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的“全职亲人”引起群嘲,暴露了当下多少人不寻常的心理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3
手机版

  最近看到某书上的一则帖子火了。

  帖子的标题是“00后卷的,这算啃老吗?”

  帖子的具体内容如下:

  

  这是一位女孩发布的,据帖子的内容描述可以了解到,女孩目前已经毕业了,但是没有外出工作,而是做起了全职亲人。

  爸爸妈妈已经退休,都有退休金,爸爸退休金8000,妈妈6000,奶奶是4000。

  而她作为独生女,在这个退休金共计18000元的家庭里,00后的女生,毕了业选择作为一名全职亲人。

  每个月爸爸给2000,妈妈给1000,奶奶给2000,一共加起来5000。

  当然,女孩也不是白拿这5000的,既然是全职亲人,肯定也有自己的工作内容。

  她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做一家四口的一日三餐以及其它家务劳动,相当于是全家的生活管家,或者说是专职保姆。

  区别在于,她的老板不是别人,是她的爸爸妈妈和奶奶。

  

  大家可能觉得不理解,怎么好好的年轻人,毕业了不去外面找工作,却在家里当“保姆”。

  对此女孩表示,自己也尝试过出去找工作,但是实在太难了,一方面大学学的专业比较冷门,不太好就业;另一方面,就算找到了工作,日常通勤时间也是非常长,还得时不时的被老板pua,实在是不想过那种生活。

  于是,便转换了思路,想着反正家里平时也要请保姆,如果自己做这份工作,既能保证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相处关系和相处时间,又能免去请保姆的钱,岂不美哉。

  与此同时,她也在为自己的以后做规划,会从这5000元中拿出一部分来交社保,等年纪大了就可以领养老金。

  也许是担心等自己老去以后,自己的女儿没人陪伴,她爸爸还贴心的建议她去做一个试管婴儿,大家一起来养。

  其实,说到这里,我内心的第一想法是羡慕,羡慕她有这样的家庭条件可以支撑她做这样的选择,羡慕她的爸爸妈妈能够无条件支持她做这样的决定,并且能够配合她,羡慕她不顾别人的眼光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等我打开评论,各种声音都有:

  然后呢,自己交社保吗?交医疗吗?老人去世后呢?人到中年,家里人都去世后怎么办呢?还能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吗?

  能啊,她相当于资深家政行业。

  

  很好,最好让用人单位给你缴纳五险一金!!!

  这倒是内循环起来了,爸爸妈妈也开心

  

  奶奶能支付几年,爸爸妈妈能支付几年?给留存款和房子能支付几年?如果能支付一辈子,拿什么养试管婴儿?这帖子有点害人吧,尤其是00后。

  

  这也是本事了,有人小时候靠父母,中年靠兄弟姐妹,老年靠小孩,一辈子都美滋滋。

  

  这不就是啃老换一种体面的说法,年纪轻轻的不去工作,坐吃山空吗?父母老了怎么办?

  

  这些评论中,观点大体上就分为两类,一类是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好的,人家有这个资本,也有这个实力;另一种就是觉得这种做法是在害小孩,等老人去世后该怎么办,简直就是一种新型的啃老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声音就比较清奇了,直接怀疑这是不是编出来的故事:

  00后父母就退休了吗?编个90后还像一点。

  

  这个故事还有遗漏……

  

  我觉得重点压根就不是这是不是真的,而是这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就算是编的,故事情节夸大了一些,那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人都说,这不就是一种新型的啃老么,打着照顾家人的名义,做着义务范围内的事情,拿着家人给的“工资”。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简直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无比羡慕的生活,既能挣钱又能和家人一直和睦相处。

  没有工作的压力,同事相处的压力,不用考虑通勤的痛苦,老板的无限压榨,同时还能近距离照顾家人,一举多得。

  为什么这篇帖子会火,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这反映了当下大家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啃老”,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比我们生活水平高的人群的羡慕和嫉妒。

  对于啃老,我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话题:

  

  里面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这个观点中的啃老更多的指的是,在孩子正常工作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在进入婚姻阶段,组合小家庭的时候,双方父母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

  这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正常情况下,目前很少有人结婚的时候不依赖父母的帮助,身边但凡毕业两三年结婚的,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父母帮助的前提下。

  这在某种程度上算不上啃老,不得不说父母有能力帮助,本身也是一种自身实力的体现。

  对于“无力啃老”人,更多的真的是家庭提供不了帮助,只能有独立自强来掩饰内心的失落,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虽然这样讲很难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血淋淋的现实,但凡能够得到父母帮助的孩子,谁会拒绝呢?

  我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靠自己,自然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毕了业靠自己短时间就能积攒很多的资本,达到父辈甚至超过父辈的大有人在,只是我是一个普通人,我只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回答也很有意思:

  

  这个回答提出了“虚假的啃老”和“真实的啃老”,总结下来就是虚假的啃老是和父母同吃同住,和帖子中的女孩一样,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吃喝在家,父母还能给点零花钱。

  真实的啃老则是,毕业了一头扎进一线城市,勤奋工作,月入过万,但是平时一个月的日常花费已经占据了大半的收入,三年后攒了点钱,想着得考虑结婚买房的事情,于是父母一咬牙一跺脚,凑了三百万的首付给孩子,觉得自己跨越了等级,回到老家看着在家待着不外出务工的隔壁小李,拿起手机愤愤地问到:为什么有的人啃老啃得理所当然。

  我觉得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区别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有些人觉得不挣钱,只花父母钱是啃老,有些人觉得虽然挣了钱,没给父母付出什么,反而花完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买房是啃老,还有些人不工作不挣钱花光父母的积蓄是啃老。

  说到底,我们排斥的不是啃不啃老,不是怎么啃老,更多的是有的人有老可啃,有的人没有老可以啃,这样就有了不公平的心理,更多的是来自内心深处对于出身的巨大悬殊之间的不解。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的出身都一样,每个人都“啃老”,那还会不会有人讨论这个问题?

  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不同的前提条件,我们没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与其关心别人,不如想想自己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当然,我不是说啃老理所应当,人活一世,还是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现,你可以说你工作是为了挣钱,那能挣钱也是一种价值体现。

  有些人想躺,那就躺,只要自己能接受就好,想卷就去卷,只要你不怕辛苦就好。

  至于最后的输赢和得失,各自清楚。

  最后,我想再谈一点,关于羡慕的极端体现—嫉妒。

  柳宗元在《骂尸虫文》中说:“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仅用8个字,“尸虫”的形象便入木三分。

  他所骂的“尸虫”,就是那些嫉妒别人有福、庆幸别人遭难的人。

  斯宾诺莎也说:“嫉妒是一种恨,这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

  我们日常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种情绪所主导,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考研女孩被闺蜜举报事件,也是嫉妒的结果。

  大衣哥朱之文自从在《央视》红火了一把之后,有些情况却始料不及。

  墙外飞来的砖块砸碎了玻璃,醉酒的“粉丝”踹飞了家门,莫名其妙的“亲戚”排队认亲,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单身汉都上门来要钱娶媳妇……

  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围观村民发出一阵阵畅意的哄笑,高举着手机咔嚓咔嚓地按响兴奋的快门……

  这一切,无非都在表达一个声音:同是土里刨食,你凭啥就过得比我好?

  你的好,你的美,落在嫉妒之人的眼里,都是不可饶恕的罪。

  这种扭曲的心态,交杂着极度的自私与自卑,满怀着自己滔天的恨,看不惯别人丁点儿的好。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

  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

  这块灼煤,灼伤了发现美的眼睛,熏黑了萌发善的心灵。

  爱默生说:“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

  每个人“为美而生”的眼睛里,应该有自己、有别人、有世界。

  认清自己,是一滴水的清醒;

  欣赏别人,是一桶水的觉悟;

  成全别人,是一片海的胸怀。

  过好自己的一生已是不易,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别人的世界里。

  我的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态度,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讨论。

  祝你幸福。

  共勉。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启动
下一篇:越王勾践称霸时,其他几个大国是怎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