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忠:从漫画创作中提炼深圳宝安发展“密码”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1
手机版

  深港文化之根,地处湾区核心,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融,这里是深圳宝安。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曾说,“要用文化孕育、滋养、点燃宝安的活力、魅力和吸引力。”一本描绘宝安县(今深港地区)前世今生的——《老宝安民俗文化地图》即将出版。在宝安建区30周年的日子里,呈现宝安的文化之美、民俗之美、非遗之美。该书采用手绘地图和水墨漫画插图的形式,勾勒出老宝安的城图、居住人群、行业传承、非遗分布、祭祀崇拜、习俗与美食、风物的脉络,通过一种跨界融合的创新方式,系统地再现了老宝安的人文风貌。本书的绘制历时数年,随着作者采风、积累的深入不断充实完善,其手稿去年曾在宝安图书馆展出,今年在宝安各学校巡展,让古老文化在新的时空中熠熠生辉。

  

  郭喜忠和其作品

  说起宝安这片建置史1700年的土地,大家熟悉的历史,是改革开放以来书写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传奇。“把时间拉长,这片土地上一直都是‘移民’来来往往,人们逐兴起的行业而聚,形成了敢闯敢创、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老宝安民俗文化地图》作者郭喜忠如此表达创作的感想。在他看来,选择漫画作为故事的载体,是本人的爱好发展使然。用这种形式展示厚重的历史文化,更直观、形象,且兼顾文学性和趣味性。这本地图,是自己扎根宝安20多年,对宝安风俗文化的一次梳理和总结,更是用自己沉浸的爱好对宝安文化版图的一次填充。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明军介绍,这本文化地图的出版,是通过宝安本土的文化名家将宝安民俗文化之美保存下来。希望这本地图形成一个牵引力和脉络,吸引更多的人对宝安民俗文化追索和探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深刻的认同和热爱。

  以漫画为媒 展现宝安传统文化

  作为宝安区民间文艺家,郭喜忠对宝安的民俗文化了然于心,通过手绘地图和水墨漫画呈现可谓“水到渠成”。郭喜忠说自己的创作既顺从心意,又带着使命感。他把家里的一间小房间辟为工作室。在这方寸之间,构建起自己的创作天地。理顺思路,打开宣纸,构图、下笔绘制、着色、填字,一幅生动的民俗漫画便完成了。这样的民俗漫画在他的工作室有大小不等的数千幅,单张的、集结成册的,不同时期风格的、不同题材的……山海之间的宝安往事,在漫画中灵动起来。

  郭喜忠是个“60后”。在那个物质生活贫瘠的岁月里,他通过租看街边的小人书结识到漫画,又通过报纸加深对漫画的认知。后来,开始“上手”临摹。就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郭喜忠初心不改,通过“偷练”画技大涨,并开始在报纸发表连载漫画,随后成书出版。从此,他在漫画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漫画也从爱好到技艺再发展成事业。内容从讽刺到写实,到故事连载再到历史风物。风格也经历了简单-繁琐-精简的过程。

  因缘际会来到深圳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游走在宝安各角落,遍访民俗文化,结识了一批本土文化学者。漫画+文化成为了郭喜忠的创作标签。2012年,时任宝安群艺馆馆长的刘明军看到郭喜忠在报纸上的漫画创作找到他,让他为该馆的《群文》杂志创作一些介绍宝安非遗和历史人文知识的漫画。郭喜忠小试牛刀,画了约20个项目。这批漫画创作推出后,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双方随即一拍即合,郭喜忠开始用水墨漫画的形式去画民俗、画非遗,展示宝安传统的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成了《老宝安民俗文化地图》的雏形。文化的积淀加上漫画功力以及刘明军文化技艺工作室的助力,让他可以把“毕生之力”集结成册。

  如今的郭喜忠正在创作《趣画深圳俗语》,展现广客杂糅,海陆兼容的民间俗语文化。他的画风工巧、指物言事,此前创作的《望烟楼的传说》《麻蓝仙印的传说》《三星堂的故事》三本连环画生动再现了福永的传统故事。从看“小人书”到画“小人书”,郭喜忠的人生似乎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小有成就的他依旧步履不停。自2020年起,郭喜忠在几个头部网络平台开播视频节目,把自己部分漫画的创作过程搬到了网络上,平均每篇都收获了数万的点击量,最多的达到了13万,在网络平台上开了民俗文化的一扇窗。

  融入时代浪潮 感悟宝安精神内核

  “宝安是深港之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俗清正。其为山河交汇、水陆交通、河海交接、海山交错之宝地,南北交融、东西交流、华洋交集,新旧交替之人文历史与民风民俗,自古以来即有‘得宝而安’之美称。”这是《老宝安民俗文化地图》中序言的一段话,也可以说是郭喜忠的创作感言。

  20年来,郭喜忠一直在观察和记录老宝安(包括现在的深港两地)的历史人文知识、非遗项目、部分古建筑(古村古镇)以及部分文物和民间习俗,尽自己所能再现老宝安的文化风俗、文物古迹。近年来,更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和解读老宝安的传统文化和故事,并在此过程中,提炼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密码和宝安精神。

  翻开《老宝安民俗文化地图》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在这片土地和面前的海域曾经集结过众多的产业形态,其中咸头岭煮盐遗址把老宝安(今深港地区)历史起点定格于6700年前。经历了盐业、采珠业、沉香、缸瓦器物、麻布纺织、竹木加工、打铁撑船等产业更迭,人口一直随产业而聚居。产业盛则人口众,产业衰则人口离散。合上文化地图,斗转星移,如今的宝安区,有幸继承了老宝安名号,伴随着重大国家战略和历史机遇,在湾区核心的位置上,构建“1+3+N”产业政策体系,打造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强区,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充满自豪和斗志。

  “宝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各族群交融生活的和谐家园,宝安民风中,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包容融和。”郭喜忠介绍,宝安区500多万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在宝安扎根,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吸引力外,还有宝安这份“海纳百川”的包容度,让外来文化落地生根,让本土特质持续生长。在探索宝安发展密码的过程中,郭喜忠常常感动于这一方水土,感动于“敢闯敢创、开放包容”的宝安精神。

  郭喜忠说,他走村串巷地寻找、发掘,就是“抢救式”地把一些残存在个别人心目中的文化传统和技艺,用漫画表现出来。“比如濑粉制作、古船制造,就是和当地人聊天,按照‘口述历史’作画,不停地创作和修改,直到对方说‘对’才定稿,”郭喜忠说,“我用漫画描绘文化风俗,就是为了让‘悬空’的东西‘落地’,有助于保存和被理解,让后来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此充满兴趣。”郭喜忠希望,曾经属于这片土地的东西“活起来”,便于青少年“沉浸式体验”,更希望这些过去的承载能与现代产业结合,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空里碰撞出新时代的强音,让历史和现在一起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李薇 王志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牛智杰

  校对 | 朱晓明

上一篇:华山论剑虽然结束,倚天还是出现五绝高手,张无忌并不在其中
下一篇:《铃芽之旅》导演新海诚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希望这部作品让大家喘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