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卓别林如何开创了剧情喜剧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1
手机版

  原标题:卓别林如何开创了剧情喜剧片

  当你想到查理·卓别林的天才之处,你可能会想起他标志性的圆顶礼帽和手杖,经典的笑料,还有那些电影史上最搞笑最感人的电影,但也许他对电影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开创了剧情喜剧(Dramedy)。

  1921年,查理·卓别林执导并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喜剧长片《寻子遇仙记》(TheKid)。

  这部影片的幕间标题是:一部伴随着微笑的电影——或者还带着泪水。

  正是这种情感的触动,让《寻子遇仙记》成为了无声时代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也让查理·卓别林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因为《寻子遇仙记》是第一部混合喜剧片和剧情片的电影。

  卓别林这样写道:

  我们已经有了讽刺片、滑稽电影、现实主义电影、自然主义电影、情节剧和幻想片,但喜剧与情感的交融,作为《寻子遇仙记》的基础是一大创新。

  为了理解《寻子遇仙记》是如何改变电影的,我们需要了解卓别林是如何理解喜剧的。

  但为什么我们观众会觉得喜剧和剧情的组合如此有效呢?因为它让我们在脆弱中找到幽默。

  喜剧和情感场景的结合,或许比单一的喜剧片或者剧情片更能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思考像贫困问题这样的重大主题,却无需像电影《愤怒的葡萄》那样沉重。

  他用这些深刻的情感主题,创作出了一部轻易就能感同身受的作品,这部电影的情感如此真挚,不管在1921年还是当下,观众都能心领神会。

  让我们把《寻子遇仙记》与另一部同年的喜剧,巴斯特·基顿主演的《鬼屋》进行比较。

  《鬼屋》故事讲述了一个笨拙的银行出纳员被困在一个看似闹鬼的房子里,跟他困在一起的是几个银行劫匪和一个剧团。影片一开场就来了个屁股着地摔,下一个场景,巴斯特又用胶水弄脏了钞票,令人发笑。

  然而这并没有推动情节发展,当巴斯特被错误指控抢劫银行时,观众们并不在意,因为它没有赋予观众一个投入感情的理由。

  影片中,巴斯特不断地被置于险境,但观众却毫不同情这个角色。

  因此,当我们看到片中一些闹剧情节,比如孤儿院试图把孩子带走,我们不仅觉得滑稽更感到同情,我们投入感情因为我们懂得轻重缓急。

  透过幽默我们支持了流浪汉,当流浪汉把孩子找回来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庆祝起来。

  《寻子遇仙记》里的每个笑话,都是为了推进孩子与流浪汉之间的关系,而这推动了电影情感上的高潮。

  如今在《辛普森一家》、《迷失东京》(2003)、《冰血暴》(1966)、《阿甘正传》(1994)等当代影视作品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寻子遇仙记》对剧情喜剧片的深远影响。

  卓别林不仅引入了“穿插性喜剧”的概念,亦往剧情片里加入笑料,他还提出了这样的一种观点:

  喜剧和戏剧元素之间的正确平衡,可以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电影更具感染力。

  责任编辑:

上一篇:乌云与太阳黑子
下一篇:《三体》今晚收官|用态度与匠心,打造科幻影视标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