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濒危剧种演员林娜珊:“一个剧种,就是一个地方的根”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6
手机版

  

  文化传承 · 汕尾篇

  白字戏传承人的非遗新舞台

  今年正月十九,汕尾海丰县可塘镇金钱埔好不热闹。三年来,村里惯例民俗活动终于得以重新举办,吃开丁茶,请戏班,一连四晚唱白字戏。

  彩旗拉起来了,红毯铺上了,村口戏台也搭好了,戏棚上方写着“汕尾市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台边的电子屏上显示着当晚要演出的剧目,上下两台分别是热闹的武戏《罗成归唐》和煽情的文戏《杜兰朵》。

  

  《罗成归唐》剧照。

  白字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古老稀有剧种由闽南传来并深深扎根在海陆丰民间,其市场主要在于下乡演出,没有固定规律。作为稀有剧种,白字戏戏团数量不算少,目前有100家左右,最鼎盛时有130多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白字戏也受了冲击,剧目失传现象比较严重,成为岭南濒危剧种之一。

  “一个剧种,就是一个地方的根,一个地方的灵魂”,白字戏演员林娜珊,在第二台戏中饰演公主杜兰朵,从2015年加入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至今,她已演了四五十场《杜兰朵》。

  

  《杜兰朵》剧照。

  商贩们闻风而动,在戏台附近支起了卖玩具、套圈、甘草水果的摊子。夜色渐浓,村民也陆陆续续出来,大人带着孩子,老人拎着一大袋花生,很快,台下便熙熙攘攘座无虚席。同一时间,后台的演员们盘发,上妆,描眉,画目,绘鬓,戴头饰,换戏服,紧张而有序。

  

  鼓声响,戏幕开,唱悲欢唱离合,白字戏独有的拖腔“啊咿嗳”缠绵婉转。“情天高,爱河恨,公主村姑合一人……”水袖起落间,是美丽骄纵的公主杜兰朵,也是演员林娜珊的戏剧人生。

  学戏

  “戏窝子”里长大,耳濡目染

  汕尾海陆丰地区依然完整保存着传统民俗演剧生态,长期以来,当地保留着以庙宇、宗祠、戏台以及民间信仰的古老民间文化系统。

  仪式感颇为重要,戏曲则是当地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村民们以节令、祭祀、庙会等为主题的乡土民俗,滋养着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一大批古老的文化艺术样式,也催生了130多家各类戏班(剧团),人口仅300多万的海陆丰确实可称得上是“戏窝子”。

  

  1992年出生的林娜珊,便是在“戏窝子”里长大的,从小受到当地戏剧文化的耳濡目染。

  林娜珊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是资深戏迷。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白字戏是那么有魅力。家里的电视机,几乎每天都会播放白字戏VCD,行云流水的动作、精美的服饰头花、优美的唱段,引人入胜。

  

  “以前的戏要演到很晚,不单单是本乡演戏才会去看,有时候隔壁乡、隔壁村演戏,我奶奶都会去看”。林娜珊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去看戏,奶奶都会带上草席,夜戏几乎要演到天亮,台上故事跌宕起伏,传统白字戏曲目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也很难听懂,林娜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台上还在演,爷爷奶奶也还聚精会神地看着。

  虽然不知道他们唱什么,但林娜珊觉得“很好玩”,演员也很好看,更喜欢看戏时热热闹闹的氛围。“总觉得是最新奇的一件事。”

  也有很上头的时候。看完戏回到家,林娜珊还亲手做过“戏服”,只不过这“戏服”是拿姑姑的睡衣改的。剪开裤腿,缝到衣服袖子上佯装“水袖”,这就拥有了一件平替版戏服。她还自己做了些头饰,在洗手间里,对着镜子,穿上“戏服”,戴着“金钗”,学着演员们的样子比划。“姑姑每次回来,又找不到她的睡衣,我又不敢说,只好把它藏起来。”对白字戏的热爱,在林娜珊心里就如同一颗不经意间种下的种子,小时候的愿望,长大后,她真的实现了。

  

  2008年,林娜珊进入广东粤剧学校,2011年毕业后,辗转在不同剧团工作过,2015年,她正式加入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鞠躬敬茶,行礼拜师,在白字戏老艺人陈素如老师的手把手相传下,演绎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

  戏曲到底有多么深入海陆丰人民心中呢?2017年,在林娜珊的婚礼上,在没有排练和准备的情况下,亲朋好友们临时起意,“起哄说要来一段”,林娜珊和陈素如老师,还有一位只是戏剧爱好者的伴娘,兴起唱了一段《秦香莲·三对面》。宴席上,宾客都起身欢呼,纷纷举着手机拍摄。

  入戏

  踉跄挣扎“滚钉板”,控诉满腔冤屈

  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全国唯一国营性质的专业团体,2012年国有院团改制,划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成立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加挂牌子海丰县白字戏剧团。2015年经省厅批准,挂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字戏艺术传承基地。

  疫情前,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每年都会到村子里演出,一年有两百多场,每场戏5小时左右。终于在今年春节,剧团下乡得以重启。

  

  “像我们最近下乡演出,演得最多的就是《五女拜寿》,因为这部戏意头比较好,也是大团圆的结尾,是比较受村民欢迎的一部戏。”林娜珊说,这部戏长达三个多小时,讲的是杨家在经受了一场兴衰荣辱变迁后,寿堂上呈现出一派乐享天伦的动人故事。

  白字戏演出时间长,动辄两个小时起步,在外人看来这是不小的挑战,但林娜珊习以为常,对白、唱段在成百上千次表演中,已是“肌肉记忆”。

  

  2022年白字戏惠民演出。

  每年6月至8月,是剧团下乡演出的淡季,这段时间,演员们会加紧排练新戏,或准备比赛剧目。

  2021年,林娜珊挑战了一部新戏——《杨乃武与小白菜·死谏》。“这部戏是清朝戏,跟我们平时演的传统白字戏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因为我们古装表演是有水袖的,清朝戏的服装就没有水袖辅助,表演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就得设计新动作,对腿功、腰功的要求也比平常高。”

  林娜珊饰演的是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在《死谏》一折中,杨乃武深陷冤案,受刑不过,屈打成招被定为死罪,杨淑英为弟弟伸冤,不顾生死闯入刑部大堂“滚钉板”,希望能为弟弟赢回案件重审机会。

  

  林娜珊在《死谏》中饰演杨淑英。

  “以前表演的多是青衣花旦,这个戏比较多‘撒泼打滚’的武戏。”林娜珊深知,戏剧演员这条路任重道远的,每个角色都有要克服的困难,包括故事脉络和人物生存环境,都要下功夫去了解。

  为了演好“滚钉板”,让观众能感同身受,林娜珊花了很多功夫。“当时就疯狂了,用膝盖用得很多,一开始排练时没有准备护膝,很容易磨破皮,当时也没怎么管,就接着排练,后来伤口越来越深,还发炎感染了。”不仅如此,在练习抱膝翻滚时,一开始掌握不好惯性,脸也蹭到地上磨破了,林娜珊摸着自己的脸颊,“这个地方,真的也是很疼。”

  “凛凛钉板闪寒光……杨淑英救弟何惜命,拼将碧血洒公堂!”扣人心弦的唱段后,是近五分钟的纯动作表演,没有台词,随着音乐的渲染,她挣扎起身,踉跄跪步,全身伤痕也不惧万难,不畏强权,只有对冤屈的满腔愤懑。

  “自己热爱一件事,就会很用心地把它做好。”林娜珊富有激情、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最终斩获了广东省第十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金奖。

  新戏

  《彭湃之母》,古老剧种演绎现代故事

  白字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东五大濒危剧种之一。然而仅从演出盛况和需求来看,白字戏似乎与“濒危”无关。

  据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团长余锦程介绍,现在白字戏剧目失传现象比较严重,应该有200台可以演出的本子,但纯粹的白字戏剧本只有100多本,甚至有些戏,只听过名字,但从没看过剧本。在海陆丰民俗演剧热闹的背后,剧种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危机。

  目前,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通过民间搜集、专家重新编写抢救的白字戏剧本有10部左右,余锦程说,“我们也会询问老艺人如何去演,尽量保留诠释故事的原味。”

  

  林娜珊举了个例子,是家喻户晓的《白蛇》,白字戏原本是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色剧本,但目前仅有老艺人口传出来的不完整的部分,所以这部戏一直也无法演绎,实属无奈。

  除了搜集传统白字戏剧本,戏团也在持续输出新的精品剧目。取材于汕尾革命老区的大型白字戏《彭湃之母》,用古老的白字戏剧种演绎现代故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剧本扶持工程。新剧本的突破,也给了稀有剧种新的发展方向:在程式、声腔、音乐和舞美上都要符合现代审美。

  

  大型白字戏《彭湃之母》剧照。

  早在2018年,白字戏就开始走进校园,古老的戏剧触摸年轻脉搏。“我们带着白字戏一些经典的折子戏,送进校园”,最让林娜珊印象深刻的,是团长在表演《秦香莲》唱段时,音乐一起来,台下的学生都跟着哼唱,林娜珊既意外,又感动。也有学校在剧团表演完之后,开设了白字戏兴趣班,邀请他们有空的时候再给学生们上课。

  

  白字戏进校园。

  2021年,为了推动濒危剧种保护传承,广东省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花朝戏、乐昌花鼓戏等5个濒危剧种文艺院团,开展免费和低票价惠民演出500场。林娜珊所在的白字戏剧团,也走进沙港乡、步美村、下洋村等,让村民们一览白字戏的风采。

  戏与人生

  有遗憾也有希望,演出时曾恍惚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入行十几年,林娜珊很遗憾的事情,就是爷爷奶奶仅看过她一场表演。

  “两位老人坐在第一排,我演剧目是《哑女告状》,有一场戏是要背着一个假人,体力也是消耗比较大,回到家膝盖都是淤青。老人家嘴上责备,其实就是心疼。”那场演出结束后,奶奶拿出家里的药油,轻轻地帮她擦拭着膝盖的淤青,嘴上念叨着,“叫你不要学戏,你偏要”。

  

  虽然嘴上反对着,但爷爷奶奶也是在默默支持,林娜珊说,基本上家里的事情没有让她操心过,她可以很放心地在外面打拼演艺。

  有一次下乡演出,林娜珊看到台下一位老人,长得有点像爷爷,“当时恍惚了,感觉是我爷爷坐在台下,但那时候我爷爷已经去世了。”

  她心里泛起涟漪,仿佛又回到儿时的某个深夜,靠在爷爷奶奶身边,坐在草席上看戏,困了,酣睡,迷迷糊糊睁开眼,戏还在演着,爷爷奶奶还在看着。

  

  正月十九,汕尾海丰县可塘镇金钱埔的戏台下座无虚席。

  如今,林娜珊也有了小孩,去参加比赛时,丈夫也会带着女儿在台下支持她。

  她希望有一天,白字戏不止于老一辈才喜欢看,年轻的一辈也被吸引。“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带着父母和家人走进剧院看白字戏,这种状态多好,真想我们能够做到这一步。”

  广东省文明办 南方都市报、N视频 联合出品

  视频|蔡文茵、赵寻、陈王充、詹晓赞、罗雪纯

  采写|南都记者 董淑云

  设计|罗锐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科学课堂|声音也能杀人?
下一篇:大欢喜女菩萨为什么能令一向沉着冷静的李寻欢产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