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的评论区,成了民航的树洞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2-17
手机版

  原标题:《中国机长》的评论区,成了民航的树洞

  恰逢七十华诞,今年的“十一档”也因此而火热。

  从最初的三足鼎立,变成了双雄会。[攀登者]难登高峰,大有掉队之意,在票房上被[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拉开了一个身位。

  相较于[我和我的祖国]七个短片合集的形式,[中国机长]的完成度显然更高,更像一部电影。

  大赞[中国机长]的海报,单独看各有特色,四张拼起来又是完整的备降过程

  [中国机长]的口碑也相当不错,目前猫眼评分高达9.4,豆瓣评分也有7.2。

  在口碑票房双双飘红的同时,我们还在[中国机长]的评论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很大一部分的评论,它们并不是在谈论电影本身,而是借这部电影,抒发自己对民航的感情,或是诉说着自己与民航的故事。

  这种现象是同档期其他几部电影所没有的。

  翻看各个平台[中国机长]页面下的一条条评论,仿佛陷进了他们的生活之中。这些评论,跟电影一样精彩。

  ▼

  在[中国机长]的评论中,有前民航工作者现身说法,诉说过往工作的辛酸和团结,“哪怕没办法受到旅客的尊重,但是我们尊重彼此”,微笑的背后,藏着两道被抹去的泪水,字里行间更透露着对民航大家庭的不舍;

  (评论来自猫眼)

  有飞行员在看过后深受触动,表示刘传健机长临危不乱处置特情的职业精神值得学习;

  (评论来自猫眼)

  有前乘务员在观影过程中紧张到无法呼吸,最后甚至激动到落泪;

  还有曾在飞机上遭遇惊魂一刻的人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一定会让大家安全抵达”,当时的乘务长安抚乘客的话,在电影里再次听到。

  (评论来自淘票票)

  除从业人员外,也有许多人在看过[中国机长]后表示,“没想到一架飞机起飞的背后有这么多人在为自己服务”,“今后再也不抱怨航班为什么延误”,“全方位的乘机流程、空中和地勤服务展现”…

  (评论来自淘票票)

  (评论来自豆瓣)

  看着[中国机长]下这一条条跳出电影之外的评论,就像翻开了一幅民航业的众生画卷,闯入了一个新世界。

  这些人是把[中国机长]当成了一个树洞,对着它倾吐自己的心声。

  而面对这些评论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电影之外,[中国机长]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共情和热议呢?

  原因无非就是两个字 — 专业。

  要知道,在[中国机长]之前,还没有任何一部华语电影是反映民航工作和民航精神的。

  而[中国机长]在改编“川航8633事件”的同时,还覆盖到了民航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大众来说,这还是一部很好的民航科普片。

  试想,如果对民航事业没有敬畏之心,电影还原出的场景漏洞百出,与事实相去甚远的话,又如何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呢?

  想要让观众们相信,没有其他捷径,唯有做到专业,做到极致才行。

  [中国机长]做到了。

  “中国机长还原度”上热搜

  [中国机长]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但因为专业,它却收获了额外的价值,推动了民航业在大众中的普及和传播,甚至还为民航业带来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就像知名航空媒体人“停机坪大表哥”所说的那样,“这部电影对民航业的意义,比我写10年文章还有用”。

  ▼

  民航工作是怎样开展的?这个原本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被电影[中国机长]安排得明明白白 — 机组、地勤、空管、应急保障等,电影未遗漏与民航有关的任何一个群体。

  从航前准备、机组检查、机务保障、再到出事后的空管指挥、机场救援、乘客撤离,电影[中国机长]均有涉及,能让观众全方位了解到民航业的工作流程。

  六点半起飞的航班,机长和机组成员,以及众多后勤保障人员凌晨三点就要开始准备。

  机组人员按规定量血压、接受酒精测试、召开航前准备会。乘务组检查每个乘务员的专业化形象,对好时间,重复且枯燥,但这就是她们的工作内容之一。

  在直接准备阶段,客舱内各号位乘务员检查应急撤离信号和灯光,查看各座位下是否存在异物,并清点餐食。

  利用镜子查看各座位下是否存在异物

  驾驶舱内,副驾驶正向机长汇报,“气象雷达关断,雨刷器关断,起落架手柄放下,APU灭火按钮测试,手电筒检查,逃离绳检查,防雨剂检查,跳开关面板检查…”

  整套流程利索熟练,一改此前稍显轻浮的形象,毕竟对待专业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欧豪饰演副驾驶徐奕辰

  机务师傅确认后说了一句,“机长,飞机是好的,您签个字”。没有多余的半句废话,这是每一次起飞前的例行检查,是日常,也是本能。

  最后是绕机检查,副驾驶用手摸着飞机转圈,检查飞机可见部件和设备的状态,从而确保飞行安全。

  这个情节是电影的飞行顾问谢铁民要求加上的,“轻轻拍打抚摸,因为飞机是我们的伙伴,这是我们老飞行员普遍的感情动作”。

  飞机起飞后,在空管员的指挥对话中能听到,为避免歧义,部分数字在航空呼号中有特定的读法,数字0-9的读音分别是:洞、腰、两、三、四、五、六、拐、八、九。

  电影还扭转了很多人对乘务员的认知,她们可不仅是端茶倒水送餐的花瓶。

  在客舱释压后,她们要尽全力保证后舱的稳定,安抚好乘客的情绪,在迫降前指导乘客做出防冲击姿势,降落后打开舱门组织乘客撤离。

  为了演好乘务员这一重要的角色,演员袁泉、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等人在开拍前,赶赴四川航空培训中心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培训。

  笑容仪态、弯腰幅度、端拿倒送,培训员刘娣蓉用真正的标准来要求这些演员们,正因如此,才有了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效果。

  同样接受培训的还有张涵予、欧豪、杜江这三位机长。

  培训期间,他们上午学理论,下午在模拟舱里面学驾驶,教员们戏称,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把飞行员需要学五年的知识都塞进脑子里。

  对于他们在驾驶舱内的动作,飞行顾问谢铁民有着严格要求,比如机长和副驾驶需要侧坐,既为观察仪表盘也为观察对方表情。

  这是飞行员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飞机备降前,机场指挥中心、地面应急救援队以及地勤工作人员也开始出动,确保飞机安全落地。除个别演员外,其余的大多是真正的工作人员。

  地面救援队首先出动的是消防车和救护车,救人灭火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民用机场应急救援的核心力量。

  此外,[中国机长]的剧组还辗转于三大机场,进行实地取景:在重庆江北机场,拍摄了机组行前准备和起飞镜头;在成都双流机场拍摄了备降的镜头;在拉萨贡嘎机场拍摄了航班成功抵达的镜头。

  当然,说到[中国机长]的专业性,就不得不提1:1还原的“空客A319模拟机”。

  模拟机由西安飞机制造厂制造,原本需要十个月工期才能做出来,但刘伟强说,“不行,我电影要明年10月份就上”。

  最终,西安飞机制造厂花了三个月时间,耗资近3000万元,打造出了完整的模拟机,就连驾驶舱也如实地还原出来。

  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是王宝拨,为了让这个重达五十吨的庞然大物能够满足拍摄时所需的翻转、俯仰和急降,他把飞机设计分成了三段:驾驶舱、商务舱、经济舱和机尾,每段中间会有800毫米的安全距离,使得动起来后的精确度不会超过0.1度。

  “三舱联动”

  在知晓了这些复杂的幕后工作后,还是想用电影中的那句台词由衷地赞叹,“怎么这么牛呢”。

  [中国机长]剧组之所以要拍摄得如此细致,标准如此严苛,因为在面对这样的一个奇迹时,无需多加渲染,只要如实地还原出来,就是对其最大的敬畏。

  而奇迹的出现,离不开“专业”二字。

  “奇迹源自专业”

  电影[中国机长]所体现的专业是由内到外的。

  电影本身的专业,是无数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和民航人员共同堆出来的;

  机长刘传健的专业,来自日复一日千锤百炼的训练和危急时刻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专业的,还有机长刘传健所佩戴的百年灵腕表 — 机长守护着乘客,而百年灵腕表守护着机长。

  近一个世纪以来,百年灵与航空界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创立初期,百年灵便作为坚固耐用的精密时计制造商,为世界各地的飞行员提供计时腕表。

  以勇气为翼,护生命返航。此次百年灵携手博纳影业,致敬在千钧一发间创造史诗级迫降的英雄事迹,以分秒记录不朽瞬间。

  作为飞行英雄们手腕上的专业装备,腕表不再仅仅是单一计时工具,更是保障飞行员们生命安全的重要伙伴。

  ▼

  在纪录片[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里,我们看到杜琪峰导演在片场只会因为工作人员不够专业而大发雷霆,他觉得拍电影,要的就是专业的态度;

  电影[唐人街探案2]在纽约取景拍摄的时候,摄影师杜杰也说过,“一个中国团队在国外拍片,没有‘看人情’这个说法,要的只有专业。你够专业,大家都会挺你”。

  而电影[中国机长]同样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只有先做到了“专业”,才会在之后收获更多预期之外的美好。

  责任编辑:

上一篇:《赛博朋克2077》有全新动画系统 彻底改变动画制作方式
下一篇:12月3日0-14时,哈市新增本土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157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