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揭秘《人世间》:如何一步步走向文学之路?难忘慈母情深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6
手机版

  据梁晓声透露,《人世间》这部作品最初的名字叫《共乐区的儿女们》,也曾经用过《光子片的儿女们》,定稿后还起名叫:《光仁街的儿女们》,实际上是一个意思,都是梁晓声一家生活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梁家所在地,哈尔滨市共乐区光子片,光子片有一条街就叫光仁街。

  

  哈尔滨有两个街区临近在一起,一个叫光子片,一个叫安子片,光子片住的人家大部分是建筑工人;安子片住的大部分是铁路工人。

  

  据梁晓声小时候的街坊孙世平说,当时这里的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和正阳河酱油厂就在这两个片区附近。

  小说中的红星木材加工厂和松花江酱油厂,秉昆就曾经在这两个工厂当过工人。

  梁晓声的四弟梁绍文(梁晓文)当时就是留城青年,就在酱油厂上班。他的工友们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小说中六小君子就是以梁晓文的朋友们为原型的。也就是说,小说《人世间》里面的主要人物的原型都有梁家人的影子。

  

  包括有梁晓声夫人焦丹的影子,四弟媳妇就是郑娟的原型。梁夫人焦丹是省长女儿郝红梅的原型,主要是从身份上,层级上,家庭背景上。如果按照焦丹对梁家做出的贡献来看,对钱财的态度,焦丹就是梁家的郑娟,是有恩于梁家的。对待丈夫就像郑娟对秉昆一样好,一样理解和支持。

  

  梁晓声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了几个角色之中,周秉义,周秉昆,蔡晓光,周蓉,冯化成等人身上都有梁晓声的影子。我认为梁晓声就是周秉昆和周秉义的复合体。

  梁晓声以前创作的知青小说,是以知青远离家庭的生活为主,这部《人世间》是以留城青年为主线。围绕着周秉昆来展开故事。人世间中的人物都是和周家有关联的,从下面一张《人世间》人物关系图上就能看出来。

  

  梁晓生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10届矛盾文学奖,得票数在5部获奖作品中位列第一,这部全部手写完成的115万字的作品,从1969年一直写到2010后,是一部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史。

  梁晓声认为全书中最大的一个人物,就是时代本身。时代在前进,人物的命运跟着时代流转。

  

  115万字的人世间,出版于2018年1月,它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刻画了10多位平民子弟的跌宕人生,实际上就是梁家。也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原生家庭成员生活为背景,经过艺术创作,呈现中国普通老百姓50年的生活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梁晓生就因为知青题材作品而成为知名作家,其中《今夜有暴风雪》被称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如《年轮》,《雪城》,《知青》等都一度被拍成了电视剧,当时都轰动一时。2013年初,64岁的梁晓声开始动笔写《人世间》。

  

  梁晓声开始构思写这样一部小说比较早,在父亲母亲去世后,他就想为父亲母亲树碑立传,先后写了《父亲》还获了奖,又写了《母亲》,他在《梁晓声自述》中,写了父亲,母亲,我的小学,我的中学,我的知青文学路,我的初恋,上大学,做父亲,哥哥疯了等。

  

  梁晓声把自己的历史呈现给了读者,让我们对梁晓声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他的善良,他的为人处世都有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他的文学之路的启蒙者他说是他母亲和他的小学语文老师。

  梁晓声家就是住在光子片,实际上这个街名没有变,梁晓声说:我找不到一个虚构的街名会比原本的这个街名比它更适当,它就叫做仁义礼智信,光仁,光义,光礼,光智,光信。一直都没有改变。

  

  光子片是《人世间》的故事发生地,它的街道名,比如:光仁街,光义街,光li礼街,其实就是梁晓声原来生活过的城市片区的一些街道名。

  梁晓声父亲响应国家号召,于1956年就去了四川,支援大三线建设。家里就由母亲独自带着五个孩子生活,梁晓声的童年,由贫困寒冷和逃学构成。

  据梁晓声回忆,他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逃学,那时在学校里,在同学们中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是”逃学鬼“,就是不想上学的意思。

  因为什么呢? 1958年到1962年的时候,梁晓声的母亲为了生计也会出去工作,梁晓声在每天7点钟醒来的时候,天还黑着呢,他的两个弟弟和妹妹都还在暖和的被窝里,弟妹们需要他这个当哥的照顾。

  

  总之,弟弟妹妹也舍不得他走,他就逃学了,逃学了之后,据他自己本人动情地说:真的,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其实产生过自杀的想法,而且是多次。他实在是太小,还是个少年,还承担不起生活的重压。

  梁晓声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做了很多让母亲操心的事,他是四个儿子之中,在初中以前,最让母亲不省心的一个孩子。

  在光子片,从小学开始,梁晓声走进了书的世界,他读哥哥拿回来的书,也会读给弟弟妹妹听,他从那个不让母亲省心的孩子,变得对母亲心怀感激,因为每当梁晓声去买粮买梅买劈柴,剩下的三四分钱母亲会让他自己留着,于是梁晓声就拿着这些钱去小人书铺看书,这几乎成了母子间的一种默契。

  

  他爱读书,读文学书,也喜欢看小人书,也就是大人眼里的闲书。他父亲坚决反对孩子们读闲书,但母亲支持孩子们读书,梁晓声说,他父亲是干体力活的,轻视读书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像他一样靠出体力吃饭。

  

  好在父亲去了大西南四川,每隔几年才回家一趟,休完假后又回到四川,母亲在家,母亲倒是希望孩子们将来靠文化养家。母亲本能地认为让孩子们多读书有好处,支持孩子们读书,不光支持,还亲自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古代的传统故事。

  

  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优等生,高中是在省重点哈尔滨一中。本来有机会考北大或清华,或保送,但尊从了母亲的主意,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母亲住在光子片住怕了,她让大儿子靠铁路学院,毕业后可以分到好房子,大房子。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太重要了。梁晓声在自述中,讲了很多故事,都是母亲怎么教育和教导孩子们向善,做好人,不偷拿别人的东西。梁家几个孩子都成才了,孩子们都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怀念。

  

  在一篇被编入小学课本的文章,《慈母情深》中,梁晓生深情回忆了母亲给他1元5角钱让他买书的故事,这本书就是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多少钱?”“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角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以上就是《慈母情深》片段,可见梁母对孩子买书看书是多么的支持和有远见。

  

  他就要用《人世间》向好人致敬,向像他四弟,四弟媳妇,他自己的媳妇焦丹,他的母亲,众街坊邻居们树碑立传。

  

  所以,在小说《人世间》中,有很多好人,善良的人。周家子女自不必说,老大周秉义为官清廉,最后帮助光子整体搬迁,解决了几十年光子片老百姓住房问题。

  

  周秉昆和郑娟天性善良,善待所有对他们好的人。对钱财看得不重,重亲情,重友情。重家庭和睦。

  母亲和书籍,还有周围这么多的好人,为梁晓声打下了善良的基础。1968年,初中毕业的梁晓声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7年的知青岁月,梁晓声和其他的知识青年共同劳动,抱团取暖,更多地了解了农村和农民,也更多了解了中国这段经历,给后来梁晓声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素材。知青中的好人,好事,各种故事都成为了梁晓声创作小说的原型。

  

  由于写作能力突出,梁晓声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从此向文学迈出了第一步。机会给有准备的人留着。

  复旦大学的招生老师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找梁晓声单独面试,梁晓声给招生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想到,梁晓声读了这么多外国小说,《红与黑》居然在小学的时候就读过了。

  

  梁晓声幸运地进入到了全国著名学府复旦大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

  80年代初,梁晓声开始大量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等作品,梁晓生塑造了一系列在那个年代和艰苦环境中坚守理想主义和人格力量的知识青年形象。

  

  从2002年开始,梁晓声开始任教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除了知名作家大学教授的身份,梁晓声还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为国家建设献言献策,他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坦言:作家的责任就是将善的种子传播给读者。

  梁晓声一身正气,非常像周秉义,他呼唤社会良知,为社情民意疾呼。在一次小崔说事访谈中,梁晓声谈到了90年代,灯红酒绿,他从来不去娱乐场所,跟周秉义很像,也不喜欢饭局,人情来往等。

  

  其实个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命运的,虽然看起来好像我们是个人改变的命运,但如果没有时代的进步,没有时代的大的洪流,没有国家的发展变化,个人改变命运也只是一个妄想。

  《人世间》完稿之后,梁晓声原本给出的书名叫做《共乐区的儿女们》,改成《人世间》刚好暗合了既表现普通人又描摹时代的心愿。《人世间》这个名字改得好,《共乐区的儿女们》显然局限性太小,有地域上的限制,就是哈尔滨一个片区发生的故事;改成《人世间》,那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人世间了。格局马上就不一样了。

  

  一个小说,或一部电视剧,名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名字起得好,小说或电视剧就能让人记住,吸引人的注意。

  

  梁晓声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他亲历了祖国发展壮大的每一步,参与了时代进步交响的每个乐章,梁晓声坦言,历经五年,全部手写的《人世间》是他在向现实主义致敬,向时代致敬。

  

  梁老说,如果写书实在写不动了,就到山区去教书,教孩子们,开心智,给他们打开通往天堂的大门。看看梁老的追求,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作家的社会责任。悲天悯怀,普度众生。教人向善,教人向好!

  《人世间》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作家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感觉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作家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他们中有中高级干部,大学教授,有公安干警,有文化馆长、报社编辑,有商人,有导演,有市井小民,也有更多的在岗和下岗职工……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命运跌宕起伏,每个人身上都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文学艺术,当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以“明德”引领精神风尚。以“明德”为支撑的精品,方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世间》树立了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典范。

  

  总的来讲电视剧已经拍得挺好,但是对比原著还是有许多删减,原著中对于许多的细节描写得更加透彻,对《人世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原著看看,利用休闲时间拜读梁晓声老师的文笔,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点击下方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被“穷养”长大的女孩,很多都会有4个坏习惯,看一下你有几个?
下一篇:1天再曝7瓜,孙耀琦道歉引争议,刘宇宁涨粉,杨洋王楚然传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