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待,是对他们最好的关爱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3-17
手机版

  引爆社会对残障人士关爱新现象的《静雪》

  图源?豆瓣电影

  “千万不要看《静雪》,否则会emo!”声势渐微的日剧今冬意外杀出一匹黑马,由90后导演和编剧首次主创的长篇电视剧《静雪》,用经典纯爱题材重新带观众回到了一个情感的乌托邦。

  首播当日就创下日本民放台的最高收视记录,更是勇夺多国的社交平台热度第一。与此同时,伴随着大街小巷里对《静雪》热火朝天的讨论,大众开始察觉到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虽然身患残疾,但依旧正想要和世界平等地交流。

  让我们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这天,一起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

  每集催得观众声泪俱下的《静雪》男主佐仓想,在18岁患上了“青少年突发性双侧耳聋症”,5年内听力一点点减退直至完全耳聋。原本被保送进大学的校园男神,也自此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同学们的世界。一场疾病,夺走了他生活的全部。

  原为医护人员的90后编剧生方美久,就是想要通过这样一个有点残忍但依然温暖的故事,传达出那些残障人士想要对外界说的话。

  据国际残联统计,全世界残障者超过6.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我国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残障人群,各类残障者达8502万人,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6%。但如此庞大的群体,在社会中却几乎“隐身”。

  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脱口秀大会》上

  脱口秀演员小佳身上浓缩了许多残障人士的处境

  图源?《脱口秀大会》截图

  尽管,关于残障人士如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话题经年不衰。但回归现实,依然无法改变残障人士与所谓“正常人”的社会生活隔离现状。抛开就业工作问题之外,残障人士几乎无法真正享受到出游旅行、看展看表演等公共文娱活动。

  而阻碍他们融入社会的因素,恰恰是各种正常标准之下导致的心理和物理上的隔阂。

  与大多数残障人士不同,因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而致腿残的倩倩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重视起残障人士这个群体,所以她非常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文娱活动。日常喜欢跟老公一起露营、看音乐剧,但在一次看展过程中,她还是感受到了“屈辱”。

  倩倩

  “我们同样是买了票,但当我老公推着我准备进门时,却被保安阻挡在外。几次沟通后,他们喊来了展览的主办方,主办方同样以考虑我的安全为由,而拒绝我们进入。尽管我和老公多次解释,不需要额外的人力协助我们搬运轮椅,但依旧被拒绝了……我就想知道没有哪条法律规定,我们残障人不能看展吧。”

  事实上,出游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规定的基本人权。我国也一直在努力倡导、建设一个有利于残障人正常出游、活动的友好社会。

  可即便是在北上广深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像倩倩一样的遭遇仍旧屡见不鲜。

  早在1985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召开了一场“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提出要“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自此,拉开了我国“无障碍社会”的建设帷幕。

  尽管各大城市的基础建设中,并不缺少“无障碍设施”,但在我们的日常出行中依然难以看到残障人士的身影。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问题1

  基层的无障碍设施普及率要比想象中低

  在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最完善的场所便是各大高铁站、飞机场等公共交通出行场所,但在日常活动率更高的基层公共场所中,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楼梯等的普及率较低。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残联2017年的百城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无障碍电梯和无障碍卫生间普及率均在20%以下,而整体无障碍设施的普及率仅为40.6%,处于较低水准。

  更不要说,还存在维护不到位、设施被侵占等问题。充满问题的无障碍设施甚至会大大增加出行的危险,让残障人士寸步难行。

  问题2

  服务业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关护培训

  “害怕给别人添麻烦”,是残障人士拒绝出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便残障人士与看护人共同出门,他们仍然非常恐惧与餐馆、酒店、公交、娱乐等场所的服务人员接触、交流。无论是不友好的态度,或是过于热情的关照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据调查,不同残障人士所面临的出行障碍各不相同:

  这些出行障碍令他们普遍呈现出恐惧、不适和烦扰的心理状态,从而难以走出家门。

  问题3

  出行信息的获取性较差

  社会上相对缺少便于“残障人士出行”的信息发布平台或软件,这让他们难以及时查询自己目的地的“无障碍设施”情况,究竟有没有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楼梯等等。

  同时,大多数公共场所,如餐厅、酒店、美术馆、体育馆等都缺少与残障人士相关服务内容的发布;即使有些会发布,但具体信息很少,只能满足部分残障人士的需求,更缺乏个性化的服务页面。

  如今,我国“无障碍社会”的建设在许多人的坚持努力下正在不断改进、完善,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也在有意识地了解、走进残障人士的世界。

  在《静雪》播出之后,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想要学习手语的热情,而观众们也开始重新思考:健全人对残障人士的关心是否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究竟什么样的“关护”才是残障人士所需要的?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与2位残障朋友坐下来聊了聊:

  佑佑:“不要放弃和我交流呀!”

  3岁因疫苗高烧而致聋 / 日常出行:会佩戴助听器

  虽然我听不见,但从小到大我父母和我都想努力地成为一个“正常人”,一直都在上普通学校。去年大学刚刚毕业,虽然也想进入社会有份普通的工作,但不太顺利,正准备尝试些线上或其他不太需要交流的工作吧。

  心愿:我希望大家也能像对待普通人一样与我相处就行了哈哈。很多时候在外与人接触时,一旦表明我听不见后,对方就会放弃沟通,或者手足无措地继续说话,其实跟我交流可以用很多方式,手机、笔聊都OK。

  Julia阿仲:“想要可以自己出门”

  双下肢残障 / 日常出行:会乘坐轮椅

  我生活的城市是个很小的城镇,这里的无障碍设施并没有那么完善,再加上也不太喜欢麻烦别人和被人盯着,平时就很少出门。每次要外出时,我父母都要帮我先把轮椅搬到楼下,再把我抱下去,很麻烦他们,所以我一个月大概只外出1~2次,非必要不出门。

  心愿:希望像我们这样的小城镇也能修好“无障碍楼梯”和“无障碍电梯”,这样每次出门就不用再辛苦爸爸妈妈了。

  其实,对于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我们大多一无所知,当我们呼吁残障人要多多出门时,更应该先正视他们所面临的重重难题,为他们建立起一个各方面意义上都可以平等交流的世界。

  |参考文献:

  《残疾人保障法(2018年修正版)》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

  联合国《残疾人情况介绍》

  人民日报《一文说透,8000万残障人士出游为什么这么难?》

  陶长江《残障人士出游障碍的社会治理机制探索》

  文字、编辑?/ KKC

上一篇:多队不愿周琦归来,福建选秀吃大亏,吉林送王晗一胜
下一篇:进击的巨人完结篇:拧巴到了极致,谏山创真的是太懂艾伦了!