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49回:地下千年雄师雷台,西北梵宫之冠海藏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风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3349回:地下千年雄师雷台,西北梵宫之冠海藏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黃劍博采风追影"(微一信: 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海里藏寺寺藏海,林间涵湖湖涵林。
前凉灵钧台是十六国时期建都于姑臧(今武威)的前凉张氏政权(301年-376年)修建的高台建筑。这座闻名西北的高台建筑因宏大的规模以及记载着前凉时期的政治、军事防御措施而被载入史册,并被后世文人所咏叹。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形式之一,其兴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当时“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建筑,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到魏晋时期,高台建筑仍在盛行。加上砖石的大量运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牢固,这时木构架建筑也很普遍,产生了像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那样宏伟的建筑。
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五凉故都的武威,其“台”文化建设也较为显赫。比较有名的有尹夫人台、东岳台、凤凰台、雷台等。其中,尤以前凉时张茂所筑的灵钧台最为著名。
武威有“一马”(马踏飞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一堡”(瑞安堡)。
海藏寺红色宫墙外,一座三间三层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走马板上书有“海藏禅林”四个大字。每至日出时分,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而上,盘旋于白杨、垂柳之间,缥缥缈缈,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气氛,被称作“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为凉州八景之一。
南宋淳祐四年(1244 年),西藏萨迦派第四代寺主萨迦智达?贡嘎坚赞受蒙古王阔端邀请,与其侄八思巴到凉州会谈,达成西藏归顺元朝的协议。期间先后修建了四大寺院,海藏寺即其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 至 1487 年),太监张睿在原址上重建,宪宗皇帝赐寺名“清化禅寺”。后几经毁坏和重修。为古代凉州八景之一。
现存寺院为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自南而北分为前后两院。山门为四柱三间木构牌楼,清康熙年间振武将军孙思克修建,正面檐额上书“海藏禅林”。前院内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年间遭毁,光绪时重建。重檐歇山顶四周出廊结构,殿内供三宝佛和十八罗汉塑像。
三圣殿内原供有华严三圣像,已毁。后面是地藏殿,殿内供地藏菩萨。后院建于台地上,正面为灵均台,夯土筑成,高 8 米。院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无量殿等。天王殿建于清代,内供四大天王。无量殿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 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出廊结构,檐下施五铺作双假昂斗栱,前廊内立《海藏寺藏经阁碑》,碑文记述“明成化间太监张睿因其旧而庀材鸠工。康熙三十六年(1677 年),少保孙公来莅五凉,悲庙貌之凌夷,捐赀而葺之”。
海藏寺始建于晋,据清乾隆五十四年碑记载“建寺当在宋元之间”,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抵达凉州,捐资扩建了海藏寺。海藏寺之得名,一说来自《大藏经》的龙树菩萨传,龙树求经心切,入龙宫得赠经典;一说以前寺院周围林泉遍地,芦苇茂密,古刹宛若藏在海中。现在海藏寺对面就是公园,也算是有水有树。明成化二十二年,太监张睿重修海藏寺,敕赐名曰清华。
山门前,有一四柱三间的木构牌楼,上书“海藏禅林”四个大字,为清康熙三十一年振武将军孙思克所题。
海藏寺,又称清华禅寺,因寺院周围林泉茂盛、无量殿藏有经文而得名。位于凉州城西北2.5公里处,占地13460平方米。明宪宗赐名清华禅寺,故又称清华禅寺。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清朝时期,康熙皇帝的亲家孙思克题写寺名海藏禅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藏寺是凉州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寺院,对研究甘青地区古代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凉州乃至西北最有影响力的佛教活动道场、现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宝刹圣地。
武威海藏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清乾隆五十四年碑记载:“建寺当在宋元之间”;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7年)海藏寺扩建;
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借到凉州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成为藏传佛教寺院;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奉敕建造。总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
清同治间,寺遭兵燹,唯后殿及山门未受损害,光绪时,又加修葺,恢复旧观。
海藏寺历代有高僧讲经说法,据《安多晸教史》记载,萨迦班智达在此处讲经说法,大转法轮。该寺又称为当时的圣地之门,具有加持力的水井一处,名曰“甘露井”。
甘、青等地藏族信众凡来朝礼者必饮用此水祛病除邪。明代重修后延请高僧主持。乾隆碑记:“寺僧明彻 印勤于梵修,赴京请藏经全部,中途遭凶变,际善踵而成之。善,才思横绝,为主持时,乡恶慑伏不敢动,数十年之间,诸务毕集,间启禅关,延访善知识为打七参禅之事,以故僧俗仰服,称颂不置。”碑文所载,历代不乏高僧名禅。
东至灵钧台台基东侧底部以东60米村道西侧,南至牌楼立柱外侧以南20米,西至灵钧台台基西侧底部以西68米便道东侧,北至灵钧台台基北侧底部以北20米便道南侧。 海藏寺建筑主要包括牌楼、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
牌楼为四柱三间庑殿顶。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上有“海藏寺”题记。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廊。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歇山顶,前后各出五间卷棚歇山抱厦。
地藏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卷棚抱厦。中、后为硬山顶。
灵钧台是十六国时期建都姑臧(今武威)的河西五凉晸权之一的前凉(301—376年)张茂时修筑的高台建筑。这座闻名西北的高台因宏大的规模以及记载着前凉时期的晸治、军事防御措施而被载入史册,并被后世文人所咏叹。
据《资治通鉴》记载:灵钧台规模宏大,“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根据上述记载,大致可推算出灵钧台高度应在15米以上,是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最具代表的性的高台建筑。
灵钧台上有一眼水井,相传和西藏布达拉宫的龙王潭相通,据说喝了井中之水可免灾消难。台上有天王殿和无量殿。
灵钧台始建于大兴四年(321年),后又于太宁初年(323年)复筑,最终此台筑成。作为前凉达鼎盛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它的规模堪称河西高台之最。据记载,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推算灵钧台仅台基的高度约在15米以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灵钧台的修建,必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张茂筑灵钧台之初,就曾遭到部下和民众的反对。《晋书·张茂传》对张茂这两次筑台记载较为详细。大兴四年(321年),张茂始筑灵钧台,由于武陵人阎曾及太府主薄马鲂劝阻而停筑。后太宁初年(323年),张茂复筑,又遭别驾吴绍劝谏,但由于张茂的一再坚持,最终此台筑成。
关于张茂筑灵钧台的用意,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晋书》卷八十六记载:太宁初年(323年),张茂复筑灵钧台,又遭别驾吴绍的劝谏。对此,张茂回答道:“亡兄怛然失身于物。王公设险,武夫重闭,亦达人之至戒也。且忠臣义士岂不欲尽节义于亡兄哉?
直以危机密发,虽有贲、育之勇,无所复施。今事未靖,不可以拘系常言,以太平之理责人于迍邅之世。”张茂兄张寔,为部下杀于“外寝”(按:古代宫室之制,外寝为君主办事场所)。分析张寔被杀的原因,除张寔的疏忽外,与危险的不可预知性有很大的关系。张茂于此时提出张寔的死,其修筑灵钧台的用意极为明显,应是出于安全、军事防御方面的考虑。
张茂继位后,外有匈奴刘曜的进犯,内有张寔妻族贾摹的窥伺,这些内忧外患虽被逐一平息,但暗藏的危险,令人防不胜防。张茂与别驾吴绍的对话反映出张茂对于这些危险的担心,尤其是其兄张寔的突然被杀,令张茂认为即使有如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保护也可能无能为力。而居于高台,如遇危险,高台所具有的良好的军事防御作用,是可以起到避险之用。这应是张茂不顾反对,力主修筑灵钧台的重要原因。
另外,张茂将所筑之台命名为“灵钧台”,可能是将祭祀、观天文地理的灵台、钧台功用合二为一。古代灵台的实际作用是观天象,察氛祥,以知祸福,顺应民心天意,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而钧台,即祭天之台,其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危机重重之下,张茂也是希望通过对天地、神灵祖先的祭祀,使张氏家族得到神灵祖先的护佑。
因为“灵”,神之精明者,虔诚的古人相信以“灵”为台名,是可以通过这座高台与神灵相通,并能以各种自然现象给人以暗示。顾颉刚在《台》一文中谈到“古代台用于政事者有多种作用,一望祥,练士卒,三备攻守”。可见,高台建筑有着丰富的用途。张茂筑灵钧台,应该也是将灵钧台赋予了多种功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就建筑而言,灵钧台应充分体现了前凉的建筑水平和工艺技术。古代高台建筑,除宏大的高台外,其台上一般都有木构建筑,称台榭。张茂初筑灵钧台时,太府马鲂谏曰:“今世难未夷,唯当弘尚道素,不宜劳役,崇饰台榭,……”323年,张茂复筑灵钧台,别驾吴绍也谏曰:“伏惟修城筑台,盖是惩既往之事,愚以为恩德未洽于近侍,虽处层楼,适所以疑诸下……”从马鲂“崇饰台榭”、吴绍“虽处层楼”句可知灵钧台上定有楼阁类建筑。
但有关灵钧台台上建筑未见史书记载。继张茂之后,张骏继位,当时的姑臧城内已是楼台殿阁麟次栉比,议政有闲豫堂,迎宾有宾遐观,城内建筑飞檐斗拱,雄伟壮丽。张骏还于姑臧城南筑城,城中建谦光殿,上“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那么,张茂所筑的灵钧台上必定也是殿宇高阁,采绮装饰,不然也不会在建造之时先后两次遭到民众反对。东晋太元元年(376年),随着前凉为前秦苻坚所灭,灵钧台逐渐淡出历史的视野。
此后,灵钧台便成为历代文人们的创作题材。
乾隆时期曾任湖南长沙知府的武威人张翙有“姑洗云低塔,灵钧树拥台”、清初文人沈翔:“广泽断流寻潴野,荒台雕额指灵钧”、李铭汉有“灵钧台畔草萋萋,欲话前朝夕照低。”此外,民国时期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主任的王永清也留下了“六朝旧梦散如烟,闻说此台尚岿然”的诗句。
《大明一统志》、清初《重刊凉镇志·凉州卫》以及《大清一统志》等史籍中对灵钧台也多有记载,《大明一统志》:“灵钧台,在凉州卫治北,晋明帝太宁初张茂立姑臧时所筑,遗址尚存。”从中可知该台至明代以来在武威当地一直沿称“灵钧台”,多年来矗立于武威城北。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著于史册的高台建筑,自清初以来,有关灵钧台的台址问题却出现了争议。一说是位于武威城北的东岳台。乾隆年间撰修的《武威县志》有:“东岳台,城东北二里许,即灵钧台”。东岳台,其位置在今武威市城北第十陆军医院后。1952年文物普查时此台上还有塑像。1958年,台上庙宇被拆,经历年破坏,现已了无痕迹。
另一说是位于武威城西北的海藏寺内高台。清初沈翔的《凉州怀古十首》诗后,沈翔曾自注:“海藏寺,即灵钧台,凉王张茂筑。”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海藏寺台下挖出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安肃兵备使者摄甘凉道事延栋立的《晋筑灵钧台》碑碣,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之古台”。此碑现还立于海藏寺内台上大殿前西侧,以示海藏寺内高台即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
前凉灵钧台遗址依然成迷,但作为一种历史遗址,说它是凝固了一代代先民们发展的历史却是无可争议的。它是古城凉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见证,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认识状态。当年的先民们在灵钧台上对天地神灵祖先祭祀、祈祷的背后,透露的是他们对理想人生、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和平、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今天,当我们偶然登上位于海藏寺的这处高台遗址。除了极目骋望,遥想当年繁华外,相信也会引发抚今追昔,怀古咏史的感叹。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蚀,海藏寺内这处高台已满目沧桑,孤独地静卧在衰草斜阳中。这时,灵钧台遗址之争似已不再重要,当年立《晋筑灵钧台》碑碣于此的光绪年间官员延栋,其依据虽已不知,但延栋将此台认定为张茂所筑灵钧台的背后,反映的不正是古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感慨兴衰、寄托哀思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吗?因此,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先民们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此作为凉州文化教育基地的一部分,使人们认识到古代凉州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对当今五凉故都武威应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无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殿内十根描金通顶大柱,并有“海藏寺藏经阁记”和“修葺碑记”二块石碑。殿内脊枋上有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题记。殿门悬有“灵钧古台”匾,殿内供有四大天王。
海藏公园占地总面积601.85亩,园内人工湖面积达42亩。在建的湿地公园是海藏公园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延伸,是集文化、湿地、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园。
武威另外一座高台建筑也令我印象深刻,它就是雷台。
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
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1969年9月在台下东南角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大型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前、中、后室等部分组成, 通长40米;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墓葬虽经盗掘,但遗存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共231件,古钱币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
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全套车、马、俑排列组合的武装出行队列,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宏伟,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被今人誉为“地下千年雄师”。车、马、俑以其雄厚独特的造型风格、完美精湛的制作技术和隽永的艺术魅力蜚声中外,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主骑马体形最大,昂首作嘶鸣状,排在队形最中间的当为墓主人乘骑。从骑马侧首昂视,一足提起,作奔腾欲驰状。另一匹左前足提起,头向左侧。四骑前后并列,当为主人下属官吏的从骑。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
斧车上装有大斧,开在最前面作前导。4辆轺车均有华盖,中间的一辆华盖最大,当为墓主人所乘的“安车”;其余3辆应为下属高级官员所乘的“属车”。许多铜器上刻有“张氏奴”等文字。在轺车后面是三组不同职位的军官及其夫人的乘骑车马。最后是3辆大车和1辆牛车,当为载粮辎车。
铜车马仪仗队的俑、车、马均用范模铸造,先分铸不同部位,然后焊接或铆连,设计内容繁多,铸造结构复杂,雕塑技术水平极高。几十匹铜马,造型优美,形态多样,有矫健刚毅的骑马,也有肥壮彪悍的驾车马,还有飞奔绝尘的千里马。有的昂首前进,有的跳跃腾起,有的拉套驾辕,形成了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宏大场面。
各种造型的车辆,设计结构精美,制作精良。根据所需,斧车和轺车双辕前部成曲形,驾车时便于车舆平衡;舆前部都有屏蔽,用以掩护乘者的下半身躯。大车的双辕向上翘起,车舆成长方形,在车舆后设门,可以启闭,便于乘者上下。
铜车马仪仗队表现了“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无名工匠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显示了汉代青铜雕铸艺术、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雷台观。雷台可称为三代同堂,中为晋台,下是汉墓,台上却是明建,小小雷台见证了厚重的历史叠压。
1971年9月全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同志陪同柬埔寨王国贵宾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铜奔马,称其为"马踏飞燕"。1973年陈同志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作为中国考古文化优秀代表于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先后到法国、日本、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高度赞誉。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为了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雷台及雷台汉墓这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改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区的服务质量和综合接待能力。撤地设市后,在国家、省、市晸府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3500多万元对雷台旅游区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扩大占地面积66670平方米,
雷台旅游区以崭新的面貌向中外游客充分展示了雷台文化一条街、堪称"中华第一门"的汉风格大门、大型音乐喷泉、天下第一马"马踏飞燕"、凝聚汉文化精粹的巨型浮雕、牌楼、图腾柱以及堪称"世界之最"的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队列,建成并布展了具有天马艺术风采的天马艺术馆。进行了古建筑维修、绿化、美化建设。。。
雷台观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北两公里处,为武威著名道观之一。始建于清代,观内主要建筑有风神殿、雷祖殿、三皇殿等,整座观宇修建在晋代筑起的雷台之上,台高 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余米。
雷台是一处黄土高台,是明清时期祭祀雷神的地方,故名雷台。台下是一座庞大的东汉墓穴。
1969年9月,雷台下发现了出土大批珍贵文物的汉墓。从墓葬的情况看,雷台是为保护汉墓而修建,同时作为台上建筑物的基础。雷台上原本有建筑,因时代变迁,原有的建筑已经消失。现在的雷祖观是明清时期复建的。雷台年代古远,而雷台之名不古,遂有学者考证其古名为前凉所建灵钧台,但出土所见与此不合,灵钧台应亦非其实名。
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曾言:“玄坛乃老鬼之庙。”又言“玄坛之内,事等荒村;治观之中,还同废舍。时因祭醮,托酒肉以招人;或赖吉凶,假送饷以来物。”(《广弘明集》卷一二,据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引文)老鬼,即太上老君之谓。从此叙述中,可知老君玄坛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真实存在,但唐时玄坛已沦废成道士借以治生糊口的场所。所谓坛,即高筑的土台。
释明概文虽言及玄坛,但未言及所在。现据出土器物论定,雷台一号汉墓为祖师张道陵墓,二号汉墓应为嗣师张衡墓。而“太上老君”、“新出老鬼”为嗣师死后之名,故可知,释明概文中所述竟为雷台史情。雷台唐时当为“老鬼之庙”,即天师庙。
雷台本为道教坛墠,为天下道教第一玄坛所在,即后来所说的万法宗坛。汉天师庙故址的发现,使武威雷台观在道教中的地位超过了青城山天师洞和龙虎山天师府。武威雷台观因此跻身于中国道教最重要的宫观之列。 雷台汉墓中有一座汉代的古井,结构上窄下宽,外形呈一篆书的“玄”字,称为玄井,陵井,天师井,伏鬼井。玄井的原形为盐井,目的是井中取盐。沈括《梦溪笔谈》说:“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
在此明确记载了陵井的结构。《仙鉴》卷十八引《成都记》云:“广都县(今属成都华阳县)天师观坛下有井,名曰伏鬼井,妖怪藏其中。汉中微,人鬼交混,邛蜀之间,人被其害。方天师被汉家之诏,而居蜀之渠亭石室,因命神人运青城玄石以镇其井,鬼妖遂乃绝。”此处指出了天师观的坛下有伏鬼井,情形与雷台观下的玄井相同,应是仿造雷台规制,可知雷台古井名伏鬼井,台上道观为天师观。杨羲:“玄井三仞际,我马无津梁”,雷台玄井底部据说有一根横梁,应为津梁,同时也表明了雷台古井的玄井之名。
《云笈七签》:“盘桓昆陵宫,玄都可驰骋。”张道陵墓古称昆陵,即今雷台汉墓。昆仑大治为道教玄都,治所即今甘肃省武威市。昆陵宫为昆陵上的宫殿建筑,也就是现在的雷台观所在,但“昆陵宫”并非雷台观的本名。“老鬼之庙”为老君之庙,也非庙宇的本名。“昆陵宫”、“老鬼之庙”都应以“天师庙”为正名。
在雷台下东南角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墓, 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
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
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
雷台是中国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是一处长方形夯筑上台。据雷台观内的道士说,雷台高约8米,南北长l06米,东西宽60米,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故名雷台。
后人发现,明代的雷台观修建在汉墓之上,按中国风俗习惯,道观是不可能修在坟墓之上的,足以看出雷台风水及方位的显赫。
雷台汉墓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墓内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共22l件。其中有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9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人注目的铜奔马。
细看铜奔马,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飞鸟。制作者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细品铜奔马,无不敬佩这位东汉的无名艺术匠师成功地塑造了一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极富浪漫色彩的“天马行空”的艺术杰作。1973年,铜奔马在伦敦展出时,英报称:“铜奔马已成了一颗吸引人的明星。”英国观众说,铜奔马“简直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西汉时,汉武帝为了巩固国防,抗击匈奴,远通西域,置河西四郡,不惜代价到处寻求好马,并曾三次获得好马良驹。汉武帝首次派人去现在的伊犁和巴尔喀什湖一带求得乌孙马,命名为“天马”。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兵十万,使大宛献出了3000多匹汗血马。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马匹品质比乌孙马更好,于是武帝又将乌孙马改为“西极马”,命大宛马为“天马”。最后在渥洼池获得野马,命名为“太乙天马”,并作《太乙之歌》,大意是说:太乙天神赐给我的是天马,跑起来流着赤色的汗和唾沫,放开驰骋,可以超越万里,只有腾云驾雾的龙才配得上和它作朋友。
从此以后,天马的故事就广为流传,而且出现了“天马行空”的成语。
此后,西域的天马良种,逐渐引入到河西走廊地区,繁衍生息。到了西晋,驻守河西地区的前凉晸权,驻军武威,以强大的骑兵部队,多次打败了来犯之敌,有力地保卫了西部的安全。当时的首都洛阳群众曾这样歌颂道:“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汉朝人这样喜爱天马,主要是出于军事需要,由于经常和匈奴作战,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马匹。天马是山马之种,蹄脚坚硬耐磨,服役时间相对中原马要长得多。天马又比以前汉人和匈奴人骑的马高大,且能走左右摆动的对侧快步,
更适合装备全副披挂的重甲骑兵,这就是汉朝人重视天马的原因。同时,在漫长的丝绸古道上,人们渴望着用力量和速度来缩短漫漫的丝绸之路,而铜奔马,正好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向往。
雷台汉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272号,约建于东汉晚期,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
雷台汉墓为大型砖石墓葬,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其墓门向东,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有正寝便殿,便殿是正寝的附属建筑。 墓门上方有砖雕门阙一座,墓室总长19.34米,条砖砌筑,覆斗顶,藻井方砖绘大型莲花图案。2号墓形制与1号墓相似,只是规模不及,且无耳室。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
雷台汉墓约建于东汉晚期,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186—219年之间。
1969年,武威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198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台汉墓为大型砖石墓葬,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其墓门向东,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有正寝便殿,便殿是正寝的附属建筑。 墓门上方有砖雕门阙一座,墓室总长19.34米,条砖砌筑,覆斗顶,藻井方砖绘大型莲花图案。2号墓形制与1号墓相似,只是规模不及1号墓,且无耳室。
雷台汉墓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文物230多件,古钱币3万余枚。其中铜器127件(部分有铭文),铸造最为精致的是铜车马仪仗队,仪仗俑99件,而工艺水平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
铜奔马,一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呈飞奔状。体型矫健,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想象的完美结合。把奔马的一足摆在了一只飞燕身上,让飞燕探首回顾,收足展翅,仿佛是凌空奔驰的骏马超过了流星般急翔的飞燕。使人感到风驰电掣,瞬间千里的动感,“天马行空”,势不可当的气势。创作者奇妙而和谐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间障碍,解决了造型艺术中重量和速度、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又科学地达到了平衡稳定的效果,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凌空飞驰的奔马形象。
古井,位于雷台东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处,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墓道相邻,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国考古中也不多见。据考证这口古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干涸。
这是一口用砖堆砌而成的井,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井壁的砖大部分已经严重风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砖仍保存良好。经过测绘,工作人员发现它并不是一口垂直的井,开口处直径0.95米,井底直径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径达1.15米,古井整体呈腰鼓状。
武威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展示、征集、考古、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充分展示武威汉代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馆内设有“天马西来”陈列展览。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文物,还可扫码观看文物三维立体模型,感受实物展出、视频展示、数字汉墓展示、数字导览、语音讲解等文物数字化展示方式。
黄剑博参考资料:
1. 关于做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说明树立工作并下达补助经费的通知 .甘肃省文物局.2014-09-19
2. 海藏寺 .甘肃省文物局.2018-01-03
3. 中国甘肃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武威海藏寺 .武威文体广电網.2020-03-24
4. 海藏公园(AA级) .武威市群众晸府.2017-03-06
5. 璀璨夺目的武威“台”文化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網.2019-01-19
6. 关于公布我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 .甘肃省文物局
7 雷台汉墓群古树死亡 武威部分文物古迹亟待修缮 .新华網.2009-9-12
8 武威市雷台公园 .上海新闻.2010-5-27
9 “马踏飞燕”从这里出土 全国網媒记者参观雷台汉墓 .浙江在线新闻網.2009-09-15
10. 知中国:甘肃武威雷台汉墓 .網易新闻.2013-12-18
11. 台汉墓 一个阴间世界的整体缩影 .华夏经纬網
12. 武威雷台景区 .甘肃晸务服务網
13. 武威雷台2号汉墓恢复开放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官方網站
14. 武威雷台公园(AAAA级) .武威市群众晸府.2020-08-25
15.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恢复开放公告 .澎湃網.2020-05-07
16. 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 .武威市群众晸府
17. 安肃兵备使者摄甘凉道事延栋立的《晋筑灵钧台》碑碣, 内容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第3350回:中国基督教之昆仑,唐大秦景教流行碑
上一篇:你相信有平行世界吗
下一篇:中国神话中的两大“外来”妖怪,很多人分不清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