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该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先说为什么绝不能学特朗普,再聊中国记者该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特朗普搞舆论传播,一共4个套路。我们千万不能学前三个!但要学最后一个。

  500套路1:起外号,让你有理说不清

  先说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小学时有个同学,长得有点磕碜,人送外号“马猴”。一次上课,旁边同学突然喊他:“马猴!老师叫你回答问题呢。”全班哄堂大笑。眼看课堂失控,老师怒吼:“别笑了!起外号的同学,你太过分了,不能人家长得像什么,你就给人家起什么外号吧?下课来办公室找我!”

  500看到了吧:一旦被起了外号,并进入主流舆论,即使起外号的人被批评,那个被起外号的人,也再难甩掉外号带来的含义,哪怕这个含义是错的。

  对中国人来说,特朗普最气人的例子,就是把新冠叫“中国病毒”。你看CNN等美媒,是不是跟那位老师一样:“特朗普,你太过分了,不能因为病毒是从中国来的,就叫‘中国病毒’吧?这是种族歧视。”

  虽然美媒骂特朗普,但外号的含义——“病毒来自中国”,却进入了美国主流舆论!此后,即使是CNN等反特朗普媒体,也在无端炒作“中国制造病毒论”。

  500特朗普在总统讲话稿中,故意把“新冠病毒”划掉,改成“中国病毒”

  此乃特朗普传播力第一大套路:起外号,让你有理说不清。

  他给拜登起外号“瞌睡乔”、给佩洛西起外号“疯狂南希”、给希拉里起外号“骗子希拉里”,都是同理。

  500特朗普给拜登起外号“瞌睡乔”,结果去年拜登在气候大会上,好像真睡着了

  问题来了:如果这种人身攻击、起外号的方法,在舆论传播上这么有效,为什么中国不用?

  因为我们说话交流,不是为了四面开攻、左右树敌,而是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多交朋友、少得罪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但特朗普的铁票仓,很多都是愤怒的底层白人,是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失意者,看不到希望。谁替他们出气,他们就选谁。于是抱怨、攻击,就成了特朗普政府的常态;发展、共赢这些词,放到当时的美国舆论场,反而显得有点天真。

  500特朗普的狂热支持者

  套路2:放大炮,打乱议程优先级

  还是从生活中的例子说起:你教女友开车,前面突然出现一辆大卡车,情况危急,你坐在副驾上喊:“减速!踩刹车!”结果她说:“你竟然敢吼我,你不爱我了,我要跟你分手!”

  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放大炮”,打乱议程优先级。大卡车就在眼前,此时的议程,不是谈情说爱,而是减速保命。但是,女友的一句“分手”,大炮一放,你要花好久哄她。至于减速?学车?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

  500特朗普等美国政客的套路,就是如此。还记得特朗普2016年竞选政策吗?包括:

  1、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

  2、在美墨边境修墙,让墨西哥掏钱。

  CNN们一听,又炸了:反恐不能针对一个宗教,这是种族主义!边境修墙就能拦住移民?墨西哥怎么可能掏钱?于是舆论场上又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但当时美国还有无数更大、更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特朗普却用“你敢吼我我要分手”这样的大炮,一下子盖过了所有议程,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在【移民】和【反恐】这两件民主党干得不好的事。

  500很多人反对“禁穆令”,但所有人都在谈论反恐问题

  是的,

  很多人反对“禁穆令”,但所有人都在谈论反恐问题;

  很多人反对修墨西哥墙,但所有人都在谈论移民问题。

  仅从舆论传播角度看,特朗普的目标实现了!

  这套路,为什么我们中国记者不能学?很简单:学开车时,遇到大卡车,为什么不能讨论分手的话题?——如今全球已经够乱了,各国民众已经够难了,放个无理取闹的分手大炮,除了涨粉,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帮助,反而耽误大家正常沟通。

  500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分清议程的轻重缓急,做个靠谱的司机

  套路3:挑毛病,复杂问题段子化

  还是举生活中的例子: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同事?你天天加班,他说你“拍马屁”;你迟到早退,他说你“吃空饷”;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说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特朗普等美国政客媒体,抹黑中国也是如此:

  你认真抗疫,他说你“侵犯自由”;你抗疫遇到困难,他说你“不民主早晚如此”;你既认真抗疫又没遇到困难,他说“病毒是你泄漏的”。

  500将一件千头万绪的事简单化、低幼化、甚至段子化,就会让不了解这件事的读者,误以为这些被挑出来的若有若无的毛病,就是这件事的本质,却忽略了被刻意“简化”掉的事实。于是他就会去传播这个“段子”。

  这样的传播力,是以牺牲准确度、真实性为代价,属于乱带节奏、割读者韭菜,我们当然不能学。

  500套路4:爆金句,不说官话说短句

  这个要学!

  官话太长太枯燥,想传播力强,一定要“说人话”!这是特朗普的优势,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学习这一点,用好这一点,把这点用到讲中国故事上。

  但同时,“做人事”比“说人话”更重要,这就是美国某些人的劣势了。

  500下面,我回答一下:中国记者该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最基本的底线:驻外记者绝不能当“翻译机器”!

  既不能简单翻译外媒内容发国内,也不能简单翻译中文内容发国外。做“翻译机器”,不仅无助于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害。

  因为外媒上即使乍一看是所谓的“当地负面新闻”,也同样可能带“陷阱”——外媒引导你关注的事,你直接翻译,就可能掉进对方设置的议程中,最后成了帮人家推动议程、宣传主张,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这是因为:媒体对舆论的真正威力,不是告诉人们对一件事得出正面还是负面的结论(别低估观众智商),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此时该关注哪些事(别高估观众的信息储备)。无数件事同时发生,该关注哪些、不关注哪些,就是媒体的【视角】。视角才是媒体的核心!我们中国媒体,应该以什么为视角?当然是以人民为视角。中国人民关心什么,我们就要报道什么,千万不能屁股坐歪!直接翻译外媒,很可能让自己的报道,变成以外国政府或外国资本为视角。

  500同时,也不能简单翻译国内文章发国外,这个好解释——咱不能自嗨,跑别人家跟人聊天,不能光说你感兴趣的事、更不能炫富。要说他感兴趣、又不全知道的事,这样就能补充上美媒和政客构筑的“民主对决专制”这个错误叙事中故意忽略掉的事实。一次说一件,碎片化地说,时间一长就会水滴石穿。

  此外,除了【内容】本身,更重要的问题是:该从哪些【渠道】,让外国人看到中国故事?我认为核心是记者要有“用户思维”!就说我在的美国吧:

  1、美国用户都从哪里看中国故事?其实,他们大多根本不会主动去寻找中国媒体,也并不对中国故事抱有强烈兴趣,至少没有中国人对美国新闻的兴趣大。我们只能在他们常在的地方,占领市场。

  2、美国用户在的哪个媒介/渠道,我们最有可能占领?手机。具体来说,就是脸书、推特、油管、抖音海外版等境外社交媒体。

  3、美国用户在这些社交媒体渠道上,期待看到什么内容?最基本的一条是,他们大多是在上厕所、躺被窝、挤地铁时刷到我们的。将心比心——此时用户最不希望被说教,也不希望看到与他们预期太相反的内容。我们做的内容,必须与用户的消费渠道相融合,时刻考虑境外用户的需求和感受。

  4、中国故事本质上就是与西方叙事不同的内容,如何让境外用户在上述状态下易于接受我们的故事?要在原则问题上“怼着说”,冲突、站队、互撕永远是网友爱看的;在日常新闻上“顺着说”,赢得境外用户的信任;在争议话题上“接着说”,先进入他们的上下文语境,再说出我们的看法。

  以上,是我对“中国记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些回答,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我自己也没有全做到。大家可以把我说的长篇大论,作为对我的工作要求,随时监督和批评我。

  记者节快乐!第23个中国记者节,致敬每一份理想和担当。

上一篇:快乐:儿童学画的根本
下一篇:浙江寺庙一古井“闹鬼”,专家连掘12天,捞出100余件国宝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