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953年,秦基伟受邀讲述上甘岭事迹,国军战犯听后,无不潸然泪下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3
手机版

  原标题:1953年,秦基伟受邀讲述上甘岭事迹,国军战犯听后,无不潸然泪下

  “了不起!”

  1953年,溥仪,在听了秦基伟将军的演讲后,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此时的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冲击,他忍不住为那些英雄喝彩赞颂。

  与他关在一起的国军战犯,伪满战犯也不禁潸然泪下,为这些勇敢的战士惋惜落泪。

  就连哈工大的学子和陈赓将军也为他们献上了最热烈的掌声和赞扬。

  一些感性的学子更是热泪盈眶,嚎啕大哭。

  那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这些不属于同一阵营的人却有着相同的感慨了?

  连溥仪也情不自禁地说一声“了不起”。

  英雄事迹远名扬

  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不久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想看见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崛起,假借攻打朝鲜的名义借机染指我国的东北地区。

  同样,当时的苏联老大哥也有意消减我国的力量,好对他为首是瞻,对朝鲜的求援只承认空军支援,而不会派遣军队。

  在这危机时刻,我党动员了数百万的志愿军队,浩浩荡荡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抵抗美国。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各个经典战役层出不穷,都打出了我军的风采和气概。

  但若是选出一场最经典的战役,那一定是“上甘岭”战役无疑了。

  上甘岭战役发生于1952年,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已经处于劣势地位,双方已经在谈判阶段。

  但美国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发动了上甘岭战役,企图通过战争来获取谈判桌上的优势,可我军显然不可能让美军的计谋得逞,于是战争爆发。

  在持续43天的战争中,我军一共击退了900余次的“联军”进攻,在上甘岭一带反复鏖战,双方争夺战地共六十余次。

  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超二战时的最高程度,联军死亡人数达到2.5万余人,我军的志愿者战士也是死伤无数,连战地都被炮火轰炸下沉了几厘米,可见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

  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597.9高地保卫战,当时美军不甘心失败,组织了一场大反攻,对我军的驻地进行了一场猛烈的冲击,许多战地都相继失守,敌军一蜂窝的涌入了597.9高地,597.9高地严重告危。

  597.9高地是整个上甘岭战场中的要塞,绝不可失,在这危急存亡之时,镇守高地的连长对着战士们高喊,我们决不能失去597.9高地,不然五圣山就无险可守。

  他制定了“添油战术”,让战士们死一个添一个,用自己的身躯阻止美军的攻势,一直坚持到援军的到来。

  指挥这场上甘岭战争的将军,正是秦基伟将军,他常常对别人说“上甘岭战争不是我的功劳,都是战士们用血拼出来的”。

  上甘岭战争结束后,秦基伟将军便被召回国,毛主席亲自接待,称赞他:

  “你不仅在太行山上当过司令,现在更是上甘岭的英雄啊!”“打出了我们中国人威风,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瞧我们。”

  得到毛主席的赞扬,秦基伟将军却并不贪功,告诉毛主席全靠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才有了上甘岭战争的胜利,并且向毛主席详细说了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

  知道他们的事迹后,毛主席十分感动,向左右的人说:“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呀!”

  毛主席不愿这些英雄的事迹销声匿迹,给秦基伟将军派了任务,让他四处演讲,宣传这些为国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秦基伟将军便开始了自己的全国演讲。

  秦基伟将军的第一站便是哈工大

  那时全国各地百废待兴,建立一流的大学跟上国际教育,成了国家的重点任务。陈赓将军便接到命令,筹建哈尔滨军工大学。

  那时国家一片空白,各种规章制度都要重头建立,对于打了一辈子仗的陈赓将军而言,建立好一所军功大学可比打一场仗,难多了。

  正当陈赓将军一筹莫展之时,他听说了秦基伟在国内后便决定为新学校的全体师生上一场思想政治课。

  来到哈工大的秦基伟,没过多久就被邀请上台演讲,上台之前秦基伟没有提前备稿,可他却一口气连讲了几个小时,连陈赓将军都沉浸在秦基伟所讲的英雄事迹里。为那些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赞叹。

  秦基伟将军的演讲虽然没有稿子,但事迹的细节却记得清清楚楚。

  从战场上 “一个苹果八人分享,转了两圈也没吃完” ,看到那些志愿军战士们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一点一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没有半点错落。

  讲到动情处,秦基伟将军更是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在演讲台上默默流泪,边哭边拿着手帕擦着眼泪。

  而台下的学子们也是深受感触,一些学子甚至在台下大哭起来。

  而陈赓将军,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也是眼眶微红,大喊道:“同志们!我提议,我们大家全体起立,为我们志愿军烈士们默哀三分钟!”

  有了陈赓将军的带领,每个人都为那些英雄献上了自己最热烈的祝福和感恩。

  哈军工演讲的成功,让陈赓认识到了英雄事件对人心灵和思想上的洗礼,他立即推荐秦基伟将军去位于抚顺的战犯管理所里演讲,他认为那里的战犯更需要一场心灵上的洗礼和。

  秦基伟将军听从了陈赓将军的建议,在哈工大演讲完毕后,便来到了抚顺的战犯管理所。

  抚顺战犯管理所在抗日战争之前叫做“第三监狱”,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改名抚顺战犯管理所,里面被改造成了一个专门关押国内外战犯的地方, 其中最多的便是国民党战犯和伪满政权的战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被关押在其中。

  溥仪在管理所改造时一直都改造不好。

  一是因为他自己的思想不够民主,处于守旧派

  二也是因为溥仪一直认为共产党是“谋逆”分子,对我党的认识不够全面,一直带有偏见,不能主动投入到改造当中。

  而秦将军的演讲正是让他重新认识我党的关键,陈赓将军也是如此考虑,认为可以让这些战犯更好地认识我党,从思想上感化他们,不能单纯的靠劳动,要讲方法。

  演讲当日,除了溥仪外,还有几百名国军战犯和伪满政权的战犯,秦基伟将军在这次演讲中依旧没有稿子。

  凭借着自己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从战争背景到作战过程,将那些英雄事迹讲得栩栩如生,让那些听的伪满大臣和国军战犯无不潸然泪下。

  就连溥仪,在秦基伟将军演讲完后都对他夸赞:“了不起”,可见对溥仪的影响之深。

  在后来他的自传中他也写到,正是因为这场演讲,让他意识到共产党的不同之处,让他可以去仔细地了解共产党。

  而那些不惧牺牲的战士更是让他大受震撼,让他第一次有了不同的感觉。

  光辉事迹永流传

  前面我们说了,秦基伟将军的演讲让哈军工学子和溥仪都十分震撼,连昔日的对手国军战犯也不禁落泪,那究竟是什么内容,让他们都有相同的反应了?

  朝鲜战争历时时间长,秦基伟将军在演讲时,自然是不可能把全部事迹都讲出来的,所以秦基伟将军在演讲时主要讲了几个故事。

  一是关于1个苹果8个人吃了两圈的故事

  朝鲜战争时期,我军补给困难,食物严重不足,经常吃不到足够的食物,特别是和美军陷入持久战,对峙战的时候,食物的问题便更显得紧缺。

  135团7连便在和美军对抗时遭遇过食物危机,当时天气炎热,而志愿军又在和美军对持,7连的水早就喝完了,在坑道里也没有任何水源,渴的那些战士咬破嘴唇,用鲜血来滋润嘴唇。

  在一次补给弹药时,一名战士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便送给了连长张计法。

  当时全员都渴着,张计法没舍得吃,就给了话务员,话务员忍着饥渴,又将苹果传给了一个重伤战士,就这样一个苹果转了一圈,没有一个人吃,又完整回到了张计法手里。

  张计法知道,自己不吃没有一个战士会吃,便带头吃了一小口,一个苹果硬是转了两圈才被吃完。

  后来,张计法回忆时说到:

  “那时候我们连饭都吃不上,可每个人都斗志昂扬,不怕牺牲,敢于牺牲,那是因为我们傻嘛?不是的,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我们不能退,祖国称我们为最可爱的人,我们就要做祖国的优秀儿女”

  除了我们熟悉的张计法外,上甘岭战争中最出名的便是“黄继光”和“邱少云”了。

  邱少云是44师的一名普通战士,在前面打战争中丝毫不起眼,直到上甘岭战争中为夺取美军阵地,师长向守志定下潜伏作战的计划,邱少云便成了一名潜伏战士。

  潜伏初期一切都很顺利,我军的志愿军战士一直没被敌军发现,但正当邱少云他们等待发动时机时,一枚燃烧弹打中了邱少云。

  燃烧弹燃烧了邱少云身上的茅草伪装,燃烧着他的衣服,燃烧着他的血肉。那些火焰带着最深沉的恶意在夺取他的生命。

  他忍住了,尽管火焰烧得那么痛,但邱少云还是忍住了,没有忘记潜伏的命令,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那些战友看着他,却无能为力,只能咬着牙,含着泪,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终于发起总攻的号令吹响了,那些战友怀着愤怒的心情在短短的18分钟内就解决了战斗,他们一起把邱少云刨了出来,尽管他全身都烧成了焦炭,可他们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后来,师长向守志做报告时,满眼泪水地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战士呀!”

  跟邱少云牺牲时间差不多的是黄继光。

  黄继光牺牲在597.9高地反攻战中,当时整个阵地在我军和美军的手里反复易位,每一次的攻占都要牺牲不少战士,而597.9反攻战更是其中最惨烈,牺牲最多的一次攻坚战。

  黄继光便是这次攻坚战最出色和最重要的一名战士,当时战士人员不够,黄继光作为一名通讯战士主动请求上前线打掉敌人的火力点。

  黄继光率领一组爆破人员冲上高地爆破火力点,在炸毁了多个火力点后,黄继光自己也受伤了队友也牺牲了,可敌人还有最后一个火力点没有被摧毁,黄继光不想前功尽弃,咬牙继续向最后一个火力点冲去。

  当时的黄继光受伤严重,浑身是伤就算冲到了敌人的火力点也没办法顺利炸毁,黄继光没有犹豫直接用自己的胸膛抵住暗堡的枪眼,为后续的突击部队扫清了阻碍。

  战友踏着他的尸体冲上了高地,将中国的军旗插在了上面,这面军旗上的红色,显得那么鲜艳,那么明亮。

  除了这些男性英雄外,还有一名女性战士也丝毫不逊色。她的名字叫做王清珍。

  王清珍参加志愿军时,年仅17岁,还没有成年,但她的所作所为却胜过不少成年人士。

  当时支援军的医护人员短缺,在上甘岭战场中,王清珍一个人便要负责二十多位重伤员,有些重伤员嘴巴溃烂,不能咀嚼,吃不了干饭杂粮,而当时的条件恶劣没有是时间和精力为伤员准备康复的流质食品,王清珍便将饭嚼碎后在一口一口的喂给伤员吃,挽救了不少战士性命。

  除了帮伤员喂饭之外,王清珍还帮助一名重伤员排尿。

  有一次,王清珍负责的一名腹部重伤的战士,因为无法正常排尿,导致腹部肿大如球,眼看这名战士危在旦夕,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必定会牺牲。

  看着这名战士痛苦的面庞,王清珍心如刀绞,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帮战士排尿,可没有一个办法奏效。

  在危机情况下,王清珍想到了办法,她帮战士插上导尿管,一点一点帮战士把尿吸了出来,挽救了这名战士的性命。

  后来得救的战士流着泪说“你比我的亲妹妹还要亲呀!”

  回首往昔,风采依旧

  记得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上,有一面特殊的红旗接受了检阅。

  那是一面出自上甘岭战役的国旗,上面有着足足381个弹孔,它有无数次倒下,但又顽强地爬了起来,它和那面美国军旗争夺了无数次。

  但最终,它还是胜利了,它昂扬地立在上甘岭的顶端,俯视着那面倒下的美国军旗。

  它在风中肆意地飘扬着,彰显新中国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力量。

  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了,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名字也逐渐冷却。唯有不变的是那份敢于牺牲的精神还在流淌。

  黄继光、邱少云、王清珍、孙占员,他们不单单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符号,它激励着新中国迈向更高的山峰。

  让我们不经意见回首望去,那里风光依旧。

  责任编辑:

上一篇:跌到4.6分,求求了,放过这部神作
下一篇:惠州首部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大型音乐剧即将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