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至死是少年”,其实是一场「骗局」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4-04
手机版

  文?| MISS蔷薇

  我们总说,无论男人的外表现得多么沉稳多么坚强,但骨子里始终是个少年,住着一个童心未泯的小男孩。

  可一位名叫莎莎的女孩,结了婚,当了妈后却发现,“男人至死是少年”不过是一场「骗局」。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跟着点妈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吧。

  消失的“老公”

  网友莎莎和老公通过相亲认识,婚后没多久就生下了儿子,婆婆很快过来帮忙。

  虽然有些小摩擦,但婆媳相处得还算融洽,婆婆不仅帮她很好地照顾孩子,也几乎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

  莎莎则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之中。

  直到春节前夕,在新冠感染高峰中,婆婆身体抱恙,只能回家养病,而莎莎的父母也都在康复过程中,无力支持,家里只剩下莎莎一家三口。

  事情一下子多了很多,除了带娃,还有洗衣、做饭、备年货等各种琐事,平时还得上班。

  莎莎累得够呛。

  这个时候,她突然发现:老公根本靠不住。

  家务做不好也就算了,当爹快一年了,连给儿子换衣服和尿布都不怎么熟练,几乎都得莎莎亲力亲为。

  每天借口加班很晚才回家,到家要么就是打游戏、刷抖音,要么就是倒头大睡,啥都不管。

  自从生娃之后,莎莎印象中和老公都没说过几句话。

  有时娃闹腾得厉害,莎莎整宿烦躁不安,或者和婆婆有了一些小争执,心里委屈,想找机会和老公聊聊天、诉下苦,可都被不痛不痒地敷衍了过去:

  “都这样,忍忍就过去啦”;

  “我上班好累,先睡了”;

  “明早还要出差,不说了”。

  “老公”这个人,在莎莎眼里和心里,似乎早就“隐形”了。

  而矛盾的彻底爆发,正是在过年期间。

  一天晚上,儿子突然发起了高烧,莎莎怀疑感染了新冠,非常担心和着急。可老公却不在身边——他去参加同学聚会,还没回家。

  莎莎疯狂拨打老公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最终传来刺耳的那句:对不起,您所拨打的客户已关机……

  已经一个人忙里忙外操劳了一个春节的莎莎,在那一刻陷入巨大的绝望,心灰意冷地穿上外套,疲惫不堪地抱着儿子,独自打车去了医院。

  虽然到后半夜老公赶了过来,也做了一些解释:被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灌了些酒,没注意手机,后来没电关机了。

  但莎莎已升起了离婚的念头。

  “隐形”的背后

  丈夫在家庭中的“隐形”,让妻子陷入情感无回应、带娃无队友、生活无搭档的苦恼之中,一些情绪激烈的女性甚至喊出了“去父留子”的口号。

  作为“缺位”关系的主要承受方,妻子所面临的艰难和无助,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情绪,旁人可能很难感同身受。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丈夫的“隐形”呢?

  首先,与男性的心智成熟度有一定关系。

  大部分男性对于成为“丈夫”、“父亲”并没有充分的角色转换意识,只是按部就班地顺着人生节奏或社会标准恋爱、结婚、生子。

  被青春情结和英雄情结包裹着的男人,内心依然渴望纵情声色、自由自在,也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所谓的“男人至死是少年”。

  在这种心态之下,家庭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像一座束缚的牢笼,而“丈夫”、“父亲”这些角色,更是一种羁绊。

  只要把家里的琐事甩给女人,就可以躲开这一层压力,继续保持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意象”。

  在潜意识里,那些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东西,只会削弱“英雄气概”,把自己从“少年”变成“中年”,让人感觉老去。

  因此,他们甚至是有些不屑、厌烦与排斥的。

  就像莎莎的老公,在妻子需要的时候,很少为她提供情感支持,也几乎没有主动参与过育儿的工作。

  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工作,或者呼朋唤友地搞聚会,家仅仅是一个休息的场所。

  还有一些男人,甚至通过出轨等方式,在情人身上去寻找永恒的青春感和少年感。

  但是,在责任的驱使之下,他们又得参与到家庭中去,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贡献了力量。

  此时,来自社会的期待和规训,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赚钱。

  在“商品化”的社会文化引导之下,男人的价值似乎就在于会赚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用钱购买房子、车子、西装和洋酒,甚至是购买尊严、爱情、自由和希望。

  同样的,现在也可以用钱来购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于是他们形成了一种“自我工具化”的观念:只要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我就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莎莎的老公也是如此。

  他从不认为自己“不负责任”,相反,在与莎莎的多次争吵中,他都愤愤地提及:

  “我辛辛苦苦赚钱养家,钱一分不少地全部交给你,作为丈夫和父亲,我做得够好了。”

  这种价值导向,其实是对于父爱秩序的一种摧残,似乎男人能留给家庭的、留给孩子的,除了钱,再无其他。

  但也同时成了男人自我合理化的抓手:我已经是一台合格的ATM机了,请你也做好分内的事情,别给我找麻烦。

  最后,是夫妻关系的位置变化。

  过年期间,我遇到的一个大约30多岁的专车司机,他的主业是一家物流公司的主管,收入并不低。

  聊到出来跑车的原因,他无奈地笑笑:“老婆刚生了二胎,根本不理我,在家待着无聊,所以出来透透气,顺便多赚点钱。”

  我说:“总能搭把手吧,比如洗洗尿布,带带孩子之类。”

  他回答:“我也干不来那些,况且家里有人帮忙。”

  并且感慨:“还是二人世界好啊,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压根不需要老公了。”

  都说孩子出生以后,是夫妻关系最脆弱的时候。

  出于母性本能,女人的精力大部分会集中在养育孩子上,与孩子的链接无限增强,相对与丈夫的情感链接削弱。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丈夫的参与,慢慢地会调整到一个正常的次序,即夫妻关系重回到亲子关系之前,成为一个家庭最核心、最首要的关系。

  可是,如果丈夫不能很好理解这一点,又无法为妻子提供足够的共情与支持,妻子就可能在巨大的孤独和失望之中,将精力持续投注于亲子关系之中,企图用孩子来取代“丈夫”的位置。

  我想,专车司机口中的“老婆根本不理我”、“不需要我”,可能正是因为妻子已经产生了一些情绪,只是他没有觉察到罢了。

  他持续感受到的,只是在家中的不被需要和存在感缺失,而为了缓解自恋受损,只好从家中“隐形”,到外面去寻找“价值”。

  可一旦亲子关系完全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这个家庭的结构就错乱了,也失去了幸福的基础。

  可能的方案

  在神话故事《奥德赛》中,尤利西斯也是一个拥有英雄梦、少年梦、不死梦的男人,一颗不安分的心流浪于五湖四海。

  而他最终却选择回归家庭,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丈夫、好父亲。

  这个过程里,他自己、妻子和儿子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最终成就了他了成长。

  这个故事的隐喻,或许对于召唤“隐形伴侣”的回归,有一些启发。

  ①对个人议题的修正。

  “英雄情结”和“青春情结”的修通,是一个男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如果仅仅把“英雄”理解为外部世界的成功,而不认为支持妻子、共同育儿,同样是一件充满“英雄气概”的事情,那么男人是无法安心回归的。

  而事实上,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无论从难度还是从意义上来说,都远在外部成就之上,对于男人而言,就是一趟名副其实的“英雄之旅”。

  “青春情结”的核心是激情与自由。

  自从男人踏入婚姻,成为丈夫和父亲那一刻开始,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由,甘愿被妻儿控制和束缚。

  取而代之的,是扛起家庭经营与传承的重任。

  正如尤利西斯克服了他的英雄情结,从胜利的战场迈上回家之旅,而不再渴望获得更大的胜利;也克服了青春情结,把那些饮酒作乐的人彻底赶出家庭,而不再渴望纵情声色犬马。

  这是回归的第一步。

  ②去“工具化”。

  让男人不再“自我工具化”的最好办法,是让他回到关系中来感受价值。

  比如,女人不再对家中事务和育儿工作大包大揽,而是充分向男人表达需要,并合理地分配一些工作,引导他进入角色。

  当男人能够在夫妻关系之中,感受到妻子对他的尊重、依恋和期待,能够在亲子关系之中,感受到孩子对他的依赖、思念和爱,他可能会被关系所滋养,进而领悟到:

  原来,并非除了给钱,自己就毫无价值;也并非给了钱,自己就万事大吉。

  “丈夫”和“父亲”这两个角色,能够赋予生命更浓重的色彩,也让他在关系中,重新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度。

  由此,他便不会再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冷冰冰的“提款工具”。

  正如尤利西斯的妻子对丈夫坚定不渝的等待,儿子对父亲执着的认同与寻找,这些都让尤利西斯感受到了来自关系的强大召唤。

  也成为他回归的重要原因。

  ③强化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基石,必须要置于首位。

  虽然孩子确实要分走母亲很大一部分的精力,但如能关注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加强与丈夫的情感链接,这个基石就不会动摇。

  比如,像上文中提到的,引导丈夫加入育儿的工作,一起分享和交流情感与心得;或者,借助一些外部资源,比如育儿嫂、保姆等,暂时腾出二人世界,共享亲密时光。

  只要把丈夫的位置留出来,而不是让孩子取代,“缺位”就还有归位的可能。

  否则,丈夫就可能成为婚姻中永恒的、飘忽不定的“幽灵”。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

  最为相似的一点,就是有着互相扶持、互知冷暖的夫妻关系,共同构建一座坚固的堡垒。

  愿大家能和身边的队友携手成长为足够成熟的伴侣,共同生活在这样的一座幸福的堡垒之中。

上一篇:读者称赞《离婚后,盛先生每天晚上哭唧唧》为何能在线拯救书荒人的心
下一篇:短视频直播推动乡村体育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