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希望田野 助力乡村振兴 | 陈雨佳: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3
手机版

  3月8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发布2023年十位“最美巾帼奋斗者”榜单,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青联委员、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位列其中。

  

  秋收时,陈雨佳(中)和乡亲们一起在田里收割

  七年前,陈雨佳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发展石板米产业,探索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助推家乡振兴发展。今年,陈雨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那一刻,她特别激动。“当在人民大会堂,全体起立奏唱国歌的时候,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无比自豪。我将倍加珍惜这份政治荣誉,积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担当。”

  今年,陈雨佳带着“返乡青年创业支持政策应差异化个性化”等农业领域相关的建议走上全国两会。她说:“我们在乡村,经常和农民以及农业相关从业者接触,在这个过程中会了解他们有很多愿望,所以希望能为他们发声。”

  “我只是不务专业,农业也是正业”

  1989年,陈雨佳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在陈雨佳当眼中,母亲是一个有见识的农民,她开过饭店,做过旅游,为了改善家庭环境,一直不遗余力尝试改变。

  对于这片土地,陈雨佳爱的深沉,因为这里承载着她的热情、理想和成长时光。

  渤海镇,是“石板大米”的产地。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岩浆流淌凝固形成玄武岩,铺就了镇子里随处可见的“石板地”。石板具有较强的吸热散热功能,使得石板地的地温和水温比一般稻田高出2-3摄氏度。石板上覆盖着岩石风化和腐殖质沉积形成的肥沃黑土,加之镜泊湖的优质水源灌溉,使得这里水稻生长环境极为优越。陈雨佳自小就感觉,“家乡的石板大米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

  儿时的陈雨佳身体素质极佳,喜欢运动,她练过速度滑冰、打过羽毛球,跳过健美操……高中毕业那年,她顺利考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学院不同于一般的综合类大学,我在这里收获很大,除了专业上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品质。运动员但凡走上赛场,就不能中途退场,咬紧牙关也要坚持到最后!”

  大学毕业后,陈雨佳来到宁安市第一中学担任体育老师,宁安一中建校超过百年,是黑龙江省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在这里的每一天,陈雨佳都过得很快乐,而学生们也很喜欢这个总是洋溢着青春笑容的女体育老师。每当放寒暑假的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到各地旅游,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一个陌生城市,有人关注美景,有人关注美食,而陈雨佳却有些“另类”。她会走进超市呆上许久,看看超市里当地大米的包装和价格,再观察购买人群,“感觉很有意思”。然而,尝遍了全国各地的大米,陈雨佳还是认为石板大米最可口。

  “酒香也怕巷子深,村里的大米多年来没有打出知名度,销路一直不好。”2016年,陈雨佳的母亲,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褚丽娟无意间对女儿说道。早在2008年,褚丽娟就牵头成立合作社,推动村里的稻田规模化经营。可是,受制于传统的种植、销售方式,乡亲们的日子始终算不上宽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一度入不敷出。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农民的皮肤都是黝黑的,一整个夏天手都没干净过。我们这边都是人工插秧,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蒸点馒头、带点榨菜和水到地里干一天。我没干过农活,但我也是农民的孩子,觉得应该回到这个地方,让老百姓不辜负这份辛苦,多挣点钱。”陈雨佳说,“我想回乡,帮助村民们卖大米”!

  陈雨佳的一席话惊呆众人,父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一个女孩子在城市当老师,工作好,收入稳定,你居然要回到农村种地,再说农活很辛苦,市场也不是那么好做!”亲戚们更是你一言我一语投来了“反对票”。母亲却坚定地站在了女儿这一边。

  就这样,在学校工作了三年的陈雨佳把宁安市第一中学老师的工作辞了,义无反顾回到了乡野间,回到合作社,成为一名新农人。她说:“离开教师岗位,我有很多不舍,但我感觉自己更适合也更喜欢做农业。”

  “把优质大米端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作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陈雨佳知道要想把石板大米端到消费者的餐桌上,首先自己要对石板大米有更加深入当了解和认知。她一直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农民,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们播下去的不只是种子,还有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只有脚下的土地知道乡亲们的付出,并努力回报我们的辛苦。我懂土地,土地懂我,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脚下的土地,就像爱惜自己生命。”

  陈雨佳虽然不需要24小时守在田里,但是她需要熟悉田里的那些事,她请教村里的种田能手,跟着他们一起下地,全方位熟悉田间地头,倘若遇到难题,也会向专家请教学习。在以机械化收割为主流的当下,上官地村仍坚持用传统方式收割水稻。

  “人工收割可以有效控制水分,水稻不马上脱杆还能保持营养。”陈雨佳表示:“这就是我们的‘守旧’,为了保证大米的质量和口感,我们从插秧、锄草,到收割都是人工进行。”

  陈雨佳说:“黑龙江不缺农民,但是缺会营销的新农人;村里不缺好产品,但是缺好销路。”为扩大销路,她开始参加各地当展会。最初,陈雨佳也会不好意思,只是看看别人产品的包装和推广模式,自己跟着学习。渐渐地,她告诉自己,既然来参加展会,就不能拿着产品简简单单站在那里,必须让更多客户通过展会,通过这短短几分钟了解石板大米,喜欢石板大米。

  陈雨佳会穿着极具东北特色的大花衣服,用东北话在展会上卖力吆喝。她会带着一个大电饭锅在展会上现场做上米饭,当米饭蒸熟,揭开锅盖当那一刹那,浓浓米香会让很多客户驻足,再尝上一口,这个味道,让人记在了心里。

  除了展会,陈雨佳一直开拓思维,借电商“东风”不断开拓销售渠道。因为她知道:好米不能等人上门,要主动出击,让更多人知道好大米是如何种出来的,它的品质值得更好的价格。

  网店、直播、短视频、微信朋友圈……网络新技术也成了她手中的“新农具”。她的抖音视频开场白就是:“大家好,我是种米姑娘雨佳”,她的微信昵称也包含“种米姑娘”……这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打造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品牌标签。经过一系列宣传,大米品牌效应提升,自然卖出好价格。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常常激荡在陈雨佳的内心。为保证品质,合作社推行品种、种植、管理的统一标准;为打出品牌,她拿着质检报告到处推介;为保障村民利益,她与农民签订协议,每年都以高于市场价格实行订单收购。为此,她主动承担所有风险。

  合作社的担当,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户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1800亩,吸纳附近村屯6000多亩石板田加入绿色水稻订单种植,每年销售大米300余万斤,亩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万元,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500余人。

  在陈雨佳的理念中,“守旧”与“创新”相辅相成。她说:“创新是为了让大米营养更加均衡。”她邀请专家来田间,为生产好米“把脉”。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有机肥科研中心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以建设国家级水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整村推进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引进优质品种,实施两段式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既保护了寒地黑土,又推动了石板大米产业升级。

  然而,陈雨佳觉得做得还不够。她坚持不断在种植模式上寻求突破,安装气象监测仪和稻田监控器,让石板田区域水稻种植有了科学数据智慧支撑,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诱捕器,用物理技术治理稻田病虫害;在稻田里养鸭子和小龙虾,采用生物办法除草施肥;用无人机喷洒营养液,让石板田上的水稻吮吸着益生菌、灵芝素健康长大……她说,“我们正朝着科学种田不断前进”。

  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来到上官地村,这里不仅有美丽的玄武湖,还有200多户淳朴的农民”“今天请大家和小陈一起把鸭雏放到田里去”……积攒一些经验后,陈雨佳和团队拍视频、做直播时,不再局限于推介产品,而是通过镜头讲述乡亲们种植石板大米的故事,展示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在与网友的互动中,陈雨佳不断改进销售模式,升级服务体验。

  在水稻田间的地头上,立着一块块小木牌,上面写着不同的名字。“这是我们推出的‘认种’模式,春天时消费者认购一亩稻田,秋收后就能收到这亩稻田产出的大米,还可以来村里免费体验插秧、收割水稻等农事活动。”陈雨佳说,“这个点子就来源于直播时跟网友的互动,当时有网友感慨我们这儿山好水好,想来村里体验种田”。

  “认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如今到了插秧季,一些客户就带着家人来村里体验了一回乡村“慢生活”。直播中,有网友留言:“大米买多了存不住,有没有办法随时都能吃到新鲜大米?”为此,陈雨佳推出定制销售模式,“秋收后,我们把稻谷存放在村里恒温恒湿的谷仓里。消费者可以根据相关凭证随时在网上兑换,我们按订单随时开机碾米,保证水稻脱壳后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上”。

  “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打造了农业物联网。消费者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石板大米的生产全过程。”陈雨佳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品质和体验,这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销售模式,能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黏性。

  回乡七年,除了卖米,陈雨佳还有一个目标:发展乡村旅游。上官地村紧邻玄武湖、镜泊湖,背靠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区位得天独厚,自然风光优美。在陈雨佳的镜头里,不仅有玄武湖碧波荡漾、田间稻浪起伏等美景,还有下田捕鱼捉鸭、制作黏豆包等乐事,吸引了不少网友慕名前来。陈雨佳说:“我们村打造了玄武湖农业公园,村集体还注册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经过培训,50多名村民变身导游员和管理人员,我也成了义务导游员,利用闲暇时,会带游客们参观,给他们讲解。”

  凭着一份专注农业发展的执着、一腔热爱家乡的赤诚,陈雨佳扎根乡村深耕黑土地,以让国人吃上一碗营养健康的好米饭为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各种荣誉接踵而来,陈雨佳感觉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大,她更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能够来到乡村,和自己“并肩战斗”。

  

  陈雨佳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人才助力。”陈雨佳说,“乡村振兴进程中,青年实用创业人才占比仍然偏低,对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如何吸引在外青年实用人才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人才瓶颈问题。我们要及时关注并动态收集农村在外青年基本情况、发展走向,用乡音动人、用乡情引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给予返乡创业青年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政策支持,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大展拳脚、大有作为,打造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作者:《中华儿女》记者 余玮

  编辑:张惠清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3年第4期?]

上一篇:14年,女子不顾家人反对,嫁40岁绝症男友,17天后男友留三字离世
下一篇:速看!我县这项活动开始报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