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夺12个冠军,“惹哭”神秘嘉宾,芒果台又给我们灌了什么迷魂汤?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16
手机版

  台湾流行音乐,在中国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有多高?

  先不说有邓丽君这种红遍全球华人世界的歌手。

  仅华语流行乐教父式的人物,就出过两位:

  一是罗大佑,写了超过150首歌,涵盖国语、闽南话、粤语。

  其中《恋曲1990》、《光阴的故事》、《童年》、《皇后大道东》、《童年》、《滚滚红尘》、《东方之珠》等经典曲目,传唱几代人。

  

  罗大佑创作能力之强悍,作品流传度之广深。

  几乎后无来者。

  直到周杰伦的出现。

  当年周董横空出世被人吐槽口齿不清。

  最后事实证明,他才是华语流行乐的“教父”天花板。

  中国风、R&B、英伦摇滚、说唱,风格之多元,产量之高前无古人。

  歌迷群体从80后通吃到00后。

  第一批听他歌的初中生,如今小孩都快上初中了。

  

  台湾流行乐呈现出多元和包容的特点。

  既有欧美流行乐的影子,又有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色,更融入了一些原住民音乐元素。

  尤其轻松、甜蜜的台式小情歌,一度疯狂流行于全球华人圈。

  

  《恋人未满》

  对很多人来讲。

  台湾流行乐不仅是自己青春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食粮。

  

  那有没有人可以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回溯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史?

  把我们脑子里的那份回响,印刻出来呢?

  有!

  芒果台,它就忍不住又出手了。

  最新的《声生不息·宝岛季》。

  用史诗级的手笔,全息影像式的重现台湾金曲。

  

  看了下数据,上线几期节目后累积播放量就破了15亿。

  还一口气拿下12个播放量日冠,势头豪横。

  

  而比数据更豪横的是。

  它甚至还把一位来访的神秘嘉宾,唱得眼眶湿润。

  这就非常让人好奇。

  芒果台到底又摸了一手什么王牌?

  其实,这次它拿的还不是王炸。

  而是一碗迷魂汤。

  三口就醉人:

  我们只知道台湾流行乐对华语乐坛的影响力。

  却不知它的曲折:

  《声生不息·宝岛季》第一期节目,就在动力火车穿越时间的歌声里。

  从山海麓林的心跳,开始讲述台湾音乐、流行乐的崛起史记。

  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台湾当局的管制,本土音乐长期停滞不前。

  一直到以庄奴与左宏元为代表的的音乐人,掀起了台湾“民歌运动”。

  前者擅长写词。

  《甜蜜蜜》《小城故事》都是他的代表作。

  后者擅长写曲。

  《千年等一回》就出自他手。

  

  而“民歌运动”,直接开启了80年代台湾流行乐的大繁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代表人物就是罗大佑。

  他在专辑封面写过一句话:“呐喊的声音,能够击穿水泥”。

  是台湾音乐在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时间来到90年代。

  则是众星崛起,涌现出张雨生、周华健、任贤齐、齐秦、王菲、张信哲、李宗盛、伍思凯等一大批歌手。

  那时,台湾流行乐也是第一次真正流行到了大陆,两地交融不断。

  1991年齐秦在北京开了第一场演唱会。

  

  1998年邰正宵与内地歌手孙悦合唱了一首《好人好梦》。

  

  那英在节目里回忆,每位歌手的风格方向都不一样,但却统统直击人心。

  

  然后是千禧年之后。

  当周杰伦从罗大佑与伍佰手中接过奖杯的时候。

  不仅是台湾乐坛,整个华语流行乐都进入新老共辉煌的时代。

  

  周杰伦在自己第一张专辑封面酷酷的写道:

  “希望我现在认为很厉害的'杰伦专辑',以后听,也能一样佩服自己!”

  结果那年乐坛的最佳新人奖。

  周杰伦还是输给了孙燕姿。

  因为孙燕姿专辑封面写的话更酷:“没有一个22岁女生像她这样唱歌”。

  

  《康熙来了》的金牌制作人王伟忠,在参加《声生不息》时聊起这段岁月。

  用了一个词:“躬逢其盛”。

  有幸“撞”上了这个无比让人怀念的辉煌时代。

  

  王伟忠

  《声生不息》给我们灌下的第一口汤。

  就是见证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

  浑厚甘醇,回味悠长。

  但一碗好汤,不仅要味厚,更要料足。

  在节目中,贯穿讲述台湾流行乐史的。

  还有来自海峡两岸十几位歌手演唱的几十首歌曲。

  比如杨宗纬再唱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他屏蔽掉自己声线中的悲戚感。

  在摇滚的节奏中,唱出了一种上世纪80年代台湾离乡青年的跳动情绪。

  

  还有张信哲,演唱自己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典情歌《我是真的爱你》。

  清亮又温柔的嗓音,孤独又深情的气质。

  瞬间把记忆拉回到了多情善感的90金曲年代。

  

  特别是马嘉祺,这位2002年出生的内地歌手。

  演唱了一首罗大佑的《你的样子》。

  干净的声线,提纯了原曲中的哀伤。

  在舞台上,马嘉祺的剪影对照银幕上罗大佑的巨幅海报。

  更是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相遇的奇妙质感。

  

  而作为当年香港电影《阿郎的故事》的片尾曲。

  这一曲也构建起了两岸三地奇妙的互动。

  

  周润发、张艾嘉主演《阿郎的故事》

  《声生不息》还有很多这样链接时空的音乐演绎:

  来自大陆的乐队“夏日入侵企画”,唱周杰伦的《暗号》。

  在原曲风格上,加入了一种北京夏天的感觉。

  

  62岁的赵传,再次拿起话筒,温柔有力的唱出自己最脍炙人口的《我是一只小小鸟》。

  

  由张韶涵、那英、华晨宇在内的众多歌手一起唱刘若英的《后来》。

  最后甚至引发了全场观众大合唱: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错过就不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和音乐。

  但真正的音乐。

  它又可以穿越时间,影响几代人。

  比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首歌——

  ——《橄榄树》。

  《橄榄树》在《声生不息·宝岛季》中一共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首期节目,由台湾民歌运动的先驱之一的胡德夫老先生。

  在日月潭畔自弹自唱。

  白发,白衣,红围巾。

  他顿挫有力的声音,有挡不住的诗意和哀愁。

  

  就连一向搞笑的曾志伟,也在台下情不自禁轻声跟唱。

  

  第二次,则是最近录制的一期节目。

  何炅在录制现场连线参观湖南卫视的“神秘嘉宾”——马英九。

  并由那英与张信哲共同献唱了一首《橄榄树》。

  

  为什么选这首歌?

  因为《橄榄树》在华语流行乐中的故事非同寻常:

  它是极少有的,以诗入歌的典范。

  歌词,出自著名作家三毛之手,是她的经典诗歌之一。

  再由精通东西方音乐的李泰祥进行谱曲。

  最后请来齐豫,不使用假声,并借鉴部分西洋民歌的唱法。

  于1979年完成了这首传唱至今的伟大作品。

  

  《橄榄树》的曲调很“奇怪”。

  曲风亦古亦今,中外贯通。

  使用一种升高了第六级音的特殊小调,营造出一种忧伤又坚强的感觉。

  歌词就更绝: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词作者三毛,生于重庆市南山上的黄角垭镇。

  随父母辗转大半个中国后,定居台湾省。

  她一生漂泊流浪过很多国家,踏遍大漠、阅尽人间。

  因此歌词中道尽了三毛经历过的人生、滚滚红尘的爱和痴。

  特别是蚀骨的孤独和纯真的赤子之心。

  

  所以《橄榄树》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

  最后都传递出一股浓浓的乡愁。

  而乡愁,正是中国人的普遍共情。

  早在节目第一期时,制作人王伟忠就讲。

  他的家人是从北京,飞来台湾的。

  在王伟忠过去拍摄的视频里。

  我们可以看到:他母亲就操着一口天津话,热情介绍着自己在眷村的街坊。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省。

  故乡在遥远的海峡对岸。

  最后“流浪”到了台湾嘉义的一角,一个叫做眷村的地方。

  鼎盛时,这里住着2000多户来自大陆各地的人。

  而在台湾文艺界,很多明星都是从眷村走出来的:

  罗大佑、林青霞、邓丽君、李立群、任贤齐、阿雅等等。

  

  台湾眷村

  包括《橄榄树》的词作者三毛以及演唱者齐豫

  她们身上这种乡愁的羁绊,也顺延到了作品中。

  好的作品,最大作用就是激发共情。

  所以当慎终追远,回乡祭祖的马英九。

  听到老家电视台特别安排的这首歌时,

  他眼含热泪,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也就不意外了:

  两岸同根生,没有什么是能把彼此真正分割开的。

  

  湖南卫视在《声生不息·宝岛季》用《橄榄树》这首歌画龙点睛。

  可以说是既有深意,更具深情。

  以音乐的精彩演绎。

  道出了两岸中国人感情相依,文化共通的本质。

  这一碗汤,值。

  在观感上,它是一场华语流行乐的回顾史与盛宴。

  在情感上,它追根溯源。

  还有什么比故土、乡愁、同胞之情更能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同身受。

  从《声生不息》,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

  也看到了海峡两岸同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过去,以及未来。

  

  文/范西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实景赏析|兄弟1人1栋二层半简欧自建别墅
下一篇:73岁张艺谋打脸拍网剧,曾告诫章子怡不要乱拍戏,网友:放过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