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自曝,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14
手机版

  以前 Sir 评论影视作品。

  常常用 " 真诚 " 来夸。

  就算技术不行、故事有欠缺,认认真真完成一部作品,别那么急功近利,Sir 都会予以肯定。

  最近,Sir 开始对自己的评价体系产生动摇。

  比如这部,看得人实在忍不住想套用一句流行语:

  知道你真诚,但你先别真诚。

  回响

  冯小刚以大导身份再次 " 下凡 " 拍网剧。

  首秀《南辕北辙》,赶上了女性现代剧的时髦。

  这次《回响》,迷雾剧场悬疑剧,也算是正在类型的浪尖。

  但两次的口碑都遭遇滑铁卢,小刚导演有颗追逐年轻的心,可为何还没追上趟?

  直到看到宋佳,Sir 感觉有了答案。

  她在新剧中的角色充满了无力,而这种无力,也是来自冯小刚由衷而发的倾吐。‍‍‍‍

  01

  据冯小刚的微博自己说,这次《回响》是一部 " 双线缠绕作品 "。

  第一条线,是冉咚咚(宋佳 饰)负责的案子——大坑抛尸案:

  夏冰清(吴优 饰)去面试一家大公司,却被大老板徐山川( 朱雨辰 饰)强奸,后来在威胁和金钱攻势下成为他的 " 小三 "。

  然后被发现离奇地死在了河里。

  最大的嫌疑人当然是徐山川。

  他早就烦透了夏冰清的纠缠,不止一次表达出想要驱赶她的愿望。

  凶手?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剧情的发展,就是冉咚咚一次次识破所有人的谎言过程。

  第二条线,也可以算作悬疑线。

  冉咚咚在查案中无意看到丈夫慕达夫(王阳 饰)出现在案发现场(一家酒店),由此引发了她的猜忌怀疑,展开和丈夫的出轨攻防战。

  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抛开故事,在视听上还是有追求的。

  《回响》的画面构图就很有质感。

  摄像机用的都是电影规格—— 6K 数字摄影机,比商场里最贵的电视还多两 K。

  要是直接放映到电影院,也是可以直接当电影看的。

  包括置景、服装,一打眼就能看出来是有审美、有设计的,非常生活化,而不是做旧风的样板间。

  当然,也不乏他惯常的 " 贫嘴式 " 洞见。

  还有很有 " 追求 " 地埋了一些文化梗。

  (p.s. 以下内容有剧透)

  文学的。

  文学教授慕达夫会在蒙受妻子冤枉时泛出 " 鲁迅式 " 的悲哀。

  艺术的。

  夏冰清沉浸在徐山川带给她的痛苦中,无意中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 " 舔狗 " 吴文超(包贝尔 饰)。

  他绅士又低调,在暗处默默付出,做夏冰清情绪的安抚巾。

  就当剧情让大家误以为他只是个人畜无害的路人时,冉咚咚发现,在他的工作室,有一副达利的画《秀城砂糖橘》。

  文艺修养颇高的冉咚咚一下就识别出这幅画的背景:

  以画来暗喻了吴文超的人格,也为后来他谎言的戳破埋下伏笔。

  冯导追求的,不是只讲一个悬疑故事,他觉得那样 " 太过单薄 "。

  他想借这部剧探讨婚姻和人性的真相,想做有门槛的戏。

  "我知道这部戏是有点门槛,但是没门槛的我也不想拍。"

  有门槛。

  但没必要。

  因为这门槛,背后没有你跨过去期待看到的另一方天地,只不过是对 " 单薄 " 故事的摆盘装饰。‍

  一个探案过程中出现的鲁迅、达利,与案情真的有关吗?‍

  当冯小刚想要真诚,却又不知道应该掏出哪些真诚的东西,是能说、能播、会火的。‍‍

  那么只好扯扯艺术的闲淡,总得看起来像是言之有物。‍‍‍‍‍‍‍‍‍

  02

  《回响》的优点,是看上去有电影感了。

  尽管剧从视听方面努力做出一副生活化的样态。

  但仍旧被观众诟病 " 悬浮 "。

  而且剧里大部分人的脑回路,都不是我们常人会有的。

  《回响》的原著小说,是用奇数章写案件,偶数章写婚姻。

  到剧里,表现方式就是冯小刚说的 " 缠绕叙事 "。

  缠绕到什么程度呢?

  女主冉咚咚要用破案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婚姻——

  想离婚,得等破案后。

  反过来,案子的进展也左右着她的情绪。

  Sir 明白,剧是想表现女警察人到中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双重疲惫。

  但不明不白的剧情让所有的一切变得异常黏糊。

  第一条探案线,潦草牵强。

  故事用的是一个相当有隐喻性的发展脉络:

  大老板抱怨情妇的纠缠,让作为司机的亲侄子听到心里去了。

  一朝老板叔叔大发慈悲借他 200 万买房,侄子感恩戴德,便决定帮他解决掉情妇这个麻烦。

  奈何自己智商有限,于是拿出五十万,找到夏冰清最信任的 " 舔狗 " 吴文超让他策划,想个主意让她离开。

  吴文超不忍心自己骗,想起做移民生意的老同学,给他 10 万块让他连哄带骗把夏冰清带出国。

  老同学骗到最后觉得没戏了,着急卷铺盖跑路,但还暗含一丝希望,于是把任务用一万块随便塞给了一个刚认识几天的农民工。

  谁知道这看着老实还会写诗的农民工居然有精神疾病,一锤子把夏冰清砸进了河里。

  一个活人就被他们层层转包,用一万块买走了她的生命。

  这期间隐含的阶级意味不言而明:

  富人随便一句话,随便拿出两百万,被层层盘剥成一万块,交给一个疯狂的穷人,最终酿成大祸。

  何其荒诞讽刺。

  只是当最后真正凶手出现之前,观众早已被忽然冒出的一条条支线、奇怪的角色人设消耗完了耐心。

  就比如徐山川的侄子,前期还对叔叔颇多怨言,后期因为叔叔答应借钱,他就想以赶走小三的方式来报答。

  这点着实刻意。

  报答的方式有很多,好好开车也是一种报答。叔叔的情人也有很多,赶走一个下一个再来纠缠,他怎么报答?也要拿 50 万去解决?

  你说他冲动吧,又能想到把钱换成现金支付给吴文超,说他不冲动吧,这些举动又实在无法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解释。

  豆瓣锐评:

  着重表现的,其实是夏冰清与徐山川带出来的婚姻纠葛。

  看似是个探案故事,实际想说的,是婚姻故事。

  这才与第二条线连起来,形成《回响》。

  第二条家庭线,看得人更是纠结拧巴。

  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女刑警队长,在查案的同时也在追查自己丈夫是否出轨。

  听起来挺带劲儿是不是。

  但很遗憾,没有大家想想中的斗智斗勇。

  她唯一有技术含量的方法就是查到了男方的开房记录。

  然后开始各类逼问,用各种方式考验男人。

  包括不限于,匿名给丈夫买内裤送到单位,并观察他的反应。

  直逼得丈夫和观众神经衰弱,冉咚咚被丈夫带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高深莫测,面露领导式的神秘微笑对他们轻轻说道:

  你老婆没病。

  所以,这是个 " 煤气灯 " 式的精神控制故事?

  在剧里,丈夫的出轨几乎是坐实。

  人也约了,房也开了,临门一脚俩人却双双大彻大悟,没走到最后一步。

  而原著,丈夫的出轨则是模糊的,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

  这就给了双方博弈的空间,也给了观众悬念感。

  而现在是,冉咚咚差错了对象,她怀疑的那个女生和丈夫没有不清白的关系。‍‍‍‍‍

  于是丈夫抓住这点得理不饶人——我没出轨,所有的一切都是冉咚咚无理取闹。

  这就让剧情看起来是非常聒噪的扯皮。

  更加伤筋动骨的一个改动是——

  把冉咚咚的精神的情节出轨删去了。

  原著,她其实是对警局里的徒弟有好感的,因为道德感以及对丈夫的怀疑,她才不断追问,执着于找到他出轨的证据,以填补自己的愧疚。

  剧里的她,则变身纯爱战士,不容许对方的爱有一丝一毫减损。

  难道,这就是《回响》想跟观众探讨的婚姻真相吗?

  是人到中年对爱情的憧憬?

  还是男人总是要出轨一回?

  Sir 猜,冯小刚是想表现中年人的无力,但兜兜转转只表现了自己的拧巴。

  0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而冯小刚的局限,恰是观众最不待见的那种。

  当代观众最喜欢给自己说话、替自己发声的影视工作者。

  影视作品能让观众有共鸣,就已经成功一半。

  冯小刚的两部电视剧被批 " 悬浮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离观众的生活太远。

  《南辕北辙》里北漂女孩的人生太轻松,钱和事业就像大风刮来的。

  《回响》中年夫妻的生活太纯爱,真中产中年人,都忙着焦虑房子车子票子老子,有多少人还去追着对方问:你到底爱我有几分。

  但,离观众的生活远,不一定它就不真实。

  就像古代农民想象皇帝手里拿着金锄头一般,总出不去自己的经验范围。

  有钱人其实也逃不出自己的经验。

  事儿和逻辑搞不好真是真的,比如被批判过八百遍的 " 酒桌文化 " 戏。

  但套的壳子,变成时下最流行的以北漂女孩为主角的 " 都市励志剧 "、以女警察为主角的 " 悬疑伦理剧 "。

  冯小刚其实已经做出在他的阶级、生活经验里最真诚的表达。

  二十年如一日。

  不难看出,冯小刚在千禧年后对婚姻最大的感触就是与出轨有关的事。

  一旦有表达中年夫妻的婚姻题材,必得把出轨的前情后果全拉出来溜溜。

  23 年前的《一声叹息》,20 年前的《手机》探讨的全是中年男人出轨那档子事儿。

  配置也很相似,苦苦纠缠年轻漂亮的小三,贤惠且 " 有里有面 " 的老婆,贫嘴的男知识分子。

  ‍《一声叹息》尚有对出轨男人的讽刺——电影最后定格在男主角 " 浪子回头 " 后与妻女旅游,接到神秘电话后的惊恐神色。

  到《手机》只剩下自嘲,而把出轨被发现的原因归于通讯的发达。

  到《回响》,又增加了一位非常 " 拎得清 " 的正室,既贤惠又默许男人偷吃,言论堪比徐帆那句 " 我们家是男的,又不吃亏 "。

  二十年过去,票房的逻辑变了一轮又一轮,年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冯小刚对婚姻问题的探讨重点却一直没变。

  以至于,他被推荐到原著作品时,看完就决定把它拍成剧。

  不变的同时,他又变了。

  以前,他是 " 大众 " 的代表,插科打诨中帮老百姓表达。

  《甲方乙方》里,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

  买房子,成了世纪之交年轻人婚恋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大腕》,讽刺膨胀的房地产市场。

  他自称,自个是(在影视圈中)砍杀出来的。

  △ 纪录片《冯小刚 2000 年的某一天》

  帮老百姓表达,迎合大众,被他放在首位,毕竟被人喜欢了,有票房了才有话语权,自己的表达放在后面。

  满足观众的需要

  满足投资方的需要

  剩下一点

  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满足

  满足不了就算了

  如今,他仍然有 " 市场 " 和 " 大众 " 的概念,时代的流行也跟进了,流行女性励志剧,就去拍北漂女孩的生活,流行悬疑剧,就选最出质感的社会派推理,下一部电影《非诚勿扰 3》,拍的是跟人工智能谈恋爱。

  他并没有夫子自道的清高,他是想要接地气的。

  只不过他接的地气,20 年前还是和广大的老百姓通气同声的。

  但随着社会板块的飘移,冯小刚脚下的土壤,与今天多数的观众已经不再相连。

  但他仍然固执认为,他接触的真实,就是代表这个社会的真实。

  冯导到现在的地位,早已不用像 " 砍杀 " 阶段一样需要先帮别人说话再掺杂一点自己的话,他自己的表达就已经足够声量。

  只是,他说的已经不再是大家关心的。

  于是冯小刚也成了那个固守过往,到处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老炮儿。‍‍

  胡同里没规矩了。

  △ 《老炮儿》张译演的警察与小贩起纠纷

  跟长辈说话没规矩了。

  △ 《老炮儿》,年轻人对六爷出言不逊

  江湖上没规矩了。

  于是,他真诚地做着过去的自己,不愿意适应周围天翻地覆的社会,如同一只在马路上奔驰的鸵鸟。

  但这种真诚与其说是坦诚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不如说是一种埋怨。

  埋怨年轻一代已经不愿意倾听自己,埋怨自己流失的话语权。‍‍‍‍‍‍‍‍

  于是 " 真诚 " 也成了一种战术—— ‍‍

  我都掏心掏肺了,你们都不听,那说明是你们浮躁了,是你们辜负了我的真诚。‍‍‍

  与其这样。

  不如停止拧巴。

  别让真诚,成为表达者与观众的双向耽误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

上一篇:苏州 无锡 常州玻璃钢异形花钵 个性花盆 花箱 定制
下一篇:马克龙为何选择去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