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在一个阴冷的雨夜,离家出走,客死他乡,凶手是这个男人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31
手机版

  1910年10月,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一辆马车孤独地行进在俄罗斯乡间泥泞的小路上。马车里坐着一个老人,他表情复杂,不时留恋地回头张望。周围很安静,只有唰唰的雨声和着马车轮子碾过泥水的咕噜声…11月7日,在一个简陋的乡间小站上,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凄惨地病逝了。一颗伟大的灵魂安息了。很多年以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这位老人写了传记,传记的开头这样写道:“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他是颗抚慰人间的巨星……”这颗巨星就是举世闻名的俄国现实主义批判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28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世袭的贵族家庭。他的母亲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远亲,从小家里就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氛。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就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0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在这里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后开始在自家的领地上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尝试。1851年他加入了高加索军队服役并开始写作。服役期间还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也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1855年,他退役后来到彼得堡并发表了处女作一自传体小说《童年》,正式进入文学界。随后他陆续发表了《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少年》(1857)、《琉森》(1857)、《三死》、《家庭幸福》等中短篇小说。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俄罗斯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俄罗斯在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描绘出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其中对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的描写,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的斗争精神,探讨了俄国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形象鲜活而饱满。罗曼·罗兰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1877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并因此获得了“艺术之神”的称号。1899年,他又完成了另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长篇小说《复活》。

  一个如此声名显赫、德高望重的大作家,为什么会在暮年时分产生出年轻人才有的冲动,离家出走呢?为什么在和自己的妻子相濡以沫48年之后,又毅然决然地和她分手?如果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一定会认为是他的妻子有问题。事实上,有很多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托尔斯泰的离家出走和客死他乡,他的妻子索非亚应该负主要的责任。

  索非亚与托尔斯泰1862年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并一度被俄国文坛传为佳话。但托尔斯泰进入老年后,不仅在思想上更执著于自己的认识,而且在行动上予以积极的配合。他为了真正做到“贫民化”,解散了自己的庄园,把财产分给穷人,索非亚由此与他发生了矛盾。1910年夏天,托尔斯秦又背着家人立了一份遗嘱,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在他死后,将他所有的著作交给大众无偿出版。索非亚因为遗嘱问题与丈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托尔斯泰在一个阴冷的雨夜,离家出走,客死他乡。

  事情真的如此简单么?以托尔斯泰和索非亚的感情,虽然后来他们在思想上不能始终保持一致,但毕竟相濡以沫多年,而且在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前他还对妻子说过“我觉得没有你我根本不能活下去”的话,由此看来,夫妻感情不和并不是托翁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托尔斯泰晚年的悲剧是一个名叫切尔特科夫的一手制造的,没有他的推波助澜,托翁不会如此凄凉地离开人世。

  切尔特科夫何许人也?他是沙皇禁卫军的一名退伍军官,出身于贵族家庭,虽然肚子里并没有多少墨水,但由于长期浸淫在贵族圈子里,掌握了一套见机行事、夸夸其谈的本领,尤其擅长吹捧奉承、投人所好。并常常装出一个辩证学家的样子,把一种他认为合适的理论引向极端。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往往能迷惑住一些人。并一直靠坑蒙拐骗混迹于上流社会中。恰好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的一段时期里,正经历着思想上的巨大转变,他的那种特殊的社会观和宗教观,使他原来的朋友不能够理解,家人与他也时常发生冲突。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和沙皇当局都对他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就连科学界和宗教界也对他发出责难之声。托尔斯泰感到很孤立。切尔特科夫乘虚而入并很快取得了托尔斯泰的信任。

  其实切尔特科夫接近托尔斯泰的原因并非想利用作家的名气为自己贴金,而是他早就惦记上了这位世界文豪那笔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切尔特科夫就利用自己对心灵孤独的托尔斯泰的特殊影响,处心积虑地离间破坏托尔斯泰同索非亚以及她的子女的关系。他利用托尔斯泰“放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想出了一个“非版权所有”的坏招,让托尔斯泰立下遗嘱,将托翁所有文稿、著作、信件等全由其小女儿继承并移交给切尔特科夫出版,由此引发了托翁与妻子的不和。也使索非亚对切尔特科夫极其反感。她曾经所过:“我的一切不幸都是从切尔特科夫来访开始的。”而切尔特科夫也在托翁面前说尽了索非亚的坏话:“要是我有像你这样的妻子,我早就逃到美洲去了,或者自杀了。”

  由于他的挑唆搅和,终于使得托翁夫妻失和,母女反目,家里成为了一触即发的火药厂,随时随地都会有争吵爆发。处在这种不能止息的斗争旋涡中,为了求得环境的安宁和心境的平衡,在老人看来,似乎只有离家出走,到俄罗斯广阔的原野里去求得一席婳身之地,才是惟一的出路了。

  其实,真正促使托尔斯泰出走的原因是他无法承受自己思想上的巨大矛盾为自己带来的痛苦。早在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他就受赫尔岑、狄更斯、普鲁东等人的影响,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到了晚年,托尔斯泰更是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广大普通群众,特别是那些终日操劳的农民生活环境之间有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他感到不安、优虑,以至陷入不能自制的内心痛苦之中。最终导致他以出走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内心的宁静,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对自己极端不满。我正朝着死的深渊滑下去、滑下去,感到自己几乎没有力量停下来。可我不愿意死,而愿意永生,热爱永生。”

  高尔基说过,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个世界的财富。我们失去了这笔财富,因为奸佞的小人。

  举报/反馈

上一篇:盲探 (1 / 2)
下一篇:为什么胡兰成在千帆过尽之后能够和佘爱珍长相厮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