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看的十部二战电影,快来薅他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4
手机版

  01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和亚历克斯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和柯林斯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02 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03 2006年,在硫磺岛地下发现了数百封信件。那是61年以前,在这个岛上作战的将士们留给家人最后的一点东西——写给家人最后的诀别信。这些没有寄出的信寄托着他们的希望。

  0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宣告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走上彻底溃败的道路。当美军强大的攻势波及到看似渺小却被战火硝烟弥漫的硫磺岛时,以粟林忠道中将为首的日军,面对强大的美国军队的进攻,却采取了顽固的抵抗策略。狡猾的日军在硫磺岛上利用天然的山洞、矿穴以及人工挖制的地道,与美军周旋。但是,志在必得美军却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对负隅顽抗的日军采取了愈发残酷的攻势。而粟林忠道明知日军无法抵抗住来势凶猛的美军,但他还是身先士卒和同伙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事实上,这位日本军官早在写给家人的一封家书中,就已经表达了对自己现状的认知以及担忧。就在日本彻底战败前夕,仍不愿缴械投降的粟林忠道,最终在硫磺岛自杀身亡。他的这封发自硫磺岛的信则成了后人审视这段历史的有力途径

  05 《血战钢锯岭》是根据二战期间美国太平洋战场上的传奇英雄,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德斯蒙德·道斯的真人真事创作的军事文学经典,并获得德斯蒙德·道斯遗产基金会授权出版。《血战钢锯岭》出版至今11位美国总统推荐。历经半个世纪,德斯蒙德·道斯坚守信念、勇敢、博爱的形象成为世人心中不灭的传奇。2016年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血战钢锯岭》狂揽89界奥斯卡金像奖6项提名,一举杀入美国百部伟大电影之列。

  是一次对信念和坚守信念的人的伟大致敬,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

  06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07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编,讲述的是抗日英烈姚子青在1937年中日的淞沪会战中,率六百壮士守卫战略要地上海宝山县,在敌众我寡,火力悬殊,装备落后的极端艰难困境中,与敌浴血鏖战七天七夜,最后全部壮烈殉国的故事。

  08 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罗斯士兵用一辆半损坏的传奇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逃脱并击杀追击德军坦克追兵的故事,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充满勇敢、激烈的战斗、牢不可破的爱情和不可思议的时代。

  09 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

  101941 夏天,一个芬兰东部的机枪连接到命令,把他们的多余的装备收回库房,连队调动到前线。 第二天早晨,士兵醒来听到枪炮声 - 战争开始了,芬兰军队进攻并很快地越过边境。 连队里年轻的神经紧张的新兵们经受了炮火的洗礼,男人们熟悉了死亡和战争的艰难。在兵力和很差的装备情况下,他们迎战一个占优势的敌人,英雄和死者的名单似乎永无止境。1941年,芬兰进攻苏联,收复苏联在冬季战争(1939年-1940年)期间占领的领土。在芬兰士兵之中有安特罗、沃福·鲍、冦斯科拉、希坦伦,在巨大的损失之前,他们设法走到很远的奥涅加湖。

  11 二战时面临来自内部的偏见与外部的法西斯战争,温斯顿·丘吉尔抵住压力,带领英国人民奋起反抗,赢得敦刻尔克战役的胜利,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故事。

  举报/反馈

上一篇:温雅在国外过着贵妇般的生活,看她穿橘色上衣配长卷发,气质惊艳
下一篇:微小说:老师邮寄来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