喜庆、辟邪、纳祥、祈愿等主题,故从用典角度言,多属正用。而后者更关注个体的生命感受,即便用到“续命缕”等意象,也多为反用。究其成因,笔者以为与创作场合的不同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民俗学建立伊始,就确立了眼光向下的研究视角,主要关注的是下层社会和民间生活,但实际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对某些民俗的发展与传播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张勃女史就以政治领袖李隆基与民俗事象节日的关系为例,指出今后的民俗学研究在眼光向下的同时,应该眼光适度向上,即在关注民俗于民间运作逻辑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上层、国家政策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重要作用。②其观点颇有启示意义,就本文所讨论的端午帖子词而言,至少上层社会或曰中央政府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趣的是,宋代端午帖子词的主题范式,可说在一定程度上和唐玄宗重视端午民俗有关。其《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之序有云:
律中蕤宾,献酬之象著;火在盛德,文明之义。故以式宴陈诗,上和下畅者也。朕宵衣旰食,辑声教于万方;卜战行师,总兵钤于四海。勤贪日给,忧忘心劳;闻蝉声而悟物变,见槿花而惊候改。……新筒裹练,香芦角黍;恭俭之仪有序,慈惠之意溥洽。讽味黄、老,致息心于真妙;抑扬游、夏,涤烦想于诗书。超然玄览,自足为乐,何止柏枕桃门,验方术于经记;彩花命缕,观问遗于风俗。感婆娑于孝女,悯枯槁之忠臣而已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凡百在会,咸可赋诗。〔9〕
细绎此序,可知玄宗皇帝重视端午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发扬光大端午民俗的两大传统,即个人方面的祈福(如长生)避邪功能与社会伦理方面的忠(以屈原为代表)、孝(以曹娥为代表③)观念;二是确立了节庆宴会诗的创作主题是歌功颂德。这点,玄宗皇帝“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以及当时参与宴会的大臣张说的“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等诗句,便有充分的表现。而前举(参表一)诸两宋端午帖子词,与此“颂上”传统,应该说是一脉相承。三是融合了某些道教因素,虽说具体措施如何,史书阙载,但序中所说“黄、老”、“方术”云云,无疑和道教有莫大的关联,何况道教还是唐王朝的国教呢!
唐玄宗还是我国节日放假制度化的关键人物,其开元七年(719)令首次以比较完整的法律形式规定了相关制度的实施,其后的开元二十五年令又进一步强化了有关条例,赵宋于此,则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日本学者丸山裕美子已做了较为详细的比较,据其研究,无论是唐代的开元七年令、开元二十五年令,还是宋代的天圣令、天丰令,端午节官员都可以休假一天。〔10〕易言之,自唐玄宗开元七年以后,端午就是国家法定的重要节日之一。
据前揭张说、窦叔向有关长命缕的诗句,知自玄宗始便有朝廷在端午日御赐大臣续命缕的做法,按,后来也有赐衣之举,如杜甫《端午日赐衣》曰:“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采结之贶以诗还答》则谓:“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裙映体鲜。”此种措施,在宋代更上升为礼的层面,成了一种制度,所赐物事,内容更丰富,《宋史》对此多有记载,如卷119的“端午粽子”,卷153的端午“时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吴自牧《梦粱录》卷3所记虽为南宋都城临安的端午盛况,却也足资参考,曰:
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兼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所谓经筒、符袋者,盖因《抱朴子》问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灵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带,即此意也。……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11〕
据此,我们特别要注意者有三点:一者端午是普天同乐的节日,此即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帝阁六首》(其二)“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12〕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皇太后阁六首》(其五)“民间风俗疑当共,天上清高定尔无”〔13〕所显示的公共狂欢吧。二者皇帝常常赐予重要官员以端午礼物,如百索彩线(即续命缕)、艾虎之类。三者道教也积极参与了相关的民俗活动。关于这一点,似有多说几句的必要。
宋真宗与唐玄宗一样也是个狂热的道教徒,大中祥符元年他将道教天书及圣祖降世的日子御定为法定节日,如正月三日为天庆节,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节日期间官员放假,诸州建醮断屠,中书、亲王、节度、枢密、三司以下至驸马都尉,则要求他们:“诣长春殿进金缕延寿带、金丝续命缕,上保生寿酒。”并“改御崇德殿,赐百官饮,如圣节仪。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14〕结合胡宿《夫人阁端午帖子》(其八)之“续命由来宜彩缕,辟邪相向佩灵符。夏钧调乐长生酒,岁岁宫中祝圣图”〔15〕,则知真宗赐续命缕与保生酒的举措,其后成了宫中端午节的常态。
关于端午民俗的道教渊源,除了前文所及葛洪之《抱朴子》外前揭诸端午帖子词,“灵符”意象经常与“续命缕”等意象同时出现。此不复赘举。,清人又找出了《西京杂记》,《释名疏证补》卷4释“长命缕”时引其文曰:“取彩丝就北斗星求长命。”〔16〕如果其说不误,则知《正统道藏》所收宋初蜀中道士所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按,二经俱见《道藏》第11册,346页上-349页下,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又,二经篇幅悉短小,尤其是后一部,仅三百来字,无论抄写讲诵,都很适用。展示的北斗保生延命信仰,其源甚古。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部道典的授经主尊是太上老君,而受经对象恰恰是天师张道陵;既然《梦粱录》卷3谓端午节皇宫所赐道教画像是天师像按,项安世《重午饷菜楚俗也,邓抚以诗来谢,次韵答之三首》(其一)“大家朱书亭午时,小家艾人张天师”(《全宋诗》第44册,27322页)、刘克庄《乙卯端午十绝》(其七)“门有艾天师”(同前,第58册,36427页)中的“天师”,正是《梦粱录》卷3所云用菖蒲草之类所雕刻的天师像。,笔者不妨大胆推断,它们极可能就是宫观在端午节中宣讲或赠与信众的道典。事实上,两部道典所宣扬的主旨与诸端午帖子词确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经中“子孙保荣盛”、“长保亨利贞”、“保家保国”之类,与许及之《圣寿阁端午帖子》(其一)之“有德天同寿,无为日更长。每逢端午节,双上万年觞”、其三之“绕臂长生缕,当门五色丝。榴花看结子,叶叶在孙枝”〔17〕的寓意,不正相合么?此外,北宋真宗时著名道士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37引《三洞奉道科》曰:“五月五日,为续命斋。”〔18〕则知道教自唐以来在端午节便行斋法,既然名“续命”,那定会有“续命缕”、“长命丝”等物事之用了。
王钦若奉宋真宗之命撰集的道典《翊圣保德传》卷上,则载有真君所传九种结坛之法,曰:
上三坛则为国家设之:其上曰顺天兴国坛,凡星位三千六百,为普天大醮……其中曰延祚保生坛,凡星位二千四百,为周天大醮,法物仪范降上坛一等;其下曰祈谷福时坛,凡星位一千二百,为罗天大醮。……中三坛则为臣寮设之:其上曰黄延寿坛,凡星位六百四十;其中曰黄臻庆坛,凡星位四百九十;其下曰黄去邪坛,凡星位三百六十……下三坛则为士庶设之:其上曰续命坛,凡星位二百四十;其中曰集福坛,凡星位一百二十;其下曰却灾坛,星位八十一。所用仪范,量有等差。〔19〕
此处坛法虽分三等九品,但每一等中至少有一品的主旨是长生思想,只是称名有别而已,或曰“保生”,或曰“延寿”,或曰“续命”,究其本质,则毫无区别。难怪真宗皇帝对诸王公大臣参加斋醮时要赐予金丝续命缕、保生寿酒之类,是想取得名实相符的奇效吧。
此外,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43指出王钦若奉诏撰《翊圣真君传》:“其间论佛,最为失义,如《翊圣》云‘诸天万灵,仙众梵佛,悉来朝上帝’。夫佛为三界师,为天中尊。……明知天帝所以奉佛也。今传言佛来朝帝,甚为无状。……虽欲尊天而卑佛,适所以诬天而慢佛也。戒之哉!”〔20〕志磐法师护教之情固可理解,但这其实说明了另一更有意义的历史问题,即宋真宋与其大臣们也有融合二教的努力,只是其中心点在于以道统佛罢了。对此,佛教方面并非全是反对的声音,如北宋法演禅师(?-1104)端午上堂时有语录曰:
师云:“急急如律令!”进云:“也待小鬼做个伎俩。”师云:“钟馗吓你。”乃云:“今日端午节,白云有一道神符也,有些小灵验,不敢隐藏,举似诸人。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后圣躬万岁,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县寮常居禄位,三要万民乐业雨顺风调。”〔21〕
此处端午祝愿对象之三等分类,不正表明佛教对前述道教坛法是有所认同的吗?若从字面推断,祝语的主旨可分别对应上坛之“延祚保生”、中坛之“黄臻庆”及下坛之“集福”、“却灾”。而且,“急急如律令”与“钟馗”,同样是道教语词,对此,法演弟子佛果克勤(1063-1135)端午说法时,亦有承用,《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7曰:
上堂云:五月五日天中节,万祟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耳中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咤嚼生铁。敕摄截,急急如律令!〔22〕
克勤把道教的“钟馗”、佛教的“那咤”等同视之,盖二者皆降妖伏魔、驱邪灭鬼之神也。
若追溯佛教重视端午说法的缘由,我们认为最重要有原因有二:一者佛教尤其是密教(密宗)与道教一样,都十分重视信众现实利益的诉求,诸如延命长生、福禄富贵之类,且多以仪式坛法为宣教工具;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萧登福先生的系列专著,如《道教与密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道教术仪与密教典籍》(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等,可参看。另,上文所说对端午等节日放假实行制度化的玄宗皇帝,则对道教、密宗都极为崇信。二者密教经典中也有“续命法”续命法的核心是续命神幡。其法出自药师类经典,用于祈祷药师如来,有延命增寿之效,故称。玄奘法师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即说:“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燃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大正藏》卷14,407页中)而续命神幡的性质其实和续命缕相当,同样有延生、解厄、禳灾等功用。、《续命经》关于佛教方面的《续命经》,今存多为敦煌写本,其思想来源之分析,可参拙撰《〈佛说续命经〉研究》(《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71-79页)。另,道教之续命类经典,篇幅短小者除了上文所说《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外,尚有《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道藏》第1册,874页中),而其本身就是佛、道思想混合的产物。,特别是“五色缕(丝/)”的功用,与“续命缕”完全相同。兹举数例密教经文如下:
1.题为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12曰:
救脱菩萨语阿难言:此诸鬼神别有七千以为眷属,皆悉叉手低头,听佛世尊说是药师璃光如来本愿功德,莫不一时舍鬼神形,得受人身,长得度脱,无众恼患。若人疾急厄难之日,当以五色缕结其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结,令人得福。〔23〕
《灌顶经》卷12,实即《药师经》之异本。此处经文,强调的是五色缕的除厄与福功能。所谓五色缕之五色,据《陀罗尼杂集》卷7,是“青黄赤白黑”。〔24〕其所系部位,最常见者是“臂”与“项”,唐阿地瞿多译《佛说陀罗尼集经》卷4即云:“若罪障重者,用五色缕一咒一结,如是结成一百八结,系病者项,或系臂上,罪障消灭,病即除差。”〔25〕疑端午“续命缕” 系手臂的做法,即源出于此。
2.隋那崛多译《如来方便善巧咒经》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断一切病,当取五色缕结其咒索。……若护自身令安隐者,咒水一百八遍,散于四方,结其界场,取五色缕结咒索带行。〔26〕
此所言“界场”,也就是坛场(道教同之),五色缕之类,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法物(器物)之一。
3.唐一行大师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则曰:
次当作金刚线法。凡作,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清净,令洁净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造漫荼罗亦尔。五如来色者,谓大日佛加持白色,宝幢持赤色,花开敷持黄色,无量寿持绿色,鼓音佛持黑色。阿梨先自取三结,作金刚结,用系左臂护持自身。次一一为诸弟子系臂,如是摄受弟子,则入漫荼罗,是离诸障难也。……五色者,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是故名为修多罗。〔27〕
此则把五色缕在坛场中的重要性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为五色代表的是五如来,是如来五智,是佛法之根本,因此,它可以成办任何事情。
此外,五月五日又是密教炼制药品和驱邪灭蛊最有效的时日之一,《龙树五明论》载:“凡人得之化作大仙药者,五月五日,取牛黄大如雀子,干姜四两,麻八两,黄芩一两,大黄五两,甘草二两。”〔28〕“若人欲作此法时,于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取五色,诸咒一返作一结,如是十返作十结。”〔29〕“五色”者,即五色缕也。综言之,端午时节,若把药、咒及五色缕结合在一起,则密法最有成效。释集成等编宋代曹洞宗高僧释正觉(1091-1157)说《宏智禅师广录》卷4谓:
上堂云:五月五日天中节,百草头上看生杀。甘草黄连自苦甜,人参附子分寒热。熏莸难昧双垂爪,滋味那瞒初偃月。圆明了知心念间,摩诃迦叶能分别。〔30〕
此则说明诸师善知药性。
两宋时期的佛教丛林,一直十分重视端午节。朝廷方面也常利用这一天举行相关法事,《翻译名义集》卷5载:“徽宗皇帝,崇宁三年重午日尝迎请释迦佛牙入内,祈求舍利感应。隔水晶匣,出如雨点,神力如斯,嘉叹何已,因以偈赞。”〔31〕真德秀《皇后阁端午贴子词五首》(其四)则谓:“贝叶新传宝藏经,圣心端为福群生。从今物自无疵疠,安用桐君纪药名。”〔32〕无论迎请佛牙,还是新译佛经,因了端午这一特定的节日气氛,被赋予的政治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另外,寺院端午之情状,在时人诗作中也有所体现,如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曰:“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独携三子出,古访禅祖。”喻良能《端午至太平寺》说:“客里逢端午,僧廊雨气凉。……糁蒲倾美酒,笑入醉中乡。”〔33〕章谦亨《祖教寺》(其二)则谓:“客过端阳欣采艾,僧嫌破衲懒缝针。杯中蒲酒休辞醉,目断青山有远心。”〔34〕从诗意可知,在寺院同样要饮菖蒲酒,酒多是招待俗客之用,僧人自己多用茶,有时也可僧俗共话茶禅之道,如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筵……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全宋诗》第14册,9282页。真是应了曾丰《端午家集》(其一)那句“未能全免俗”的诗啊!而佛教的某些习俗,也可和端午相结合,比如放生。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太皇太后阁六》(其五)即说:“舟楫宣呼招屈处,禽鱼鼓舞放生中。”《全宋诗》第15册,10054页。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两宋王室所用的端午帖子词,则不难发现它们的写作方式其实与佛道两教的续命法、续命斋(坛)一样,都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表现形态的仪式化。
所谓仪式化,其最基本的特征有二:一曰等级制,二曰意象使用的程序化。
兹先说第一点,其突出表现是帖子词的数量一般是与所奉对象的地位成正比,即先上地位高者,数量也多,反之则后上,数量亦逐次减少,此与前引《翊圣保德传》卷上“所用仪范,量有等差”的精神完全一致。比如夏竦端午帖子词,具体分为御阁(皇帝)12首、皇后阁7首、郡王阁、淑妃阁各4首;王《端午内中帖子》分为皇帝阁、太上皇后阁各12首,皇后阁10首,夫人阁9首;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的分布情况是皇帝阁、太皇太后阁、皇太后阁各6首,皇太妃5首,夫人阁4首;周麟之《端午帖子词》则为太皇后阁、皇帝阁各6首,皇后阁5首;崔敦诗《淳熙六年端午帖子词》则是皇帝阁6首、皇后阁5首。诸如此类,不复繁举。而某些帖子词表明:皇家过端午节时似有持斋之举,如夏竦《御阁端午帖子》(其六)说:“太官角黍迎嘉节,上圣斋居袭美祥。金阙鉴观真绪远,永延鸿庆庇多方。”〔35〕晏殊《端午词?升王阁》(其二)则曰:“织组文缯载旧仪,晨朝丹奉天慈。六斋清素来多福,岁岁今辰侍宴私。”〔36〕我们虽不清楚所持斋法是道教还是佛教,但无论哪种斋法,参加仪式的对象,都有等级之分。
次说第二点意象使用的程序化,这主要指端午帖子词使用的民俗意象比较固定和集中,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续命缕等同型意象。比如,夏竦《御阁端午帖子》12首,其中6首用到了此类意象;《皇后阁端午帖子》7首则有4首用之;《郡王阁端午帖子》、《淑妃阁端午帖子》各4首,则分别有2首、1首用之(具体诗句见表一,共13次)。再如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后阁五首》3首用之,《端午帖子?夫人阁五首》则2首用之。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五首》3首用之,真德秀《皇后阁端午帖子词五首》2首用之。夸张点说,诗人们创作端午帖子词时首先想到的民俗意象便是“续命缕”之类,因为它们既可祝愿皇家自然生命的绵长,也可祝福社稷的绵长。
与“续命缕”之类同时出现在端午帖子词而比较集中的是“灵符”类意象(包括金、长生、灵篆、珍符、瑞符等同型意象)。比如,夏竦27首端午帖子中有7首使用了此类意象,胡宿32首中6首用之(8首用“续命缕”类意象),苏轼27首中2首用之(4首用“续命缕”类意象)。有的则把“续命缕”、“灵符”二类意象等而视之,如晏殊16首帖子词有6首同用了两类意象,汪应辰30首中则各有3首用之。更多的情况,则是二类意象对举出现,如表一所列诸诗人,大率如此。但在个体写作中,虽说两类意象各自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对举的次数则少得多(参表三)。
个体写作所体现的情感色彩,则要复杂得多,“颂上”主题比较少见。为了更好地说明相关问题,笔者拟先对同一作家相同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兹举二家为例:
一者晏殊共有16首端午帖子,全是“颂上”之作,无非歌功颂德,庆幸自己生逢太平盛世之类。有趣的是,在同一题材的作品中,他也有1首个体创作《端午作》,曰:“汩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37〕若把它和前引《端午词?升王阁》(其二)比较一下,则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巨大转向。其间“色丝”指“五色丝”,乃用典,据梁吴均撰《续齐谐记》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38〕
显而易见,晏殊诗的立意全据此而来,但对屈原的态度,则有所不恭,语含调侃之意。当然,这在两宋有关屈子的评论中,是较另类和少见的,意虽新而不正也。
二者苏轼共有《端午帖子词》27首,悉作于元三年(1088),所贴之阁分别是皇帝(哲宗)阁、太皇太后阁、皇太后阁、皇太妃阁以及夫人阁,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颂上”之作,仅极少数作品微有讽谏之意,如《皇帝阁六首》(其五)之“扬子江心空百炼,只将无逸鉴兴亡”、《太皇太后阁六首》(其四)之“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39〕其个体写作之《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则曰: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苦。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诗力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本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五月〔40〕,东坡与苏辙兄弟情深,但自熙宁十年(1077)中秋分别之后,期间却有七个端午未能共庆了,故此次筠州(今江西高安)相见,感慨良多。既有相见前急切的期盼之情,也有相见后与家人团圆的至极喜悦,特别是看到三个侄儿迟(字伯充,小字梁)、适(字仲南,小字罗)、远(字叔宽,小字阿虎)都活泼可爱,顿觉此前所受的种种不公、各种不快都烟消云散了。诗中同样用到了“续命缕”、“菖蒲”等端午民俗之意象,这说明作为士大夫的苏氏兄弟也未能免俗,但一“苦”字、一“愍”字,无疑点明了两人的贬谪者身份,由此自然而然地想到历史上最伟大的贬谪诗人屈原,进而要解开心中的疑团,为什么自己的满腔爱国情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诗人此行,除了兄弟相见外,还有访古拜见大愚禅师的目的,想必二人见面之后所讨论的话题,定然涉及了诗人所遇到的种种人生困惑,而且诗人也得到了相当满意的答案(这从“高谈”一词可得到某种推断,而迟、适二人年纪较大,故可把人生哲理相付)。通读全诗,完全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即使有万般苦,也能苦中作乐。
只有个体端午写作的诗人,其相关诗作,则以个性化的情感抒发为特色。如谢逸《端午绝句二首》(其二)云:“病臂懒缠长命缕,破衣羞带赤灵符。樽中有酒不得醉,忆着三闾屈大夫。”虽然也用了“续命缕”、“赤灵符”等民俗意象,但诗人内心感受,绝对不是什么公共狂欢,反而欲醉不能的极度冷漠和孤独。再如马廷鸾《次韵洁堂五日》曰:
故国天中节,吾侪日暮年。愁心菖苦,悲绪彩丝牵。迭雪虚唐赐,熏风绝舜弦。穷山越果,醉摘尚凄然。
马廷鸾是宋末著名的忠臣,为人秉性正直,一生勤政爱民,曾从地方官起家而升到宰相的高位。可惜当时大奸臣贾似道当道,把持朝政,把马视为异见,处处压制他,使之饮恨而退。南宋灭亡之后,马廷鸾拒绝与元合作,体现了遗民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本诗在今昔对比中反思历史,诗人触物(菖蒲、续命彩丝)生情,运用双关(彩丝之“丝”谐音“故国之思”的“思”、菖蒲之“苦”谐义 “心苦”之“苦”)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复国无望的极度无奈和悲凉。
最后,笔者还要补充一点,即两宋民俗诗创作中和端午情形相同者,尚有立春、元日诗等,其公共写作、个体写作所表现出的民俗风貌、思想感情及创作模式都迥然有别,因此,对于民俗诗创作的这种分野而言,两种端午诗是很有代表的,有进一步关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2〕〔3〕〔4〕〔9〕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227,677,1840,26.
〔5〕〔6〕〔8〕〔12〕〔13〕〔15〕〔17〕〔32〕〔33〕〔34〕〔35〕〔36〕〔37〕〔3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257,35403,43959,3809,10054,2129,28400,34856,26953,38798,1813,1956,1956,9591.
〔7〕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73-74.
〔10〕丸山裕美子.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A〕.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C〕.北京:中华书局,2001.365-373.
〔11〕吴自牧.梦粱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39-40.
〔1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80.
〔16〕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4〔M〕.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30.
〔18〕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815.
〔19〕道藏:第32册〔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651.
〔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大藏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Z〕.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卷49:397,卷47:661,卷47:774,卷21:538,卷21:619,卷18:818,卷21:565,卷39:627,卷21:957,卷21:960,卷48:36,卷54:1138.
端午节的诗句或词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不良思想的危害。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1.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文章中出现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话中的白衣冠与传统文化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白衣冠这个词的,这个词语代表着什么呢?”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学们,你们应当知道现在白色一般是和丧事联系在一起的,古代也是一样的,这里的白衣冠代表的是太子和宾客了解荆轲此行凶险,很大的可能不会活着回来,太子和宾客穿着白衣冠表示对荆轲的永别。”教师发现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教师要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琵琶行》为例,诗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句诗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较高官级的官服与诗人所着的官服进行对比,并询问学生:“同学们,这两件官服有什么区别吗?”之后,教师接着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的官服,向学生介绍官服颜色上的讲究,使学生了解古代官服的颜色与官级是紧密相连的,理解诗句中青衫一词体现出的诗人官职低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1.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学前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查找皮影戏表演《水浒传》的视频,并从中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利用皮影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传统文化皮影戏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皮影戏传承上的艰难,提高学生对皮影戏的保护意识。
2.教师要注重利用网络资源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得到了迅速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秀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孔雀东南飞》《战国》等影视电视资源。除了影视电视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歌曲,如,歌曲《一路走来》《父亲》《让爱传出去》等。
3.教师要抓住特定的日期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统节日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以端午节的学习为例,因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教师可以在端午放假前的一个礼拜在班级中开展“寻找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端午相关的资料。为了确保学生搜集的方向,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很多名人与端午相关,请寻找并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请搜集端午节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端午习俗,请同学们找一找对比其中的区别。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采访、查阅书籍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学生搜集好资料后,将资料整理制作成PPT。上课时在学生PPT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4.教师要立足于本土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景点、革命遗迹,在参观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确保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吸收。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注重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王强 单位: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端午节的诗句或词句范文第4篇
食过五月粽,才把寒衣送。
――民谚
国人是最擅长以吃表达纪念的,许多节日与特定的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引出一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节令习俗来,即传统的端午节 。
这个节日是否与屈原有关,至今仍有争议,但无关宏旨,约定俗成是常有的事。宋朝时,朝廷出面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现在流行的芦叶粽子,始兴于明代弘治年间。
其实,粽子的起源要比以上的传说早得多。粽,由 “米”字加“宗”字构成。米,黍米也;《说文》:“宗,尊祖庙也。” 《吕氏春秋》上说得更清楚“仲夏之月……农历登黍,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孔子家语》记载:“夫黍,五谷之长也,郊社宗庙以为上盛。”这里说的是,每年夏至节前,早黍登场,天子舍不得吃,而取它祭祖,象征一年丰收之始。由此推想,当初创造 “粽”字大概以黍米为祭品的缘故吧!
粽眼旁观
小小粽子,品其色香味,也品个中文化韵味。多姿多彩的粽子,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底蕴,粽子文化已成为一种意义隽永、斑斓璀璨的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粽佳句。唐代诗人元稹《表夏十首》有诗道:“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诗中“彩缕碧筠粽,香白玉团”,指的是白粽子。吃的时候撒上白糖或淋上蜂蜜。有时还在粽子里加入果料、果仁。
文学家柳宗元曾在广西柳州做过刺史,他看见当地少数民族在赶集时吃一种“绿荷包饭”,颇感新奇,于是写下《柳州峒氓》一诗,其中有“青箸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赶圩人”之句。赶集人吃的这种“绿荷包饭”便是粽子。
“不独盘中见芦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坡的这首诗说的就是果脯粽子。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青菰粽”指的是艾香粽子。另在《红头十日雨》中有“村墟樱笋闹,节物团粽近”之句。
民间有关粽子的谜语颇多,如:“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向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白白珍珠玉粒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牙)门”。当你品尝粽子的时候,回味一下趣味盎然的粽子谜语,或许会多带给你一份快乐。
皇宫粽艺
一个小小的粽子,不同朝代的皇室就吃出了各自的花样。
唐代韦巨源著《烧尾食单》中有一款名点叫“赐绯含香粽”,即为蜂蜜凉粽。当时韦巨源官居尚书左仆射,宴请唐中宗就有此清凉小吃。“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是吃凉粽子的情形。 这种粽子包法奇异,是将糯米洗净泡涨后,装进用粗白布缝制的顶尖底大的袋子里,扎紧袋口,放入锅里用水煮熟。吃时退掉布袋,便是一个塔形的大粽子。用丝线把粽子勒切成小薄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和糖玫瑰或桂花酱即可。蜂蜜凉粽,看上去白莹如玉,吃起来筋软凉甜。炎夏食用,清凉解暑,别有风味。蜂蜜凉粽勾出了唐中宗的馋虫,被列为宫廷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
端午节,唐玄宗在宫中吃了 “九子粽”,龙颜大悦,欣然赋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并用九种颜色丝线扎成,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唐代诗人温庭筠“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说的就是九子粽;这种粽式一直流传到清代,当时诗人吴曼云写赞美九子粽诗曰:“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在民间,“九子粽”常作为母亲送给出嫁女儿、婆婆送给儿媳的礼品,寓意多生贵子。
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说到,玄宗将粽子当作游戏的道具。宫中每到端午节,将粽子和粉团贮于金盘中,嫔妃站在远处架箭射这粉团粽子,中者方可得食。
大约从明宣宗朱瞻基起,每逢端午时,要在午门外设宴,赐文武大臣吃粽子,并与百官同乐,观龙舟竞渡。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始,清代宫廷就有端阳节食粽子的习惯。高丽米就作为贡品进贡宫廷,专为端阳节包粽子用。未入主中原以前,满族旧俗是在端阳节食椴木饽饽,并用来祭神。椴木是生长在东北的落叶乔木,春季发芽,叶阔如掌。端阳节时用椴木叶包黏高粱米与小豆泥,上屉蒸熟有椴叶的清香。满族食椴木饽饽风俗与中原地区食糯米粽子很相似,只因所用原料受地域限制,才出现了黏高粱米与糯米,椴木叶与苇叶的区别。如坤宁宫祭神时,就有粽子和椴木饽饽同时出现在供桌上,在清宫词中也有“角黍犹沿椴木名”之句。
康熙时,清宫端午节用“高丽米粽”供佛,康熙帝还用高丽米粽赏赐文武大臣。《养吉斋丛录》就记有南书房翰林查慎行得到皇帝赏赐的高丽米粽。
到乾隆年间,宫廷过端午节,吃棕子、赏粽子、供粽子,用量已达到惊人的地步。据乾隆朝御茶膳房档案记载,清宫自五月初一起,宫内帝、后、妃、嫔的膳桌上就开始摆粽子和粽方。攒盘粽子每一品18个,每粽方为200个粽子。仅乾隆皇帝膳桌上就摆出“早晚膳攒盘粽子二品”。就是说,早晚膳备用摆出同样的粽子。宫内后妃也如皇帝饮膳之俗,每日摆出粽子方。到初五端阳节这一天,宫内用粽子达到高潮。初五日早膳,“伺候万岁爷攒盘粽子一品,额食一桌,饽饽四桌,奶皮八盘(一桌),肉八盘(一桌),粽子八盘一桌,粽子二方。”晚膳时,“伺候万岁爷攒盘粽子一品,粽子四盘一桌,配奶皮敖尔布哈四盘一桌,粽子两方。”档案中还记载了“此五日(初一至初五)万岁爷用膳甚用攒盘粽子十盘,每盘十八个,粽子四方,每方二百个,粽子十六盘,每盘二十二个。”也就是说,乾隆帝在这一年的端阳节里共用了粽子1332个。御膳茶房为制这些粽子,共用糯米1373斤9两,白糖577斤,奶油94斤,香油63斤6两,澄沙28斤8两,蜂蜜33斤4两,核桃仁435斤11两,晒干枣17斤8两,松仁8斤7两,栗子12斤,黑葡萄8斤2两。仅包粽子用的细麻绳就达18斤。
端午节的诗句或词句范文第5篇
《游子吟》是_代大诗人_在他_岁那年写的_,意恐_、谁言_、寸草和春晖分别是_的意思,表达了_的思想感情;。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和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小学下学期复习知识归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小学下学期复习知识归纳一
一、生字
1、报听写(能正确写出拼音和汉字)
树梢 赤脚 使劲 妹妹 发射 兴奋 短粗 咬嘴 本领 碰巧 脱下 强大 这些 船夫 难受
挂帆 推举 奖品 一对翅膀 自由 蜻蜓 蜜蜂 生怕 天长日久 坚硬 爬行 狐假虎威 寻找
反抗 胆子 松开 爪子 威风 借书 吓跑 东张西望 大摇大摆 摇头摆尾 神气活现
2、注音(能正确读出拼音)
糟糕 辫子 嘴唇 催促 蜗牛 甩下 蝴蝶 冠军 唯恐 勉强 窜过 狡猾 骨碌 扯着嗓子 百兽 违抗 走一趟 朝着 纳闷
3、笔顺(能正确写出笔顺) 射 短 受 推 怕 翅 虎 威
4、偏旁部首(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能找出3个以此为偏旁的字) 身 矢 支 口 米 虫 走
5、多音字组词(能正确写出两种不同读音并组词) 强 朝 一 背 倒 重 行
6、相近字组词(能分辨出两个字的不同并组词)
稍( ) 推( ) 些( ) 怕( ) 夫( ) 胆( ) 借( ) 爪( ) 脱( )
消( ) 谁( ) 此( ) 拍( ) 天( ) 担( ) 腊( ) 瓜( ) 说( )
悄( ) 难( ) 饺( ) 柏( ) 蜻( ) 受( ) 木( ) 射( ) 各( )
咬( ) 青( ) 爱( ) 本( ) 谢( ) 条( )
吹( ) 列( ) 挂( ) 蜂( ) 清( ) 坚( ) 违( ) 借( ) 威( )
次( ) 烈( ) 蛙( ) 峰( ) 竖( ) 伟( ) 错( ) 成( )
7、加偏旁组词 兑 ( ) 虽 ( ) 圭 ( ) 隹 ( ) 白 ( ) 寸 ( ) 羽 ( )
旁 ( ) 青 ( ) 蜂 ( )
8、扩词(能组出至少3个词语) 劲 短 粗 拍 威 寻 抗 假 恶 吓 爪
二、背诵
1、课文5和练习3读读背背。
2、按课文内容填空(挖去课文和读读背背中的生字填空)
例:跋( )涉( ) 餐( )饮露 ( ) ( ) ( ) ( ) 赏( )悦( ) ( )信( )疑
三、运用
1、造句(会造出完整的句子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①……觉得…… ②……接受…… ③……碰巧…… ④……坚硬……
2、形容词与动词的恰当搭配
例1:茂密的 翅膀 慢慢地 飞翔 例2:( )的太阳 ( )的夜空
狡猾的 光线 自由地 喊叫 ( )的海洋 ( )的外衣
有力的 森林 飞快地 前进 ( )的眼睛 ( )的花朵
强烈的 狐狸 高兴地 爬行 ( )的奖杯 ( )的外壳
4、理解词意
例1分辨词语:“唯恐”和“生怕” 意思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例2根据意思写词语:①远远地超在前面。( ) ②形容非常称心如意的样子。( )
例3解释字词:狐假虎威的假、威分别是 的意思,整个成语是 意思
5、近义词
寻( ) 使劲( ) 本领( ) 简单( ) 快乐( ) 水淋淋( ) 发射( )
希望( ) 欢喜( ) 正巧( ) 得意( ) 惊讶( )
6、反义词
水淋淋( ) 兴奋( ) 小心( ) 长( ) 细( ) 经常( ) 柔软( )
短粗( ) 难受( ) 骄傲( ) 容易( )
7、《谁的本领大》和《蜗牛的奖杯》分别告诉我们 的道理。
8、说话
①课文6、7、8复述
②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书上第44页)
③练习3口语交际——学会劝阻(书上第51页)
小学下学期复习知识归纳二
一、生字
1、报听写(能正确写出拼音和汉字)
恩情 补救 针线 几根 抚摸 注视 报答 迟归 寸草心
永远 湿润 叹气 含泪 善良 因为 恨不得 对付 告别
习武练功 转眼间 心切 方便 遥远 野果 充足 不在乎
孝心 仙人 打败 凶恶 感觉 激动 日思夜想 名字 征兵文书
父亲 年老多病 弟弟 胜利 从军 将士 紧急 年老多病 英勇善战 说服
2、注音(能正确读出拼音)
孟郊 缝补 沐浴 铭记 慈爱 光辉 著名 心狠手辣 拳头 盛夏酷暑 腰酸背疼 浑身 增添
深涧 捧起 血痕 斧头 轰隆 朝廷 年龄 女扮男装 战袍 渡黄河 燕山 赫赫战功 将军
3、笔顺(能正确写出笔顺) 寸 永 良 武 切 凶
4、偏旁部首(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能找出2个以此为偏旁的字) 刀 疒 廴 广 舌 牛 扌 寸 亻 彳
5、多音字组词(能正确写出所有不同读音并组词) 燕 将 华 便 恶 假 闷 骨 缝 累(3个)
6、相近字组词(能分辨出两个字的不同并组词)
狠( ) 跟( ) 很( ) 充( ) 孝( ) 胸( ) 便( ) 名( ) 仙( )
恨( ) 根( ) 良( ) 冲( ) 教( ) 凶( ) 硬( ) 明( ) 鲜( )
摇( ) 恩( ) 伸( ) 补( ) 摸( ) 针( ) 视( ) 归( ) 该( )
遥( ) 思( ) 神( ) 扑( ) 漠( ) 什( ) 现( ) 旧( ) 孩( )
7、加偏旁组词(能加上至少2个偏旁) 良 ( ) 主 ( ) 包 ( ) 苗 ( ) 青 ( )
8、扩词(能组出至少5个词语) 报 利
二、背诵
1、《游子吟》、第12课和练习4读读背背。
2、按课文内容填空(挖去课文和读读背背中的生字填空)
例:( )( )( )辣 ( )( )( )月 ( )( )酷暑 ( )( )贪( ) 习( )( ) ( )
( )耸( )( ) ( )扮( )( ) ( )( )私( ) ( )伦( )( )其( )( )( )
三、运用
1、造词(能写出至少3个词语) AABB、ABAB、ABCC型 描写春天、心情、动作的词
2、造句(会造出完整的句子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忙着…… 一……就…… ……帮助……
3、《游子吟》是_代大诗人_在他_岁那年写的_,意恐_、谁言_、寸草和春晖分别是_的意思,表达了_的思想感情;。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和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5、近义词 想念( ) 著名( ) 焦急( ) 忘怀( )
6、反义词 失败( ) 增添( ) 难过( ) 善良( )
7、填动词 ( )战袍 ( )骏马 ( )黄河 ( )燕山 ( )军装 ( )长绳 ( )篮球
9、说话①课文10、11复述
②“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书上第62页)
10、写话①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书上第66页)
②练习4说说写写——可爱的动物(书上第69页)
小学下学期复习知识归纳三
第一单元
一、生字
1、报听写(能正确写出拼音和汉字)
饺子 拜年 扫墓 踏青 端午 团圆 月饼 碧绿 秀峰 倒影 象鼻 骆驼
笔架 画廊 松柏 杨柳 桌椅 秧苗 竹篮 茶叶 菠萝 晒太阳 瞄准 冻结
2、注音(能正确读出拼音)
榕树 竹筏 筷子 晾晒 冻结
3、笔顺(能正确写出笔顺)
拜 饼 墓 廊 鼻 影 杨 柳 秧 萝 篮 冻 晒 瞄
4、偏旁部首(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能找出3个以此为偏旁的字)
手 木 禾 艹 ? 日 目 冫 氵 饣 足 马
5、多音字组词(能正确写出两种不同读音并组词)
结 好 觉
6、相近字组词(能分辨出两个字的不同并组词)
晴( ) 园( ) 箩( ) 蓝( ) 瞄( )
睛( ) 圆( ) 萝( ) 篮( ) 描( )
7、加偏旁组词
交 ( ) 令 ( ) 每 ( ) 西 ( ) 吉 ( ) 人 ( )
二、背诵
(一)识字1、2、3、4
练习1读读背背。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奶奶家(拜年),一块儿吃(饺子)。
2、清明节,人们到郊外去(扫墓)、(踏青)。(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人们合家(团圆),一块儿吃(月饼)。
3、春天到了,(柳树 )发芽了。
秋天到了,( 稻谷)成熟了。
冬天到了,(松柏)还是那么绿。
教室里的(桌椅)排得很整齐。
4、(长江)、(黄河 )是我们的母亲河。 冬天,北方非常(寒冷),是一片(冰雪 )的世界.。 射击运动员(瞄准)靶子,射出子弹。(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黄河 )是我国第二长河。
5、暑假,妈妈带我去桂林玩,那里有(秀峰)(碧水),景色宜人,特别是(象鼻)山和(骆驼)山游人更是络绎不绝。
6、(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 )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重阳、除夕)。
7、部首查字法,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的方法来提取。
8、秋天到了,金黄金黄的(稻谷)成熟了。
9、爷爷的手真巧,他会用竹子编(箩筐)和(竹篮),还会用木头做(桌椅 )。(菠萝)是我最爱吃的水果。它又叫(凤梨)。
10、地里长满了(庄稼 )。吃饭时,我们要用(筷子)。
11、昆明四季都是(温暖)如春。我站在山顶,(眺望)着远方。
(三)、对照默写《汉语字母表》的大小写字母(注:音序指大写字母、音节指去掉声调的拼音)。
三、运用
1、造句
中秋……
踏青……
比喻句(注:不仅能造出比喻句,还要能分辨出比喻句的真假)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注:区分农历和阳历日期)
例1填空:___到了,家家户户吃___,还去___。
例2连线: 春节 吃月饼
端午节 猜灯谜
中秋节 去拜年
元宵节 吃粽子
清明节 扫墓
国庆节 升国旗
划龙舟
例3写日期: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元宵节
教师节 国庆节 儿童节 妇女节 劳动节
4、量词
一( )龙舟 一( )笔架 一( )茶叶
一( )筷子 一( )桌子 一( )月饼 一( )小河
一( )山峰 一( )饺子 一( )秧苗
一( )大雪 一( )铅笔 一( )红旗 一( )台灯
5、识字3和识字4看到图片或象形字,能写出它所表示的偏旁。
6、找出不同类的词
例:①东海 黄河 长江 西湖 碧水
②眼睛 身体 鼻子 嘴巴 耳朵
③松树 柏树 木材 杨树 柳树
④书桌 椅子 教室 黑板 讲台
⑤粽子 饺子 月饼 面粉
⑥儿童节 元旦 教师节 踏青
⑦长江 黄河 河流 东海
⑧月季 茶叶 兰花 腊梅
7、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非独体字(注:找部首的方法: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
8、整理句子,并加标点符号
例:很 天空的 迷人 彩云 西边
9、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山峰 ( )的月饼 ( )的秧苗
( )的画廊 ( )的筷子 ( )的天空
( )的太阳 ( )的马路 ( )的雪花
( )的冬天 ( )的松柏 ( )的大海
10、说话 练习1口语交际——说话要注意姿势
小学下学期复习知识归纳四
一、生字
1、报听写(能正确写出拼音和汉字)
乃发生 伴随 潜入 湿润 细无声 知晓 冬眠 蚕姑娘 桑叶 破旧 交换 肥胖 盖房
一声不响 海湾 绕道 缓慢地流 清清的水 倒映 好像 灿烂 朝阳 绿油油 山坡 不时
桃花 鲜艳的红领巾 白杨树 祝贺 歌唱 可爱 希望 健康 丰满 勇敢 敬爱
2、注音(能正确读出拼音)
感觉 啼叫 蚕卵 衣裳 又黄又瘦 茧子 蛾姑娘 飞翔
3、笔顺(能正确写出笔顺) 乃 晓 随 换 桑 绕 朝 湾 艳 健 爱
4、偏旁部首(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能找出1个以此为偏旁的字) 色 贝 亻 攵 纟
5、多音字组词 觉 少 长
6、相近字组词(能分辨出两个字的不同并组词)
及( ) 红( ) 弯( ) 绕( ) 缓( ) 像( ) 破( ) 替( ) 生( )
乃( ) 细( ) 湾( ) 晓( ) 暖( ) 象( ) 坡( ) 潜( ) 声( )
想( ) 胖( ) 床( ) 旧( ) 青( ) 坐( ) 令( ) 冻( )
响( ) 伴( ) 庆( ) 就( ) 清( ) 座( ) 冷( ) 练( )
7、加偏旁组词 丰 ( ) 加 ( ) 建 ( ) 隶 ( )
8、扩词(能组出至少3个词语) 细 晓 眠 随 潜 落 绕 映 朝 爱 祝 康 响
二、背诵
1、课文1、2、3、4和练习2读读背背。
2、按课文内容填空(挖去课文和读读背背中的生字填空)
例:( )( )盛( ) 争( )( )( ) ( )( )缤纷 ( )( )俱( )
3、除《春雨》和《春晓》外,再搜集并背诵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三、运用
1、造词(能写出至少3个词语) 又 又 ABB型 来 去 AABB型
2、造句 一起……
3、《春雨》是 代大诗人 写的,乃、随、细、时节、当和润物分别是 的意思,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春晓》是 代大诗人 写的,眠、晓、闻、啼鸟和知多少分别是 的意思,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结合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和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4、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注:独体字的查字按起笔的笔画归入)。
5、近义词 美丽( ) 衣裳( ) 慢慢( ) 祝贺( ) 快乐( ) 敬爱( )
6、反义词 醒( ) 瘦( ) 黑( ) 新( ) 脱下( ) 暖( ) 吃( )
7、量词
一( )农田 一( )水缸 一( )乌鸦 一( )石桥 一( )鱼儿 一( )笑声 一( )木棍
一( )村庄 一( )树林 一( )姑娘 一( )老师 一( )桑叶 一( )新房 一( )毛巾
8、合并句子
例:蚕姑娘脱下旧衣裳。 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 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老师走进教室。 老师来到我身旁。
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 猴子爬到高竿的顶上。
9、给名词和动词加上合适的形容词(注: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
例:①( )村子前面有一条( )的小河。( )河水绕着村子( )流着,倒映着桥、树和山。
②村子后面是一片( )农田。田边开满了( )桃花,好像一片( )朝霞。
③我们在学校有着( ) 时光,在这里我们能( )成长。
④在( )节日里,我们穿着( )衣裳,戴着( )红领巾,到处回荡着我们( )的笑声。
⑤我( )观察着大自然:天空中有( )小鸟在 ( )飞翔,路边( )白杨树( )响。
⑥我拥有( )理想,长大了做一名( )老师。
10、说话
①介绍自己的家乡(书上第26页)
上一篇:电子烟和普通烟哪个危害更大?
下一篇:推荐给穷人买的5辆车,好开又皮实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