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错觉》③|招赘婿、反骚扰,掌握主动权的古代女孩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10
手机版

  领读?|?渺渺

  今天,我们继续为您带来赵运涛的作品——《历史的错觉》。

  

  在古代到了一定年龄,女孩子就要出嫁。

  周代的贵族娶亲,发明了陪嫁制度,“一聘娶九女”,即娶一个,要九个女子陪嫁,这是为了方便与各个诸侯政治联姻。

  如鲁国君主娶了齐国的女孩子,宋国、陈国等就要跟着分别陪嫁女子,这几个国家就有了亲戚关系,而女孩子们则多半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在后世封建的婚姻关系中,帝王佳丽三千,一般男子也往往会一妻多妾,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都是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导权。

  但你知道吗?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却保留着一种风俗,就是大女儿可以不出嫁,甚至可以招上门女婿,女子掌握着“主动权”。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齐国的使者来到赵国参见赵威后,这个赵威后就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的那位赵太后。

  这个老太后是一个很厉害的女子,赵太后见到使者后说:今年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听后很不高兴,回答道:我奉齐王的使命,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是否安康,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赵太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

  赵太后先问收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齐王,这显然是以民为本。

  接着,赵太后又问齐国的几个大贤人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其中就提到一个“大龄剩女”。

  赵太后说: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

  赵太后显然是在指责齐国不尊重贤孝之人,认为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为了照顾父母,不出嫁,多么孝顺啊,国家应该奖励她。

  实际上,赵太后谈到的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到老不嫁,是齐国“大龄剩女”的风俗使然。

  据说齐国和鲁国刚封国的时候,鲁国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而齐国却只用了五个月。

  鲁国用的时间长,是因为鲁国的国君坚持用周礼治理鲁国,把鲁国当地的习俗都转变过来了。

  而齐国用的时间短,是因为齐国的封君简化了周的制度,并依照当地风俗来治理封国,于是齐国保留下来了很多原始的风俗。

  其中一个就是家中的大女儿可以不嫁人,《汉书·地理志》说,齐国的长女不嫁人,要在家中主持祭祀,是家庭中的掌权者和主持人。

  这可能是母权社会的遗迹。当然,不嫁不等于不娶,在齐国,婚姻的“主动权”可能是反过来的,被操纵在女方的手中。

  《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叫《著》的诗:

  俟(sì)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俟我于著乎而”意思是等我在屏风前,“俟我于庭乎而”意思是等我在庭院里,“俟我于堂乎而”意思是等我在厅堂上。

  你可以理解是男子来迎娶女子,女子眼中的男子一步步向自己走来,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在齐国由女子主导的婚姻习俗中,男子是来当上门女婿的。

  这首诗是新娘看着新郎一步步由“著”到“庭”到“堂”,女孩子想,来来来,快到我的碗里来。男女地位的颠倒是有可能的。

  在我们印象中,古代是男权社会,女子是被压迫的对象,是没有话语权的。

  实际上在古代,也有不少女子占主导地位,有女子“吐槽”男子的作品,或者女子对男子进行“反击”的故事留存。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载的是一个女子如何反击性骚扰。

  楚文王的夫人息妫(xīgu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得非常漂亮,人称“桃花夫人”。

  楚文王去世后,令尹子元独揽大权,他看上了这位美貌的息夫人,于是就想要撩她,引诱她。

  子元先是在她的宫旁又造了一间房舍,继而时常在旁边跳一种叫“万舞”的舞蹈。

  闻一多《神话与诗》曾提到“万舞与妇人有特殊关系”,“万”字甲骨文的形状像一个蝎子。

    有学者就提出,“万舞”其实最初来源于模仿蝎子交配,由男女共跳,因而舞姿有诱惑性、挑逗性。它之所以后来有军事舞的意义,也是源于它的本义。

  息夫人看到后,反击说:“先君让人跳这个舞蹈,是用来演习战备的。现在令尹不用于仇敌,而在一个寡妇旁边跳,不是很过分吗?”

  子元听到后,羞愧难当,觉得一个女子考虑的都是国家大事,而自己却忘了做人臣的本分,于是出兵去攻打郑国。这年秋天,楚国内斗,子元就被申公斗班杀掉了。

  

  在古代,夫妻之间,妻子据理力争的“反击”的故事也有很多。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的老婆经常以“卿”称呼他,好比现在叫“亲”。

  王戎听到后很不开心,古代礼法等级森严,他认为这样的称呼不合礼仪,就指责老婆对自己不尊敬。

  结果他妻子反驳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我亲近你,爱恋你,所以才称呼你为“卿”,我不叫你“卿”,谁还能叫你“卿”呢?

  “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王戎听后,也没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了。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许允的妻子是阮家的大小姐,虽然出身不错,但长得不好看。新婚之夜,两人拜完天地后,许允实在不想进洞房去见她。

  后来经过劝说,许允终于进了洞房,然而他见到新娘后,就又立即想往外走。新娘急忙上前拉住他的衣襟。

  许允闭着眼睛说:“妇有四德,卿有其几?”书上说,女人须具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种品德,你又有其中几样呢?

  这个新娘虽然其貌不扬,但实际上很有才华,对答说:“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我所欠缺的只是颜值,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

    许允说:“全都具备。”

  新娘接着说:“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

  许允听完,面有愧色。

  所以女孩子还是要多读书。

  在《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也很有意思。一个人有一个很厉害的妻子,而且他妻子读了很多书。

  这个丈夫想再娶一个小妾,于是说“于传有之,齐人有一妻一妾”,他对妻子说:“书上说‘齐国人有一妻一妾’”,所以我想纳妾。

  妻曰:“若尔,则我更纳一夫。”妻子说,你要是敢纳妾,我就敢一妻多夫。

  丈夫问:“你有书上的依据吗?过去有过这样的事吗?”妻答曰:“河南程氏两夫。”有啊,书上说,河南叫程氏的妇女有两个丈夫。

  夫大笑,没有办法难住妻子。

  这里边涉及两个典故,“齐人有一妻一妾”一句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是说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自己是吃饱喝足才回家。

  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后来发现实际上自己的丈夫是去坟墓捡祭品吃。

  “河南程氏两夫”出自《大学》序,实际指的是河南姓程的两位夫子程颢、程颐,即程朱理学的二程,夫是夫子的意思,是对长者的敬称。

    而这里妻子很聪明,用了“夫”字的另外一个意思。古代女子都称某氏,这里把程氏当成一个女人,两夫从两个夫子变成了两个丈夫。

  《笑林广记》中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一个人有一个厉害的妻子,男人每次想要纳妾,妻子就说,咱们家穷,哪儿有钱买妾啊?如果有钱,随便你。

  丈夫从别人那里贷款,告其妻曰:“金在,请纳妾。”我现在有钱了,可以养个小妾吗?

  妻子把钱装进了自己的袖子中,说:我现在情愿做小的,这些钱就算是买我的吧。丈夫最后没有办法了。

上一篇:又一部爱情剧低调开播,被称是翻版《去有风的地方》,剧荒可追
下一篇:原创替父母还债进演艺圈,因演小三被骂,李彩桦如今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