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嘱托子女去瞻仰旧人墓地,邓林:他始终珍藏着那份爱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3
手机版

  1938年初,上海广西中路一个叫聚丰园的四川菜馆二楼的雅座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婚礼。

  新郎个子不高,眼窝很深,看上去十分精干。新娘十分漂亮,梳着短发,白净的脸上闪动着一双大眼睛。

  

  新郎就是邓小平,新娘叫张锡瑗。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王若飞等人都来参加了婚礼,他们由衷地替小平感到高兴,因为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

  这年,张锡瑗21岁。

  她是房山县良乡人,当时房山属河北省管,所以她算河北人.当过良乡火车站站长的父亲不仅自己参加过“二七”工人大罢工,而且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送上了革命的道路。

  张锡瑷19岁时到了莫斯科,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半年以后,她认识了从法国来中山大学学习的邓小平,两人成了同学。

  这时,张锡瑗也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两人虽不同班,但两人都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共同的话题较多,对革命的观点也很接近,因此平时接触比较多。

  两人在一起探讨国内外的革命形式和革命经验时,经常会感觉有说不完的话。邓小平向张锡瑗介绍法国的革命情况,张锡瑗为邓小平解读国内革命现状。

  

  邓小平潇洒地谈吐、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阅历,给张锡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26年邓小平离开莫斯科时,两人之间已经十分熟悉了,当还并没有发展到恋爱的程度。知道一年后,张锡瑗回国参加革命,后来又辗转到武汉。

  也就是在武汉,两人再次意外相遇。也许是应了那句老话,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两位正当青春年少的老同学又走到了一起。

  不久,武汉中央迁往上海,到上海后不久,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张锡瑗就在邓小平领导的秘书处里工作。

  那时,处在白色恐怖之中。但是,白色恐怖也阻挡不了爱情的萌芽。邓小平和张锡瑷在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工作中,迸发出了爱的火花。

  1928 年新年后不久,他们就向同志们宣布,他们要结婚了。

  于是,就有了聚丰园的这次婚宴。

  婚后,他们住在上海租界的一幢房子里,楼上住的就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

  年轻的邓氏夫妇情真意切,每天说说笑笑,快快活活。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中,理想和爱情使他们既勇往直前,又朝气勃勃。这是令人羡慕的夫妻。

  

  1929年夏天,邓小平告别妻子,赶赴广西。他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之命,到广西去领导党的工作。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广西的工作很快呈现出新的面貌。

  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降临到邓小平身上。

  1930年,他回上海汇报工作,久别的新婚夫妻才又得团圆。当时,张锡瑗正在住院,等待分娩。

  这对就要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妇,心情是既紧张又愉快。然而不幸的是,张锡瑗却得了产褥热。

  不久,母女双双病逝。同时失去了两位亲人,使邓小平悲痛万分。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也走到了结尾。

  

  几个日夜在医院看护妻子,又亲眼看到妻子死去,邓小平憔悴了许多。但是,痛苦,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多年以后,邓小平还深情地对他的子女说:“张锡瑷是少有的漂亮。”

  但此时广西形势逼人,军情紧急,邓小平未来得及掩埋妻子便匆匆赶往广西,经过香港,遇到中央特科工作人员李强,邓小平委托他代为埋葬妻子。

  李强在后来回忆说,因为地下工作的需要,所以他们将张锡瑗埋葬在了上海江湾公墓,但墓碑上的名字以及立碑人的名字都是用的假名。墓碑上张锡瑗的名字写的是张周氏。

  1949年上海解放,邓小平进城后第一时间与卓琳一起去查找张锡瑗的坟墓,但因此战乱,再加上日本人日本人在公墓那里动土修机场,很多烈士的墓已经找不到了。

  

  后来在李强的帮助下,才终于找到墓地。邓小平发现那里被水淹了,便叫人将张锡瑗的遗骨取出来,放在一个小棺木里,并说:“放在我上海住的房子楼下。”

  在1969年前,张锡瑗的遗骨一直被安放在邓小平上海住房的楼下。1969年,张锡瑗的遗骨被安葬在上海烈士陵园。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张锡瑗烈士之墓”,镶嵌着她唯一一张保存下来的照片。

  20世纪90年代,晚年的邓小平去上海时,仍几次嘱托子女去公墓瞻仰张锡瑷的墓地。邓林曾说:“几十年来,岁月沧桑,爸爸心中始终珍藏着那份真挚的爱。”

  

  邓小平和张锡瑷相识于国外,结合于白色恐怖的上海,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依,夫妻情缘仅不及两年,但“充满爱情的婚姻即使短暂也是幸福的”。

  他们作为同学、作为战友的情,和作为知己、作为夫妻的爱,历史可以见证!

  

上一篇:原创《长相守》持续更新,选角被吐槽后,女主毛晓慧会获得观众认可吗
下一篇:同志爱情故事:爱,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