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领已经吃不起早餐了?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19
手机版

  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如果你最近常常浏览小红书,可能会发现不少上海人都在排队买一款名叫 " 生吐司 " 的面包。

  一条吐司 68 块,一个草莓三明治 58 块,牛肉三明治则要 138 块,把 " 贵 " 字大大方方地写在了脸上。

  但这还没完。自 4 月 1 日起,这款吐司由 68 元涨到了 88 元,更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原价买到的,奔走相告:" 趁涨价前快速购入!"

  · 平平无奇的包装,小巧玲珑的分量,高不可攀的身价

  有人说,这让他感受到了上海发达城市的消费力。

  也有人说,网红抢占上海滩,是越来越稳、准、狠了。

  但生活在上海的朋友给我算了笔账:

  都知道上海的物价很高,但没有人能料到,它会贵到这种程度。

  上海物价与消费的双重奇观

  任意打开一个社交平台,搜索 " 上海物价 ",出来的结果都会让你暗暗心惊。

  " 超乎想象 "" 生活很难 "" 快吃不起饭了 " ……这些关键词显示了一大批年轻人在上海生活时的苦涩、辛酸、气愤或是无奈。

  在这些刷不到尽头的吐槽帖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发帖吐槽上海物价的大部分是 90 后。

  吐槽内容有房租、交通费,但主要是关于 " 吃 " 和 " 喝 ",麻辣烫、炸鸡汉堡、湘菜小炒、米粉面条、水果奶茶都是大家控诉的对象。

  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搜索结果中最常见的是咖啡。

  这或许再一次验证了我们无数次在媒体上看到关于上海的 " 咖啡之城传闻 ":上海白领血液里流淌的是咖啡;疫情封控时一句 " 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 " 冲上微博热搜。

  2022 年,上海拥有咖啡馆 7857 家,处于存量阶段,咖啡价格却不跌反涨。随意迈进上海一家路边咖啡店,一杯咖啡动辄 30 元起。

  2019 年,智联招聘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超 6 成白领的午餐费用控制在 20 元以内,仅有 10% 的白领工午餐的价格在 30 元以上。

  就是说,上海打工人正在用 1 顿正餐的钱交换 1 杯咖啡。

  咖啡馆们也牢牢地拿捏住了上海人的咖啡需求和心理动向,让他们完全地相信了咖啡 " 应该 "30 元以上," 应该 " 以贵为荣。

  而且,咖啡的价格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上限。

  雀巢速溶黑咖啡粉,一桶也就七八十,可以冲 70 杯,而现在有的手冲咖啡一杯卖到了 199 元。

  " 上海物价 " 俨然成了一个形容词,除了咖啡,还能用来贴切地形容上海面包的价格。

  在过去,面包或许是用来充饥的平价口粮;但在如今的上海,面包的价格正在一路狂飙:烘焙店里,一众产品的价格普遍跃过二十元大关。

  有网友掐指一算,一平米面包比一平米上海房子还贵。

  一个牛角包 33 元,一个纸袋还要收费 2 元,让 " 奢 "" 洋 "" 事儿 ",成了上海普通消费者对面包的认知。

  消费者对此感到困惑了,发小红书询问这小小一个面包贵在哪儿呢?

  有人认真答题,说贵在原料、工艺,还有一种可供打卡拍照的 " 轻奢感 "。

  有人触景生情,炖一锅鸡汤,说很多话。

  但内在逻辑还是那句老话:贵,不是商家的错;穷,才是我的原罪。

  对于商家来说,卖得贵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只有贵才有活路。

  原材料、房租、人工成本是三座大山,所以,纵使价格已经不算低了,但对品牌而言可能依然是个薄利的生意。

  因此,做生意难,就得追赶一下潮流,把物价哄抬上去。换句话说,柜子里的面包不是越来越贵,而是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更显眼位置的面包越来越贵。

  和面包的溢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上海的 Bistro 小酒馆。

  原教旨主义的 Bistro 是指国外的平价带餐酒馆,目的是省钱。但舶来上海后,摇身成为中产的 " 下酒菜 ",人均 500 元是常态。

  据企鹅吃喝指南报道,在上海,Bistro 小酒馆已经开出了 2000 多家。品类也是花样繁多,从法式到川式到湘式粤式,一切菜系皆可 Bistro 化。

  把 Bistro 套在讲究大分量以及高性价比的中餐上,即中餐西作,精髓在于高昂的价格、" 点缀式 " 的装盘,以及滚完菜单可能都还吃不饱的消费体验。

  这或许让你想起了中式 Omakase。

  在上海,永远不缺下一个网红,旧玩法失灵后,新玩法会顶上,永远会有人用脚投票。

  " 追赶时髦是上海人的天性,现在几乎是所有人的天性,这能部分解释上海网红店多的原因。" 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孙玮翻阅了许多讲 " 海派文化 " 的作品说:" 你看,19 世纪,上海开埠后,西方传来的咖啡馆就出现在了街头。"

  但世界有 A 面和 B 面。

  在热议词 " 上海物价 " 的背后,实际上也存在一种割裂:年轻人一边拥抱各种怪力乱神的新消费方式,一边恳谈如何能更方便、快、省钱地糊弄一餐。

  为了省钱,有人每次点外卖时就纠结得不行," 超过 30 元就觉得心疼 ",只能在饿了么和美团间来回比较。

  有人把外卖分成两份,早上一顿,中午一顿;或者干脆两餐并一顿,brunch 其实是一场消费的祛魅。

  · 作者和上海的潮人朋友聊了聊

  还有些人另辟蹊径。他们精于计算各类外卖 App 的满减优惠,也乐于施教怎么才能薅到羊毛霸王餐。

  根据社交媒体上的观察与采访,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如今在 " 吃 " 这件事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1. 持续性省钱,吃 " 生命体征维持餐 ";2. 间歇性花钱,追求 " 小而美 " 的品质潮流生活。

  这两块拼图,就构成了上海年轻人的饮食图景。

  上海人的饮食图景:

  苦于内卷,消费上卷

  根据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2020 年,上海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列第 3,仅次于北京、杭州。

  人才涌入上海,其中,有大量网红博主和内容创作者们。社交网络上,许多网红博主们的街拍背景变成了上海外滩、上海美术馆,打卡圣地变成了梧桐树下的各类网红店。

  这让很多人对在上海生活的期待甚至幻想是,精致、刺激、带劲儿。

  但在上海生活,很可能就是一个反复从幻想中回归现实,让苦痛如巨剑刺穿你心防的过程。

  房租很贵。

  举个例子,2022 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 6507 元,如果你想在上海主要行政区合租,那每个月你有 40.8% 的收入要交给房东。

  吃饭也贵。

  哪怕精打细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想在上海扎稳脚跟的年轻人,就这样有了两大指导关键词:一个是内卷,一个是自律。

  内卷对外,早九晚九,卷死别人就轮到自己升职加薪;

  自律对内,常常被写作 " 在地铁里听播客、看电子书,午休去公司楼下健身,回家打开 Keep 跳会儿 HIIT"。

  时间被年轻人分成两部分,不仅要 work hard,还要 play harder。

  忙碌成为一种有优越感的价值。休息的时间也应该尽情享受,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 应该 " 的心态导致人们疲于追赶潮流,周日早上八点醒来,出门寻找 " 上海特调咖啡天花板 "" 上海烘焙天花板 "" 上海 bistro 天花板 "。

  只有跟随着最新的消费,才能不被甩出 " 充实度过光阴 " 的队伍,晚上才能心安理得地睡下,对美好明天依然有着无限期待。

  房贷高悬、就业环境向下的年头,打工人们消费降级、记账、缩减开支,甚至开始搞副业,只为了每个月底账户里的数字能多增加一点。

  于是省时间、省钱、应付一顿就成了日常。

  但年轻人存钱的原因更遥远、更模糊,环境与时代的变化以蝴蝶效应的方式作用在我们身上。

  存钱的后面永远跟着 " 然后呢 " 的疑问,存多少钱,为什么存钱,以及存钱之后要做什么呢?

  在这个流行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时代,省下的钱和时间如果用来尽情享受生活,那就算值了。

  哪怕知道这种生活是 " 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 ",只能短暂拥有,无法永远停留。

  · 图源:电影《摩登时代》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曾有过预言:绵羊拥挤着涌出栅栏,西装革履的打工人涌出地铁。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同类呢?

  2023 年,上海写字楼里的打工人用 20 分钟吃完快餐,再买杯 30 块钱的咖啡带上楼,午休后继续开机混底薪,周末抓紧一切时间充实自我,似乎也是工业社会的一种荒诞副产品。

  人被卷入日夜奔腾的大机器,一天又一天。直到有一天,一颗螺丝也许会停了下来,向自己的人生提问——我不拧紧了,行不行啊?

  设计 / 视觉 Elaine

上一篇:现场火光冲天!目击者:连炸了十几次!
下一篇:如何维持和加强与伴侣、家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